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的一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它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买者取舍不当,次要的东西比主要的还要好。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张纸的契约,却没有一个“驴”字。比喻行文啰嗦,废话连篇,不得要领。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范蠡与陶朱坑的由来 故事 传说
楠溪江边的碧莲白泉乡前山,有个山头岙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勿晓得从哪里搬来了一个大户人家,在山坳里拣块地方斫树造屋,居住下来。家长是个名叫陶朱的老人,他心地很好,常常做好事,大家都尊敬他,称他为陶朱公。
陶朱公一日三件事,写书、练武、养鸡。他和家人在那里挖了三十来条沟,每条沟有十来丈长,三四尺宽,一尺来深。挖好后,放上柴草,盖上细泥,饲养白蚁。白蚁养起来后,把鸡放到沟里吃。鸡长得又大又肥,蛋又下得很多。
每逢青黄不接时候,陶朱公常常到外坳、长坦一带看看山下几个村庄,哪一户屋顶上若升不起炊烟,就把粮食、鸡蛋送去。
一年秋天,雨水好,粮食丰收。村民们备了许多礼物送给陶朱公,料勿到来到他家时,整座屋里没有一个人。大家奇怪了,一打听,才晓得陶朱公早已搬到别地去了。
后来,从外面归来的生意人说,陶朱公就是越王勾践的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带兵打败吴王夫差后,范蠡辞官隐居深山,养养鸡、种种田,过起神仙生活来了。后来,勿晓得为什么,他又带着一家人搬到别地去。白泉村的人们,为了感谢陶朱公的恩德,就把他隐居过的地方起个名,叫做陶朱坑。
当初战国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事情,就是如果在别的国家看到自己国家的奴隶或者战俘什么的,商人们可以出钱买回来,之后国家再给商人返回钱款。
孔子的一个弟子,这名弟子,也忘记了是子路还是子贡了,就是这位弟子在国外看到了一个本国的奴隶,他给买回来了。他很有钱,道德也比较高尚,于是他没有管国家要钱。
本来他以为孔子会表扬他,可是孔子说:一切都应该按照规矩来。你这样做了,别人看到奴隶如果买回来了要钱,那么就显示人家品格不如你。
如果他不要钱,那么他又未必有这个实力。长久下来,就没人再肯买奴隶回来了。
你这样一来,表现你了品德,可是那些在国外的奴隶就回不了国了,国家也损失了人民,商人们也无法表现他们的善良。你一个人好面子的作为,损害了所有人的利益。
【汉语文字】千金市骨
【汉语拼音】qiān jīn shì gǔ
【成语意思】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
【成语性质】褒义词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
【近义词】 千金买骨、燕昭市骨、死骨千金
【反义词】 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典故】千金求马
传说古代有一个非常喜爱骏马的国君,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骑,曾许诺以一千金的代价买一匹千里马.普天之下,可以拉车套犁、载人驮物的骡、马、驴、牛多的是,而千里马则十分罕见.派去买马的人走镇串乡,像大海里捞针一样,三年的时间过去了,连个千里马的影子也没有见到. 一个大臣看到国君因得不到朝思暮想的千里马而怏怏不乐,便自告奋勇地对国君说:“您把买马的任务交给我吧!只须您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届时定会如愿以偿.”国君见他态度诚恳、语气坚定、仿佛有取胜的秘诀,因此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大臣马上向天下百姓发出悬赏令.只要提供千里马的消息的,赏五百金!直接贡献千里马的,赏金千两!天下的老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全城沸腾了.许多百姓放下手中的农活,到处去打听千里马的消息. 几天之后,就有人消息说找到了千里马.那个大臣急忙赶过去查看,看到的却是一匹枯瘦如材的一匹病马.原来这个千里马的主人根本不知道这是一匹宝马,而把它当做普通的马来挑驼沉重的货物,又不给它精细的喂养.长期如此,千里马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芒,加上过度的劳累,等大臣赶到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大臣感到十分的可惜,但是仍然按照悬赏令所说的那样,给提供消息的那个百姓五百金.同时大张旗鼓的把这个病入膏肓的千里马运回皇宫! 国王听说已经找到了千里马,欣喜若狂!急忙让所有的大臣在城门后迎接,一睹千里马的风采.可是等国王看到的是一匹病入膏肓的病马时,大发雷霆,当面训词大臣,是何居心,为什么花了500金买一匹病马来搪塞我. 大臣不慌不忙,慢慢把缘由和国王说明.大臣说;虽然国王您损失了五百金买了一匹病马,但是能证明您是真的喜欢千里马,连一匹生病的千里马都愿花500金.何况真正的千里马呢?足以昭示国君买千里马的诚意和决心.同时也告诉全城老百姓,您是重情意,守信用的.我相信这一消息传扬开去,即使有千里马藏匿于深山密林、海角天涯,养马人听到了君王是真心买马,必定会主动牵马纷至沓来. 果然不出大臣所料.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接连有好几个人领着千里马来见国君.国君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千里马. 这则寓言通过大臣悬赏千金求马,而花了五百金的买一匹病马故事,而使国君达成心愿.找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千里马故事!其实这则寓言可以启发我们企业,人才就好比是千里马!现在企业经常说人才难寻,其实只要企业认定你所需人才的价值,自然会有“千里马”被你寻到.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白圭是中国经商之鼻祖。
