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南吴的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2、源自姬姓:
出自黄帝之后西周王族,有三种说法,其源均为周朝王室。
①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②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扩展资料:
海外分布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姓
我们平时喜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原出自一位杨姓学者之口。这人名叫杨震,是东汉时代人物,很有学问,专研孔孟之学,为人也很正派,人称他“关东夫子”。杨震曾任东莱太守,道经昌邑县时,县令王密去谒见他。两人长谈至深夜,王密从怀中取出10斤金送给杨震。杨震拒绝接受,王密说:“不怕,暮夜无人知晓。”杨震回答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
这杨震确实是廉政的典型,他拒绝受贿,正气凛然。“君子不可以欺暗室”的古训和杨震“不受‘四知’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下来。
到了南宋,杨氏家族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这就是杨时,人称“龟山先生”。
杨时本来已考中进士,却不愿做官,专喜研究学问。他仰慕著名理学家、宋代程朱学派创始人之一程颐的学问和人品,大老远从家乡(杨时是福建将乐人)跑到湖南程颐那里求教。当时程颐年岁已老,只讲学,不收弟子。杨时为了做程颐的入室弟子,数次登门求师不得。一次,隆冬大雪,程颐正在午睡。杨时不敢进去打扰,一直站在门外等候,任大雪纷纷飘淋,满身皆白。雪落到地上,双脚也埋进雪里。到程颐醒来时,杨时脚下已积雪盈尺。程颐为杨时的求知好学精神所感动,破例收他为弟子。杨时终于也成为大学问家,被誉为“闽学四贤”之一。门下学生多达1000余人,不少成为有名的学者,也是有影响力的人物。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便是其学生李侗的弟子。朱熹后来成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世人乃并称“程朱”。
杨震以清廉自律而闻名,杨时以尊师好学而传为佳话。“程门立雪”的典故是整个杨姓人家的光荣,杨姓人就拿这个典故作自己的堂号。我们可以见到,以前潮汕杨氏的祠堂里,挂的匾额不是“四知堂”就是“立雪堂”,甚至杨姓人取名也常常跟这两个典故挂上了钩。如当代潮汕书法家杨锴的祖父,潮汕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教育家、书法家和孔学宣传者就叫杨雪立(其人非本籍潮汕人,是清末民初由浙江入潮“四知”与“立雪”是堂号,杨姓的郡望是弘农(今陕四省南部一带)。这个系出姬姓的姓氏,因地而得姓。周文王封自已的儿子伯侨为杨侯,建立杨国。
杨国原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一带。国灭之后,其子孙迁到华阴(陕西南部)一带居住。汉、唐时置弘农郡。弘农是杨氏的第二个发祥地,也是主要居住地。因此,杨姓人
小说:《火山王杨衮》《金刀杨令公》《杨六郎挂帅》《杨宗保招亲》《杨文广征南》《杨怀玉征西》《杨士瀚扫北》《杨金豹下山》《杨满堂除奸》《宗保征西》《群仙破天门》《杨家神枪》《小五虎演义》《呼杨合兵》《续呼杨合兵》《十二寡妇征西》《杨排风演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平闵十八洞》《盗马金枪》《杨家将》《杨令公》《五郎为僧》《任堂惠父子》 《吴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焦光普活拿萧天佑》《太君辞朝》《杨八姐游春》《大破洪州》《女将穆桂英》《穆桂英全传》《穆桂英下山》《十粒金丹》《杨家归西》《太君辞朝》《黄金定下山》《力杀四门》《黄花国》《杨宗英下山》《扬再兴寻父》《三下南唐》《玉面虎出山》《大宋三代英雄传》《杨文广平闵十八洞》《杨家将后传》《小将杨排风》《小将杨文广》《杨家小将》《杨令公》《五郎出家》《青面兽杨志》《杨六使》《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说呼全传》《万花楼》《五虎平南》《五虎平西》《水浒传》《水浒传后传》《说岳全传》《宋史奇书》《穆柯寨》《穆桂英接印》《杨宗保问路》《杨金花夺印》《杨七郎打擂》《杨八姐拉马》《穆桂英搬兵》《穆桂英指路》《穆桂英招亲》《穆桂英挂帅》《杨宗保抗令》《杨闹红要表》《回岗岭》《夜探葫芦峪》《杨志演义》《弹词集锦》
是这个吗
还是《金沙滩》、《天门阵》、《杨文广征西》《四郎探母》、《牧虎关》、《杨八姐游春》这种的
1、隋文帝杨坚 作为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坐上皇位之后,开启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条是,无论贵族、皇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犯法,都要按照法律处罚。
即使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 隋文帝的三儿子杨俊,被封为秦王。
