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海经》里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典故。
二、《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 杂录《庄》 、《列》 、《离骚》 、《周书》 、《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三、最早提到《山海经》的是司马迁,其《史记·大宛列传》中说,《禹本纪》和《山海经》中的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并在《大宛列传》中指出《山海经》与当时现实地理不符。最早整理《山海经》的西汉刘歆。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
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
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
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
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
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
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
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
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
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
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
」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山海关古城主要指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关城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东罗城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
东罗城系山海关关城的前卫城,是关城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翌年竣工。城周长2040米,设东、南、北三门,东门之上建有两层城楼,南北门之上建有单层城楼。东南、东北转角之处建有角楼。建城用砖多模印“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等11种铭文,被专家评定为价值非常高的文物城。城外东南北三面设有护城河。明代建有关帝庙、天齐庙等庙宇及“辽海咽喉坊”,“华夷坊”等牌坊;清早期建有放关公厅。
罗城城墙除局部破损外,大部较完整。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依山襟海,雄关琐隘,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在明长城沿线上千座大大小小的险关要隘中,山海、居庸、嘉峪三关名冠古今,而这三大名关之中,山海关又雄踞其首,因此称之为“天下第一关”。她的军事重镇之地位,在长城各关口中绝无仅有。这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山海关一笔宝贵的财富。
原名《工师雕斵正式鲁班木经匠家镜》或《鲁班经匠家镜》,午荣编,成书于明代,是一本民间匠师的业务用书。全书有图一卷,文三卷。《鲁班经》介绍行帮的规矩、制度以至仪式,建造房舍的工序,选择吉日的方法;说明了鲁班真尺的运用;记录了常用家具、农具的基本尺度和式样;记录了常用建筑的构架形式、名称,一些建筑的成组布局形式和名称等。
《鲁班经》对技术知识的介绍比较笼统,但从书中可知古代民间匠师的业务职责和范围,民间建筑的施工工序,一般建造时间、方位等等。它所介绍的形式、做法,在东南沿海各省的民间建筑中,至今仍可看到某些痕迹;所介绍的家具,很多也可以在这些地方见到。鲁班真尺的运用方法,民间工匠仍在遵循使用。 我国古代的建筑技术,正史很少记载,多是历代匠师以口授和钞本形式薪火相传。由匠师自己编著的专书甚少。宋初木工喻皓曾作《木经》,但早已失传,只有少量片断保存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惟独明代的《鲁班经》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民间木工工行业的专用书,现有几种版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部书的的前身,是宁波天一阁所藏的明中叶(约当成化、弘治间,1465年~1505年》的《鲁班营造法式》,现已残缺不全。它的特点是在内容上只限于建筑,如一般房舍、楼阁、钟楼、宝塔、畜厩等,不包括家具、农具等。编排顺序比较合乎逻辑,先论述定水平垂直的工具,一般房合的地盘样及剖面梁架,然后是特种类型建筑和建筑细部,如驼峰、垂鱼等。另外,插图较多,与文字部分互为补充,且保存了许多宋元时期手法。 天一阁本之后一百多年的万历本,更名《鲁班经匠家镜》。内容和编排有较大的改动,但缺前面二十一页篇幅。稍晚,根据万历本翻刻的的明末(崇祯)本,首尾完整,可以看到本书全貌。之后的翻刻本,都是从万历本或崇祯本衍出。《鲁班经》的主要流布范围,大致在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带。现存的《鲁班营造正式》和各种《鲁班 经》的版本,多为这一地区刊印。这一地区的明清民间本构建筑以及木 装修、家具,保存了许多与《鲁班经》的记载吻合或相近的实物,证明 它流传范围之广,以及在工程实践中的规范作用
2007-10-24 18:05目前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相信风水堪舆的好坏,会对我们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而不管在为堪舆前、或是堪舆后,一定都会使用到与土木建筑有关连的事项;当在营修建造之时,就一定会使用到尺、规之类的工具,其中在使用「尺」的工具时,我们一定会要求对该将要修造之器物,不管高度、或是长度,它的尺寸绝对要符合「尺」上面所记载吉利数字的位置,而不要落在凶害数字的位置上。这一把有记载著吉凶尺寸的「尺」,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也经常说到的「门公尺」、「鲁班尺「鲁班」先师,他本名姓「公输」、字「依智」,为「鲁」国东平村人,生於鲁定公三年 甲戍年五月七日午时。他是中国古时建筑业的祖师,颇受历代以来建筑业人士的推崇,尤其是每在营造、修建一栋屋宇时,都会焚香祷告,祈求「鲁班」先师能为庇祐,以祈求工事顺利,由此可知他受人尊敬的程度、鲁班尺 鲁班经说:「鲁班尺乃有曲尺,一尺四吋四分,其尺间有八寸一寸;堆曲尺,一寸八分内有财、病、离、义、官、劫、害、吉也。」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总长为一尺四寸四分而以一寸八分作为一个单节,并将总长一尺四寸四分除以一寸八分,共得八个单节,所以就将这八个单节分成「财、病、离、义、官、劫、害、吉」等八个部分。 图五:山海镇
◎将此图画於镜片或铜板上,称为「山海镇」图,它和安八卦镇宅雷同它有化煞的功能,凡是自家的门口被巷道、桥庭峰、土推、杆柱、尖状物等冲射者,将此「山海镇」板安置於大门上被冲射之处。
span>;图六:纱帽、玉带、官靴翰林院内状元生」
在客厅内的屋梁上划纱帽、在大门的门槛处画上官靴、在书房
画上玉带,代表著将来会有翰林学士之子、或大文学家出文昌。
陶渊明归田后所写的组诗《读山海经》十三首,一直为陶学家所重视。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陶渊明归田之初以遨游仙界的形式写成的重要组诗,集中抒写了他这一时期对过去岁月的人生感悟、社会体验,以及对未来生存空间的深层思考。《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
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山海关古城主要指山海关关城和东罗城,总占地面积150万平方米,其中关城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东罗城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
东罗城系山海关关城的前卫城,是关城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翌年竣工。城周长2040米,设东、南、北三门,东门之上建有两层城楼,南北门之上建有单层城楼。
东南、东北转角之处建有角楼。建城用砖多模印“万历十二年真定营造”、“万历十二年滦州造”等11种铭文,被专家评定为价值非常高的文物城。
城外东南北三面设有护城河。明代建有关帝庙、天齐庙等庙宇及“辽海咽喉坊”,“华夷坊”等牌坊;清早期建有放关公厅。
罗城城墙除局部破损外,大部较完整。 山海关古城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重要关隘,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依山襟海,雄关琐隘,素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
在明长城沿线上千座大大小小的险关要隘中,山海、居庸、嘉峪三关名冠古今,而这三大名关之中,山海关又雄踞其首,因此称之为“天下第一关”。她的军事重镇之地位,在长城各关口中绝无仅有。
这些著名的文物古迹已经成为山海关一笔宝贵的财富。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