白圭生于风云际会的春秋战国时代,曾经在魏国做高官。他是东周洛阳人,因擅长经商致富而名誉满天下。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对其事迹有详细记载,并称白圭为“治生祖”。即经营民生之鼻祖,经商业之祖师爷,并说到:“白圭其有所试,能试有所长,非荀而已矣。”
就是说他不仅有丰富的经商实践,而且他还十分善于经商。他的经商理论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颇有见地,富有成效。
“乐观时变”: 预测市场行情 颇富商业天赋的白圭从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经商理论,为后世经商者所师法。他主张经商必须“乐观时变”,即经常注意农业生产变化动向和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时机经谋取厚利。
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原则,每年粮食丰收后,买进五谷,售出丝、漆,在蚕茧上市时,便购进丝棉等织物,而出售粮食。他主张经营广大民众生活必需品,市场既广,销路也好,不用与人争买卖之价,就可以得到较多的利润,这种利润来自时令差价和丰歉差价。
一次,商人们一窝蜂地抛售棉花,价格被压得很低,白圭见状,便吩咐手下的僮仆挂出收购棉花的招牌,一概收尽他们手中的存货。后来,由于连绵不断的阴雨,棉花严重欠收,那些手中已经没有棉花存货的商人开始四处寻棉。
这时,白圭便以高出收购价的价格卖出了全部库存,以赚取利润。 白圭非常重视对年景丰欠的预测,注重研究气候变化的他,总结出了粮食生产丰、灾的规律。
他指出:“太阴在卯,穰,明岁衰恶;至午,旱,明岁美;至酉,穰,明岁衰恶;至子,大旱,明岁美,有水;至卯,积著率岁倍。”意思是说,在十二年的一个周期内,有若干发展变化的规律可循,一般每隔三年将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比如,前三年中有了一个好年景,那此后的第三年往往就是大旱之年,而大旱之后又是涝年,涝年之后又是好年景。而好年景和荒年之间,谷物的价格也会有一倍的差异……白圭还强调,从商要树立正确的“取与观”,一旦出现机遇,就要像鹰扑猎物一般果断,毫不犹豫。
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雷厉风行的精神。
白圭为国理财,常从大处着眼,通观全局,在经营上从不嫌弃小惠小利,也从不靠诡计进行欺诈。他将货物流通与发展生产联系起来,既能使经营生财,又使生产有利其发展,他认为只有以足补缺,以丰收补欠收,使全国各地物资互相支援才能在辅民安民的同时为国家理财致富。
具体做法是:如果一个地方盛产蚕茧,就购进这些产品,而用谷物等其他当地缺少的东西去换。如果一个地方粮食丰产,就去购进他们的粮食,然后用丝、漆等类必需品去和他们交换。
这样就使全国的货物得到流通,既利于人民生活,又能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利国又利民。 薄利多销 眼光长远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白圭一直主张“欲长钱,取下谷;长石斗,取上种”的经济思想,即为了让自己的经济利益增长,在经营和自己吃饭时需要选取差一些的谷物;而如果是为了做种子,使来年丰收,就要取上等的种子,因为只有上等的谷种才能使谷物产量增加,才会有好的收益。
在白圭生活的时代,谷物是市场上最大宗的商品,消费者通常是一些平民,他们的消费要求是填饱肚子即可,因而商人主要配备的货物应是下等谷物,而不是替贵族和大地主等少数人提供的上等谷物,以此达到利薄多销的目的。优质的好种子是庄稼人获取财富的基础,也是商家货源质量的保障,所以提供好谷物给农民播种,既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又体现了商人的长远眼光。
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是白圭所奉行的经营圭臬。白圭追求大利,但他认为大利不一定要靠经营昂贵商品或靠在交易中卖高价来实现。
昂贵的商品非一般人购买力所能及,销量有限;低廉的商品反而是大众必需品,需求量大,照样有利可图。同时他也很重视商品质量,认为质量最高的商品才能赢得信誉,货硬才会有市场。
崇尚简朴,“与僮仆同苦乐” 先秦时期,诸子大都肯定“俭”而否定“奢”。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
墨子曰:“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管子曰:“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可见,崇尚节俭是古代思想家的共识,尤其儒家的崇俭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古有训诫:成由俭,败由奢。
一般来说,商人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奢侈挥霍,视钱如泥沙;一种是俭朴自守,希望一文钱掰成两半花。与勤劳相连,节俭是商人精神中的重要一条。
伟大的商人懂得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是最古老的训诫,“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勤不得,不俭不丰”,俭以节支,勤而且俭才能聚财致赢,否则,用之无节,犹如漏后不堵,必致财源流失。
由此可见,“俭”字之至关紧要,勤俭两者不可偏废。 经商的时候,节俭就是对成本的节约,成本的节约就意味着产品利润空间的增大,所以,节俭与成本会产生聚变效应,即节俭会导致成本最大限度的降低。
白圭因经营有方而富甲天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