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馀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间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十馀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
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顾曰:“巫妪、三老不来还,柰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
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屈原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29)。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30),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屈原列传》
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探浚粹了诔烂达荧惮僻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得民心者得天下”,说明取得国家最高权力的正当性。“得民心”与“得天下”的关系,以及如何“得民心”,孟子的一段话说得非常清楚:“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意思是说,要想取得最高统治权,在于获得民众的拥护;要想获得民众的拥护,在于获得民众的认同;获得民众认同的方法是:民众所喜欢的,就为他们聚积起来;民众所厌恶的,就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用现在的话说,“得民心”,就是看民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高兴的事就多做,不高兴的事就不要做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天子者为诸侯,得诸侯者为大夫。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是明末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由于他勇敢善战,又有谋略,屡建战功,被称为闯王。李自成针对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的情况,鲜明地提出了“均田免粮”、“三年免粮,一民不杀”以及“平买平卖”的口号;同时实行“劫富济贫”的政策。勒令那些锦衣玉食的大官僚、大地主交出粮食和财物,分给穷苦的百姓。还打开官府的粮库,开仓放赈,救济饥民。这些措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拥护。农民到处传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纷纷参加起义军,使李自成的队伍很快发展到上百万人,成为当时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李自成率领大军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3月19日,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被推翻了。起义军占领北京后,明朝的残余势力还在各地继续顽抗;东北的清军正在准备向关内进攻;镇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也在伺机反扑。大敌当前,起义军却被胜利冲昏头脑,滋长了骄傲情绪和享乐思想,忽视了面临的威胁。当吴三桂与清军勾结起来,进攻起义军时,起义军仓促应战,首战败于山海关。清军直逼北京,起义军被迫向陕西撤退,以后又转移到湖北,虽然多次打击清军,但已无法扭转战局。1645年5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年仅39岁。
明未清初时,李自成率闯军一路披荆斩棘杀到北京城,推翻了明朝的腐朽政权,建立了大顺朝,但后来发生了闯军滋扰民众的事件,李自成碍于情面,没能及时阻止部下。论规模,当时闯军与清军、吴军的规模相当;论战斗力,闯军也是经过国内残酷战争检验过的,战斗力经对不差。之所以得天下而又失天下,那就是民心向背的问题。
「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
要知道,防民之口,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听到了,甚于防川。川壅而溃,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自己对鞋子的真实感受。
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结果周厉王就让秘密警察监听那些对朝廷有不同政见的人,邵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就杀无赦。
这样一来。周厉王高兴地对邵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
借这机会道路以目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老百姓不免怨声四起。
邵公就对周厉王说。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预警。
周厉王最后尝到了苦果,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本来。
以下列举管仲治鲁梁之谋,可以管窥其善打经济战争的治国奇术:
桓公曰:“鲁梁之于齐也,千谷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梁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服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粱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类似的谋略,管仲分别在莱莒、楚国、代国、衡山国都使用过,所依据的工具,均是这些国家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限于篇幅,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固然是齐国百姓之福,却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今日之中国,在与欧美诸国所进行的无形经济战争之中屡屡一败涂地,既有既得利益集团卖国求荣的因素,更与庸才治国的干部人事任命制度密切相关。联想到今日官员晋升的论资排辈、行贿受贿极其普遍的环境,只能是庸才上、奇才下,即使是管仲再生,恐怕根本得不到治理国家的机会。
这样的政治人事环境,导致中央政策常被投机者利用,调控越调越南辕北辙、适得其反;而高层对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屡为街叟村妇等嘲笑。非是他们不尽力,而是在智慧、水平上根本不具备治理国家的素质,这是现行干部任命制度的悲哀。
为了富民强国,还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中国需要管仲式的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治理国家的领路人及骨干中坚。
孝文帝在位二十四年,重德治,兴
礼仪,爱民如子,注重发展农业,到了播种的时候,亲自带领大臣到乡下耕地、播种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身为皇帝
非常虚心,而且知错就改,在位期间,没有建新宫室,把省下的钱用来照顾孤儿和老人
他治国有方,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与汉景帝一起被誉为“文景之治”。
在他八岁时,高祖封他做代王,因为他是庶出的,母亲是薄姬,后来称薄太后
汉文帝的天性很孝顺,薄太后曾经生病整整三个年头之久,文帝心忧如荼①,早晚侍奉
毫无倦怠,和颜悦色来安慰自己的母亲,用亲情为母亲解忧,照顾得非常周到。夜间
睡觉的时候,衣不解带,每次端药都要亲自尝一尝后再给母亲喝,可见汉文帝的至孝
之心!虽然贵为天下之尊,奴婢成群,但他都亲自来侍候着自己的母亲,以自身的仁
孝治天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