依仗着自己是皇亲贵族,加上秦王的封号,胡作非为,十分嚣张,偷偷放贷,然后从中收取高额的利息,而杨俊手下的一些官员,也是乘机敛财,导致深受其害的小官吏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 隋文帝知道后派人调查,牵涉的一百多人全部被处置,也是为了给杨俊敲响一个警钟,而杨俊不但没有收手,反而更加猖狂,他大动土木,建造了豪华的宫殿,每日都过着淫荡的生活。
隋文帝很是愤怒,一气之下,撤销了杨俊的封号。宫中的众多大臣为讨好杨俊,纷纷去替他求情,但都被隋文帝一一拒绝,最后杨俊被依法处置了。
2、杨玉环 有一天,唐明皇与杨贵妃饮酒对歌,两人都喝醉了,杨贵妃迷糊地叫道:“我要飞上天!”唐明皇听错了,以为贵妃要吃“飞上天”,马上命令御膳房做出来。接了圣谕,厨师们面面相觑:他们从来没听说过有“飞上天”这道菜啊! 御厨们苦思冥想,有个厨师说,老鹰飞得高,大概就是“飞上天”吧!大家一听,赶紧做了两只红烧老鹰。
可一尝才发现,鹰肉是酸的!于是厨子们重新开动脑筋。 在厨师中有位苏州的名厨,叫“苏空头”,他想到鸡的肌胛肉最鲜嫩,把它拿来做“飞上天”肯定好吃。
于是他找来几只童子鸡,斩下它们的翅膀,与香菇、淡菜、笋片、青椒一起焖烧,“飞上天”就算做成了。贵妃和唐明皇品尝后都两眼放光称赞不绝,贵妃并赐名为“贵妃鸡”。
后来苏州的厨师辞官回乡后把这道菜的方法带到了苏州,这也成为了苏州的一道名菜。 3、杨业 北宋名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北伐辽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主将。
途中由于曹彬于歧沟关战败,田重进、潘美蔚州战败,导致辽军的优势兵力正面与其决战。耶律斜轸大军来追,杨业主张避其锋芒,但遭到王侁的讥讽,并诋毁他怀有二心。
杨业身为前朝归降的武将,最忌讳他人猜测。于是不顾前途凶险,毅然要求带兵出征。
结果在狼牙村中伏大败,并且没有得到支援,最后被包围于陈家谷(今山西宁武),杨业见无人支援,拊膺大恸,全军覆没。其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役中战死,杨业无限悲愤,为表白忠心,绝食三日而死。
4、杨万里 南宋著名诗人,相传有一天,杨万里正在书馆中与客人闲聊,谈到两晋人文轶事时,就说有个文学家兼史学家叫于宝的志怪笔记《搜神记》怎样又如何,客人未便指说,旁边有个小吏不禁插话说:“应是干宝,不是于宝!” 杨万里感到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叫干宝呢?”小吏找来了韵书,递给杨万里看。果然在韵书里“干”字下面清清楚楚地注明:“晋有干宝。”
杨万里一见大喜,非常感激地对这个小吏说:“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呀!” 5、杨慎 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幼年被誉为神童。有一次,他在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来不及回避。
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
县令叹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玉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万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慎。
宋本[百家姓]记载着中国的百家姓氏。翻开历史来看,何止百家?据建国初调查,中国有上千家姓氏。
中国的姓氏是如何由来的呢?文山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两千年前,在黄河流域已出现了庞大的人类群,由于处在落后的原始社会,人们不讲究姓氏。
有个叫伏羲的去南山打猎,遇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饿得要命,向它乞求说:“能不能把你打的兔子让我一只?”
伏羲毫不犹豫地从腰里解下来递与他说:“拿去吧!”
老人接过猎物非常感动,于是从腰里摸出一粒种子说:“年轻人,拿去吧。回家后把它种在土里,以后便长出一颗秧苗,等它结了葫芦,你把那个最大的摘下来留着。等下黄水时把葫芦瓤掏净,和你妹妹钻到里面,可保你们不死。”
伏羲接过种子说:“谢谢了,老人家!”但见老人一转身便不见了。
伏羲回到家便把它种到洞前地里,那葫芦籽没多久便钻出了土,越长越高,一条绳子还没打完结,就开了花结了果,共座了三个。其中一个葫芦长得又大又圆,到成熟的时候,伏羲把它摘下存放起来
第二年夏季,空前未有的特大山洪暴发了、黄河水外溢。这时伏羲想起老人说的话。于是取出葫芦在顶端开了个孔,把瓤子掏出来,然后对女娲妹妹说:“快钻进里面!”
女娲不解的问:“哥哥,你想干什么?”
伏羲说:“让你钻你就钻,别磨蹭了!洪水就要到来,我们不能等死。”
女娲还是不解,问道:“这东西能救我们的命?”
伏羲说:“我也不清楚,一个神人告诉我的,他很厚道,不会骗我们的。”
“那就试试吧!也许死里求生。” 女娲说完钻了进去,发现里面的空间很大,喊道:“哥哥!里面好舒服,快进来吧。”
伏羲钢钻到里面,洪水进家了,一个劲地上涨。但见葫芦稳妥的漂在水上。这时,只听人声鼎沸。不多时便鸦雀无声了。天地间茫茫一片洪水,只有一个葫芦带着兄妹二人随波逐流。
不知过了几天几夜,那葫芦落在一个山坡上。兄妹二人出来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大地上狼狈不堪。二人下得山来,走啊!走啊!走出很远很远,看不到一个人影,看来人们全被洪水淹死了。
女娲问哥哥:“那人间不就绝种了吗?怎么办?”
