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词条:弭兵会盟、麻隧之战 公元前579年(周简王七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安排下,晋国的士燮与楚国的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举行第一次弭兵会盟。两国同意暂息兵戈,停止战争。
公元前578年(周简王八年)春,晋厉公与晋将栾书、荀庚、士燮,韩厥等率上,中,下及新四军前往周都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与齐、宋、卫、鲁、郑、曹、邾、滕八国国君所率军队会师,筹划攻秦事宜,周简王亦派大夫刘康公、成肃公率军助战。同年夏,晋大夫吕相(魏相)奉命赴秦,以绝秦书历数秦国罪状。随后,晋厉公率诸侯联军西进攻秦,秦国出兵迎击,双方在麻隧展开激战,秦军大败。麻隧之战后,晋国免除后顾之忧,势力更盛,中原诸国实为晋国之属国。晋国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完成了“秦、狄、齐”三强服晋的部署,解除了对楚国作战时,秦国趁机自西出击的后顾之忧。而楚国未按盟约援秦,陷入被动(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
公元前577年(周简王九年),郑国兴兵攻打许国,攻入许都外城,许国被迫割地求和。许国为楚国的附庸,作为报复,公元前576年(周简王十年),楚国起兵攻打郑国,至暴隧(今河南省原阳县西),接着又伐卫,至首止(今河南省睢县东)。为此,晋国中军将栾书意图报复楚国,但遭到韩厥的反对。同年,楚共王同意许灵公的要求,派楚国公子申把许国迁到叶城(今河南省叶县南),许国从此成为楚国附庸,其旧地为郑国所有。
鄢陵之战,指的是公元前575年(周简王十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地区(今河南省鄢陵县)发生的一场战役。
交战地点 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交战时间 公元前575年参战双方 一方晋国,一方楚国和郑国联军交战结果 晋国获胜,楚国和郑国联军败后撤兵参战兵力 不明指挥人员 晋国方:中军将栾书,楚郑联军方:楚共王、郑成公伤亡情况 楚共王伤一目、楚王子公子茷,郑将唐苟战死从战役结果来看,楚郑联军大败,晋军获胜。对于这次战役的评价,如果从军事角度去观察,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的经典战役之一。
对于这次战役的“历史意义”,网络上有这样的评价:——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
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晋悼公复霸),但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这个评价似乎没有得到研究战争的史家所认可。
解放军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战争史”方面的研究著作对这次战役,在战争年表中有简略的介绍;但是,在战争史之中,用了很大篇幅详细叙述“城濮之战”和“邲之战”,可对“鄢陵之战”只字未提,直接忽略掉了。研究者所提到的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战争”,是另外的提法,而且也不是从“鄢陵之战”发生的“前575年”开始的,而是从“前563年”开始的。
通过这些了解,想必大家对“鄢陵之战”的历史意义该有个了解……。
最早的翼侧攻击战术出现在晋楚鄢陵之战中。
春秋时的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都 盯上了中原这块宝地。为此,两国战事不断,身 处中原腹地的郑国叛晋归楚伐宋这一系列行动,自然为晋所不容。
公元前575年4月,晋厉公亲率兵车500余乘,将士 5万余人伐郑救宋。同时 征集宋、鲁.齐、卫军队,在战场鄢陵会师。
而此时,楚共王率领的楚郑联军9.3万人,以极快 的速度赶到鄢陵,乘晋所召集的诸侯之军尚未到达前,直压晋军营前列阵。晋军深感兵力单薄, 加之受到楚军逼迫,没有列阵的余地,只好固守营垒。
为击破楚军,晋厉公与元帅栾书采纳苗贲 皇的建议,以中军牵制楚中、左军,同时集中优势兵力猛攻楚右军及战斗力弱的郑军。楚军发现 晋军从东面攻来,以为诸侯之军已到。
再者,交战中楚共王中箭负伤,楚军顿时阵角大乱,慌忙 败退到颍水南岸。不久,楚共王因无心再战,只好撤军。
此役中,栾书集中兵力于一翼的翼侧攻 击战术实属卓见。
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
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欲至曰:“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晋、狄萁之战,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泌之战,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
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有增加了耻辱。 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
秦、狄、楚都是强国,如果我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
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
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六月二十九日,月末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了阵势。 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
范戤快步走上前来说:“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听了气得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弈书说:“楚军轻浮急噪,我们坚守营垒等待著,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
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欲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
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
