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模的典故出自南朝宋 范晔的《后汉书·卢植传》。
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译文:因此任官北中郎将的卢植,名声响彻八荒四合,学问渊博,可作儒生宗师,士大夫中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与枝干。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中平六年(189年),刘宏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何进听信袁绍等人的建议,意图铲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
同年八月,发生政变,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掌控朝政。
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楷模!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楷模
楷模的典故出自南朝宋 范晔的《后汉书·卢植传》。
原文:“故北中郎将卢植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译文:因此任官北中郎将的卢植,名声响彻八荒四合,学问渊博,可作儒生宗师,士大夫中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与枝干。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中平六年(189年),刘宏驾崩,大将军何进掌控朝政,何进听信袁绍等人的建议,意图铲除宦官,甚至征召并州牧董卓进京,卢植知道董卓必为后患,竭力劝阻,而何进不听。 同年八月,发生政变,何进被杀,董卓进京,掌控朝政。
董卓意欲废黜少帝刘辩,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召文武百官商讨,当时无人敢言,只有卢植独自一人出来反对,董卓大怒,下令将卢植处死,蔡邕为其求情,而议郎彭伯也赶紧出来劝阻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士人之楷模!如今若杀他,天下人都会震惊失望。”董卓这才作罢,仅将卢植免职而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楷模。
楷模”是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意为“榜样、模范、法式”。这个词至迟在东汉时期就已形成,因为据《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其后,南朝宋人范晔在其所著的《后汉书》卷六十四有这样的记载:“曹操北讨柳城,过涿郡,告守令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北宋人孙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楷模的出处: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这样便是西班牙子的楷模。”
读音:[ kǎi mó ]
释义:
1.典范,榜样。
2.效法。
例句:
1.雷锋的事迹传遍全国,被奉为楷模。
2.他更是无数人学习的楷模他举止淡雅的言语让多少人为之欣慰。
3.雷锋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楷模。
4.老先生经纶满腹,堪称我辈的楷模。
5.王先生高洁的品格,有目共睹,众人都奉为楷模。
扩展资料
近义词:典范 、榜样 、规范 、模范 、表率 、样板 、范例 、典型
一、典范[ diǎn fàn ]
释义:可以作为学习、仿效标准的人或事物:树立~。~作品。
出处: 孙犁 《关于诗》:“希望老一辈诗人,给青年诗人做个典范。”
二、榜样[ bǎng yàng ]
释义:作为仿效的人或事例(多指好的):好~。你先带个头,做个~让大家看看。
出处:洪深 《香稻米》第三幕:“杀只鸡给猢狲看看,拿你先做榜样。”
三、规范[ guī fàn ]
释义:
1.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语音~。道德~。
2.合乎规范:这个词的用法不~。
3.使合乎规范:用新的社会道德来~人们的行为。
出处:邹韬奋 《萍踪寄语》九九:“记者在上期通讯里谈过苏联最大规范的日报。”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汉语词汇“楷模”根据词意解释的不同,出处分别如下:一、释义:典范,榜样,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
1、古文出处:南朝·宋 范晔《后汉书·卢植传》:“故北中郎将卢植 ,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古文释义:已故名将卢植,声名远扬,学识堪比儒学宗师,他是士人的榜样,国家的栋梁。
4、出处: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这样便是 西班牙 女子的楷模。”二、释义:犹效法。
古文出处::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美体书》:“惜其书今无流传者,否则供童子楷模,颇得也。”古文释义:为他的书没有流传至今而感到惋惜,否则让学子们效仿也是非常了得。
扩展资料例句:1、雷锋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2、地质学家李四光,堪称一代楷模。
楷模的近义词:1、榜样释义:值得学习的人或事物出处:周恩来 《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2、典范释义:被认为是值得仿效的人或物在某方面的表现和基本特征是最正规,合乎规范的。
古文出处: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叙图画名意》:“古之秘画珍图名随意立,典范则有《春秋》,《毛诗》、《论语》、《孝经》、《尔雅》等图。” 古文释义:古时候珍贵的书画名字都是根据意义来取的,《春秋》,《毛诗》、《论语》、《孝经》、《尔雅》等都是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模 (汉语词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