二人想挽回人间惨局,可是没有办法。正在为难之际,忽听有人在空中说道:“你兄妹二人不就是天下的人种吗?”女娲和伏羲明知情理,可怎么下得手!伏羲说:“妹妹!我有一法。”
女娲问:“什么法子?快快讲来。”
伏羲说:“我们两个各奔东西,如果走对了头,就是天赐的夫妻。”
女娲说:“只能如此了!”
于是他们分头奔去,可是,不到两个时辰,便遇到一起。
“我们再做一次,” 伏羲不甘心,指着一棵大树说:“若我们把这棵树推倒,就可以结为夫妻。”
女娲说:“那就试试吧!”
二人来到树前,用力一推那树就倒下了,不由唏嘘惊叹,可还是有点难为情。正在踌躇之间,忽然发现山坡上有两块木板。伏羲说:“各自把一块木板滚下山去,如果它们合在一起,我俩就是夫妻无疑了。”
女娲应声“好!”便把一块推下山去,伏羲也推下另一块。只见那木板咕咕噜噜往山下滚去,到山脚下便合在一起了。伏羲仰天叹道:“此乃天意!”
伏羲和女娲成为夫妻后,生了许许多多子女。
一天,女娲把他们叫在一起说:“娘想给你们起个名字,往后叫得方便。”
其中一个说道:“娘!先给我起吧。”
女娲寻思了半晌说:“还是你们自己起好。各自到外面选择一样东西,它叫什么,你就随它的姓。”
孩子们一听,都纷纷跑到外面。有的来到李树下姓了李,有的到了杨树下姓了杨,有的拣了块石头就姓了石,有的遇到马就姓了马,有的看到花就姓了花,有的见了柳树就姓了柳,有的见了水就姓了水……
这毕竟是传说,真正的姓氏来自母系社会。群体为氏,女生者为姓,也就是说孩子是随母亲姓氏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姓氏越来越多,开始以不同的形式命名,有的以区域命名。如黄就是以区域来命名的,秦、楚、齐、燕、韩、赵、魏等以国为氏,西门以居住地为姓,四徒、司空、司马等以官为姓。如此不一,不胜枚举。
百步穿杨的典故:
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擅长射箭,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我擅长射箭,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调养气息,等一会疲倦了,弓拉不开,箭是歪斜的,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扩展资料:
百步穿杨相关人物简介:
养由基,又名养繇基,楚国平舆邑人,《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百发百中、百步穿杨都出自这里。此人号养一箭,一箭就足以致胜了。据《吕氏春秋·精通》记载: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
兕是极为类似于犀牛的一种动物,现在当然已经不存在了。转回来看养由基射兕,讲的是他。看见一块非常像兕的石头,一箭射中石头,此箭力大无比,箭杆射进石头中,只有箭羽露在外面。
李广射虎这个故事流传比较广了,但李广也只是镞已入石,镞就是箭头,养由基连箭杆都射进去了,可见两人差距。
养由基力量奇大,常蹲甲而射之,贯七札,人称神。能射七层甲,人们称之为神!安徽临泉县城东15公里杨桥集人。
有神箭之称,号一箭,春秋时楚国大将。楚共王时,晋兵攻郑,楚出兵接郑,与晋军遇于鄢陵。战斗中晋将魏琦射伤共王眼,共王恨之入骨。
予养由基箭两支,命射魏琦,他一箭即将魏琦射死,将另一箭缴还共王复命,从此养由基名镇楚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成语,均出于养由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百步穿杨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
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
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
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
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
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
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
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
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
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
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
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
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
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后来被辽军杀得大败。
宋太宗赶快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
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寰音huán),兵势很猛。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音shēn)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
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
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
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峪音yù)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
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
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
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
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
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虞于唐,人称唐叔虞。唐叔虞的 儿子燮继位后,因唐地有晋水,就改称晋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 时被封为杨侯,春秋时晋国灭杨,杨成为晋国羊舌肸的封地。晋武公 (燮的第10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 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突之孙肸, 字叔向,又称叔肸,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其子伯石(字食我)以封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人称杨石,又叫杨食我。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杨姓一开始在陕西,河南一带发展,从西晋末年开始迁入福建,并于元朝迁入广东。杨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华阴,修武,河内, 扶风,梅县等。
2、出自赐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杨姓。如福建林姓迁居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北 史》载,杨义臣本姓尉迟,后改杨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5、以封地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灭唐 (今山西翼城西)后,把唐封地给他。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叔虞(又 称唐叔)的儿子燮继位以后,因唐地南临晋水,就改称晋侯。这样, 叔虞就成了周代晋国的始祖。叔虞的后裔有封于杨者。杨,在今山西 洪洞东南。春秋时灭于晋国,成了晋国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杨 地者的后代就用封地名“杨”作为姓氏。
6、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7、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我是从百度百科上拉过来的,你可以去那上面看一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