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大原(太原的历史故事)

大原(太原的历史故事)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9-16 19:51 浏览:3 次

1.太原的历史故事

太原城,在历史上代表了顽强和不屈。

作为北部边防重镇,依托太原,可称王争霸,而宋朝则“钉破并州渠亦亡”。 岁月,让太原城改变了容颜,具有保家护园功能的老城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代替的是一座座现代高楼和一条条宽阔的街道。

城门楼是老人们嘴里的故事。总有一个念头萦绕在心,挥也挥不去:想看看老城曾经的风采。

很多人都会想:如果太原城还在,那…… 厚重的城门缓缓打开,此刻,相信大家和我们一样惊喜,这些定格时空的老照片,变幻出百年前那座青色方城,大气恢弘,锦绣壮丽。站在太原最高点鼓楼上,极目远眺,远处山峦叠嶂,汾水玉带;俯瞰城内,商铺林立,街市繁荣。

穿迎泽门,出拱极门,一下子经历了百年的历史。 今日的太原城,是否还能辨出往日的印迹? 大南门 明太原城南西门。

初名朝天,后改迎泽,俗称大南门。大南门内旧有大南门街,有清真寺、弥陀寺。

1955年大南门街并入解放路,大南关中街并入解放南路。 新南门 明太原城南东门。

初名太平,后改承恩,俗称新南门。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军从此门入城,此后新南门改为首义门。

首义门街旧有基督教青年会、关帝庙等。首义关外有正太铁路、铁路警察局以及众多汽车合作社。

1951年五一劳动节前,残破城垣首义门被拆除,辟为五一广场。 大北门 明太原城北西门。

初名镇朔,后改镇远,俗称大北门。旧日大北门街有天主教堂、明原学校及平民工厂。

大北门外有西北机车厂、西北电化厂、西北修造厂、西北化学厂以及牧羊场等。 小北门 明太原城东北门。

名拱极,俗称小北门。小北门街旧有观音堂一座,民国年间又建起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和一些军营操场。

小北门外旧有太白铁路管理所、西北木材厂等。 大东门 明太原城东南门。

初名来春,后改宜春,俗称大东门。大东门在太原城八座城门中军事位置尤显重要,戒备森严,著称“军门”。

旧日大东门街有陆军医院,大东门外有三教圣道会。 小东门 明太原城东北门。

名迎晖,俗称小东门。旧日小东门里有中华实业协会、中华实业季刊杂志社、山西省政府汽车管理股及大校场,小东门外有同蒲车站、铁路管理局等。

水西门 初为宋太原城西金肃门,明初扩建太原城沿用作西南门。初名阅武,后改振武,俗称水西门。

清代水西门街南为旧满洲城,后来又有方山县会馆、第五实验小学及镔铁祠;水西门外真武庙后有镇河楼,相传有两头铁牛,还有旧教场、演武厅,后增模范畜牧场。 旱西门 明太原城西北门。

初名通汾,后改阜城,俗称旱西门。旱西门低洼潮湿,城西北一带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

街南有饮马河,街北有西泽园、黑龙池、黄河套等积水湖。所谓“旱”,只是与地势更低的水西门相对而言。

旱西门外即宋代柳溪遗址,明清时堙为荒滩野坟,民国年间曾置牧牛场。

2.谁知道太原有典故的饭店

清和园就和傅山有关系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

《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

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

“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

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

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

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

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桥 头 街 和 几 种 风 味 宋太平兴国四年( 979年),屹立于太原大地上千余年的古城晋阳,毁之于宋伐北汉的兵燹。越三年,宋将潘美在晋阳故城之北35里的三交城唐明镇,别建新城,史称太原新城或宋太原城。

今桥头街中段与海子边交汇的地段,即宋太原城“朝曦门”外护城河桥的故址。而桥头街之名正源出于此。

今桥头街,东起五一路 ,西至柳巷与柳巷南路衔连处 ,与钟楼街相直,是由原桥头衔和红市街两条街巷合并为一。提起桥头街,便使人想到太原的地方风味名吃:“清和元”的“头脑”,“六味斋”的“酱肘花”,“认一力”的“羊肉饺”。

有着 300余年历史的“清和元”回民饭店,坐落在桥头街中段北侧。它以其独占太原十大名吃之鳌头的风味——头脑,誉满三晋,遐迩闻名。

头脑本名“八珍场”,是由明末清初的仁人志士、著名的学者、精于医道的傅山先生所悉心炮制的一种滋补食品。据说,傅山中年丧妻之后,一直未续,侍奉于母侧。

其母年迈体弱,长卧病榻。为使母亲康泰颐寿,傅山便研制了以肥羊肉、莲藕、山药、黄芪、良姜、煨面、黄酒、酒糟八种药材和食物为原料的“八珍汤”,作为老人冬季进食的早点和调补品。

