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相关例句 《淮南子·说林训》:“曾子立廉,不饮盗泉 。” 唐·李白《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廻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 《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 徽志吐盗泉,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执定了这个渴不饮盗泉,饥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进辞了。” 白蕉《江浦》诗:“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尸佼《尸子》(节录):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盗泉:在今山东省泗水县。 孔子不喝“盗泉”水,因为他憎恶这个名字。
旧时人们饮用这句话,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尸佼是战国时法家,著有《尸子》,已佚,后人有辑本。
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意思:不吃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形容人有志气。 嗟来之食 发 音 jiē lái zhī shí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示 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故事(参考楼上):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走来。
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饥民终究没有吃,最后饿死了……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意思是指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施舍的东西;比喻品行高洁,不苟且求得。
【出处】
《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日:‘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翻译:羊子曾经在走路的时候,捡到别人丢失的金子一块,就交给了她的妻子,她的妻子说:我听说志士不喝盗泉的水,知廉耻的人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何况是捡到别人的东西来牟利,定会污损自己的名声呀。
扩展资料
嗟来之食是侮辱性的施舍。
【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翻译:
齐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做好饭汤等食物摆在大路边,等待把食物给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肠辘辘的人用衣袖遮住脸,拖着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对他吆喝道:“喂!来吃吧!”
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侮辱我的尊严的食物,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还是可以去吃。”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志士不饮盗泉之2113水”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出自《乐羊子妻》,作者是南北朝的范晔。
赏析: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它通过两个小故事,赞扬了羊子的妻的高洁品德和过人才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不管是过去,现在,5261还是将来;并且对不同民族,不同政见,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来说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告诫人们:做人就必须4102具备高尚的品德,做事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乐羊子妻“引刀趋机”以自己织布必须日积月累“遂成丈匹”的切身体会,说明求学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道理,最后归结到“若1653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妻子这一番借织布来讲道理的话,使乐羊子深受感动,最后“复还终业”。乐羊子妻不但不收丈版夫拾来的金子,而且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说服丈夫,进一步指出因贪小利而失大节的危害,使乐羊子非常权惭愧,知错就改并远寻师学。
盗泉:古泉名,故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
释义: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
典故:据先秦著作《尸子》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意思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此后,孔子说的“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也成为无数人警示自己的格言。
不饮盗泉之水,是古代留用至今的一句俗语,字面意思是,只因此泉名为盗泉,所以即使口渴,也绝不饮用一滴。后用于表示坚守节操,不污其行的高尚节操。
“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 曰: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
古之盗泉,即在今山东省新泰市石莱乡道泉峪村,向南与济宁市泗水县只隔一个青龙山,这里古时候为泗水县,清朝划归泰安县,解放后划归新泰县。
古之盗泉,在该村西石桥的南边,于解放前被村民盖房子掩埋。村名因泉你为“盗泉峪”,很早前泉旁有石碑,上书“盗泉”二字。
在很久前即被人改名为“倒泉峪”,原因是村南的河流向东,而泉则向西流,然后再入河东流。在民国13年由本村乡绅刘德身和文人巩兆五将“盗”字改为道德的“道”字一直沿用致今。
刘德身卒年不详,巩兆五卒于1959年闹饥荒时,其夫人卒于1973年。 有关“盗泉”的典故: 《尸子》卷下:“﹝ 孔子 ﹞过於 盗泉 ,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淮南子·说林训》:“ 曾子立廉,不饮盗泉 。” 《后汉书·列女传》:“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唐·李白 《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诗:“廻车避朝歌 ,掩口去盗泉 。” 《旧唐书·赵隐王徽等传论》:“ 徽志吐盗泉 ,脱身虎口,功名不坠,君子多之。”
《文明小史》第五七回:“你既然执定了这个渴不饮 盗泉 ,饥不食漏脯的宗旨,我也不敢进辞了。” 白蕉 《江浦》诗:“米盐今日贵,儿女昔年娇。
不饮盗泉水,愁闻吴市箫。” 后以“盗来之水”比喻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东西。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