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一】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二】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三】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四】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五】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七】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歇后语故事拾例 客话歇后语,除运用同音异义、谐音,以对比、暗喻、隐喻等修辞手法组成外,还有以特定故事组成者。
对这种歇后语,如不明其故事,就难解释其寓意。现举例如下: “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张三爷的茶何以半路回甘?其故事是:有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
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
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
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特别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爷一听飘飘然,终于答应借贷。
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参考资料:更多/xsfc/xszp/web/%B9%CA%CA%C2%B4%F3%B9%DB/syzn.htm 歇后语故事—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
他看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
粗一看去没什么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
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
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
接着,少女又对大家说道:“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看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式开始。
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后来,此事被传开了,就成了歇后语:——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 懒婆娘的裹脚 -- 。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小葱拌豆腐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原发布者:付建
关于气象的谚语:
1.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瑞雪兆丰年。
3.春雨贵如油。
4.一层秋雨一层凉。
5.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6.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7.燕子低飞要落雨。
8.青蛙叫,大雨到。
9.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0.鱼儿出水跳,风雨要来到。
11.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12.星星明,来日晴。
13.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14.十雾九晴。
15.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
16.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17.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18.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1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0.冬天雪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关于哲理的谚语
21.人心齐,泰山移。
22.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23.人在人前闯,刀在石上荡。
24.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25.离家十里路,各处各乡风。
26.办酒容易请客难。
27.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28.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29.树挪死,人挪活。
30.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31.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32.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
33.心慌吃不成热粥,骑马看不好《三国》。
34.一山不容二虎。
35.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
36.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37.明人不做暗事,真人不说假话。56.
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还有一个..嫦娥的故事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常见的历史典故歇后语20条:
楚河汉界 —— 一清二楚
袁世凯做皇帝 —— 短命
姜子牙卖面 —— 折了本
项庄舞剑 —— 意在沛公
周瑜谋荆州 —— 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幽王点烽火台 —— 千金难买一笑
罗成的回马枪 —— 往后看
林黛玉葬花 —— 自叹命薄
杨家将上阵 —— 全家出动
孙悟空翻筋斗 —— 十万八千里
许褚战马超 —— 赤膊上阵
关羽降曹操 ——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公舞大刀 —— 拿手好戏
关云长败走麦城 —— 吃亏全在大意
刘备请诸葛亮 —— 思贤心切
死诸葛吓退活仲达 —— 生不如死
半路杀出一个程咬金 —— 突如其来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能行风的行风,能下雨的下雨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 —— 假仁假义;没安好心
谚语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
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里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
孟母感到这里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2、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孙敬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3、瞎子打灯笼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 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
盲人一想,对呀!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游向东海。 4、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
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
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
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
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
诸葛亮得到铜葫芦浇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浯。
5、此地无银三百两 古时候,有个叫张三的人,他费了好大的劲儿,才积攒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他总是怕别人偷去,就找了一只箱子,把三百两银子钉在箱中,然后埋在屋后地下。
可是他还是不放心,怕别人到这儿来挖,于是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半法,在纸张上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字,贴在墙角边,这才放心地走了。 谁知道他的举动,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
半夜,王二把三百两银子全偷走了。为了不让张三知道,他在一张纸上写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贴在墙上。
张三第二天早上起来,到屋后去看银子,银子不见了,一见纸条,才恍然大悟。 扩展资料: 1、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2、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古今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
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但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
其中一些谚语、俗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谚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该书第四十六回写道:在赤壁之战中,为了帮助周瑜早日打败大兵压境的曹操八十万大军,周瑜的部下黄盖自告奋勇,使用了“苦肉计”,骗过了曹操派来的奸细蒋干,并诱使曹操上当。最后使用诈降之计火烧曹营,打败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三国志>;所写,他在没去曹营的时候已经让刘备去请诸葛亮,而且已经请到.曹操南下攻刘备的时候,刘备弃新野,奔樊城,走当阳,收夏口的时候,庶于其母走散,其母为操所获,逼庶投操,庶无奈,为其母,奔了曹操,当阳长坂坡的时候,赵云杀了个七进七出,为什么没有挂,原因是徐庶出了很大的力,当时曹操看赵云如此厉害,就想生擒赵云,但是杀了很久没擒到,谋士就说用弓箭射杀,徐庶说:丞相如果能生擒此人,庶定能将他说服,归丞相所用,曹操当时下了一令箭: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所以赵云和阿斗才能冲出长坂坡,要不是徐庶,10个赵云也离不开长坂坡。这是他给曹操出的第一策。第二:赤壁鏊兵之时,庞统献连环计,出来后被徐庶抓住了手,说:黄盖用苦肉计,XX下诈降书,你有用连环计,你们是唯恐曹营烧不尽啊?庞统把徐庶拉到一边说,君当真要说破我计?庶曰:如果我说破你计我就不会来找你了。反正曹营要烧了,你教我一个脱身之计?庞统就告诉徐庶,你在军中散布流言,说西凉马腾,韩遂要发兵取长安。于是主动请命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好像终生就给曹操出这两个计策,后来演绎里面就没在写到他了。
周瑜谋荆州——赔了夫人又折兵 孙权想要回借给刘备的荆州,周瑜为孙权献计,以娶亲为名将刘备诱到东吴。但是诸葛亮早有安排,使刘备娶到了孙权的妹妹,并打败了周瑜的水军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是三国时魏国人,他父亲名叫司马懿,是魏国的大将。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国的大权实际上落到司马懿手里。司马懿死后,大儿子司马师辅助十三岁的皇帝曹髦,权势比司马懿更大,但没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马师在病重的时候,便把一切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曹髦不接受劝告,亲自率领左右仆从、侍卫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谁知大臣中早有人把这消息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杀掉了。 后来,人们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说明阴谋家的野心非常明显,已为人所共知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周瑜病死后,鲁肃向孙权推荐庞统,孙权不用他。鲁肃就推荐庞统去投奔刘备,庞统没有交出鲁肃及诸葛亮的荐举信,以致刘备大材小用,误任他为耒阳县令。庞统不悦,他到了任上,"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刘备得知,特派张飞去荆南诸县巡视。庞统衣冠不整,扶酒而至。张飞见状大怒,"汝焉敢尽废县事?"庞统佯笑曰:"百里小县,些小公事,何难断决?"当着张飞的面处理积压的公文,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不到半日,将百余日之事尽断了毕。张飞回去细说庞统之才,刘备顿悟,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
故事: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成语(chengyu,idioms)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数不胜数。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别林斯基) ◇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9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