经过一个冬季的精心调治服用,他的母亲百病尽消,精神焕发。 未几,清军入主中原,傅山矢志亡明,严拒清王朝的高官厚禄。

为表示自己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恨 ,遂易八珍汤之名为头脑 ,将配方和制作方法,传授于太原城中一家姓朵的专卖羊杂割的饭铺,并亲笔为这家饭铺书写牌匾,取名“清和元”。他这样做的良苦用心在于,饭店以清和元两个少数民族所建的王朝为名,专卖头脑和杂割 ,一但连起来读念 ,即成为“头脑杂割清和元”,便成为一句咒骂清元统治者的话,以泄心中积懑。

恰如傅山所料,这爿饭店的羊杂割本来就有些名气,再加上风格别具的佳肴头脑,以及与头脑珠联壁合的烧饼帽盒,一时生意兴隆,饮誉并垣,名传三晋,以至“头脑杂割清和元”成为人们赞誉这家饭店的口头禅,一直经营三百载而不衰。需另书一笔的是当年的“清和元”在南仓巷的中段西侧,民国间迁于今址。

西距清和元二、三百米,有一幢伊斯兰风格的中层建筑,这便是清真认一力饭庄 。它以其久负盛名的产品羊肉蒸饺誉满晋阳 。

据食品行家评述,认一力的饺子,形美味佳,皮薄馅嫩,肥而不腻,越嚼越香,是太原十大风味名吃之一。从流传了数十载的当地俚语:“要买东西开化寺,要吃饺子认一力”中,即可体会到其声誉之高,影响之大。

认一力开业于1930年,创业者是一位。

3.在山西这个地方,都有哪些历史典故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尧帝禅让、禹凿孟门等等。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4.山西的故事历史故事

慈禧的身世之谜 据考证,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长治县西坡村一个贫穷的汉族农民家庭,取名“王小谦”。

4岁时,被卖给本县上秦村宋四元为女,改名“宋龄娥”12岁时,又被卖给潞安府知府惠征为婢,改名“玉兰”(兰儿),并在衙西花园专设书房中获精心培养。咸丰二年( 1852年),以叶赫那拉惠征之女的身份,应选入宫,平步青云,直至皇太后。

大量的历史文献也表明慈禧与山西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慈禧用长治七里坡村韩印则的二老奶奶当奶妈,用长治小常村陈四孩作御厨,安排长治史家庄村原殿鳌担任御前侍卫,并袒护他。

原殿鳌任御前侍卫期间,因触犯刑律,本当处斩,慈禧念其是同乡,免其死罪,并让他到江西作官。慈禧特别关照长治籍官员、长治地方官和山西商人。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 8月29日,慈禧与光绪逃至大同,在此留住三日。”

兵荒马乱中,仍“召见潞安知府许涵度”,“擢冀宁道”。 慈禧喜食长治人常吃爱吃的萝卜、团子、壶关醋、襄垣黑酱、玉米掺粥、沁州黄小米等;好吸长治人爱吸的水烟,不吸关东烟(旱烟);爱看上党梆子。

《壶关文史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壶关上党梆子戏“十万班”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演出,轰动一时。慈禧看后亲笔题词“乐意班”,并钦旨不支官,不纳税。

慈禧善唱小曲,且多是山西民歌。一次,咸丰皇帝问慈禧:“为什么山西等地的民歌唱得好而满歌却唱不了?”她说:“我幼年随父在潞安府长大,对那里的民歌熟悉。”

台湾史学家高阳在《慈禧前传》中说,慈禧“只认识汉字,不认识满文”。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中写道:太后说,“我喜欢乡村生活,我觉得那比起宫里的生活来自然得多了';西太后还有自己的田庄,每隔四五天,就要到田里去看一次。

“慈禧太后本是山西汉人”的观点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支持和认同,并被《明清四大太监丛书·皇妃身边的贴心人——安德海》(北方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和《西风瘦马——恭亲王奕忻传》(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等著述所采纳。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

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

’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

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

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

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

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5.太原的历史 文化

隋代,太原是全国的第三大城市,地位仅次于长安和洛阳。

强盛的唐王朝发祥于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代初期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战乱的五代十国,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于举国,传为“龙城”。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

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金、元时代,太原城饱经战乱。

明初,朱元璋封其三子朱棢为晋王,扩建太原城,为九边重镇之一。明、清两代,太原经济迅速发展,其矿业、商业、手工业,对全国的经济影响很大,有“晋商执全国牛耳”之誉.。

6.有关山西的历史典故和成语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片土地上,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

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

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

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

所以,清人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指出:天下形势,必有取于山西。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部居领先地位。

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

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

“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禹凿孟门”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中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

省会城市太原,被誉为“龙脉”所在地,向来乃兵家必争之地,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