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后面陪著。楚王问道:“晋军正驾著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
”楚王说:“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开会商量。”
楚王说:“搭起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说:“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
楚王说:“非常喧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著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
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伯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
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
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 王的亲兵,一定能把它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王,射中他的眼睛。
'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读解】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
这场战争真正充分证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古训。彼此间的争斗没有什么正义和非正义可言,无非是为了捞取各自的好处。
使人感兴趣的不是谁胜谁负,而是对立双方在交战过程中的表演。 士燮所说的“外宁必有内忧”,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只有靠不断地进行对外战争,才能保证自己国内的安宁。
换句话说,如果治理不好国家内部,就靠对外战争来转移国内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当国家命运的决策人当到这个地步,可以说已经到了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境地。
这样的统治者不下台,还呆在权利位置上赶什么? 认真的想,这实在是一种强盗逻辑,都不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同强国打仗、吞并弱小国家之上。 或许,这种强盗逻辑在春秋时代行得通而在现在则行不通。
统治者的主要职责是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此可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太多了,必须要付出太多的精力。 再说,内患并不是必然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在根本上是由统治者自己造成的。
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政治清明,统治者廉洁奉公,谁会起来造反?还是《水浒传》当中那句话说得好: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老百姓盼望的是过和平安宁的日子,平白无故造什么反? 国家的内乱,要么是政治腐败、治理无方、统治者荒淫无道,致使民不聊生造成的,要么是由统治集团内部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争权夺利造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试图以对外扩张和侵略来治病,充其量是治表而无法治根,甚至更有可能加重内乱,使毛病积重难返,直到病入膏育,不可救药。 话虽然这么说,晋军毕竟会打仗,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
他们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了。这同政治腐败、扩张野心膨胀是两回事。
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绘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
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
司马子反:荆恭王与晋历公战于鄢陵,荆师败,恭王伤。
酣战而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友竖谷阳奉卮酒而进之。子反曰:“去之,此酒也。”
竖谷阳曰:“非也。”子反受而饮之。
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恭王欲复战而谋事,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
恭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罢师而去之,斩子反以为大戮。
------------------------------------------------------------------------------ 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在河南鄢陵(今河南鄢陵附近)打了一仗,史称“鄢陵之战”。鄢陵之战是晋楚两国之间的最后一次主力部队大会战,战争以楚军主动撤退,晋军象征性获胜告终。
鄢陵之战在春秋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战过后,楚国基本退出了中原争霸的舞台,楚庄王在位时建立的春秋霸业一去不返了。(此段待议----江东楚人) 鄢陵之战由郑,许两个小国之间的战争引发,最后发展成当时军事力量最强的晋楚两国之间的大会战。
话说公元前577年,郑,许两国交战,郑国把许国打得是丢盔弃甲,割地求和。许国被欺负,他的老大楚国不干了,马上出兵收拾郑国,郑国的老大晋国没有出兵相助,郑国一看势头不妙,马上背晋降楚,并按楚国的指示去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
是可忍孰不可忍,晋国出兵了,鄢陵之战拉开了序幕…… 晋厉公任命栾书为中军帅,自己也随军亲征;楚共王(楚庄王的儿子)不甘示弱,任命司马子反为中军帅,也是御驾亲征。公元前577年农历6月29日,晋楚两军在郑地鄢陵展开了决战。
晋军知道楚军中军强大而左右两军较弱,遂先从左右两翼向楚军的左,右军发起猛攻;楚共王见晋军中军空虚,奋不顾身地亲率中军猛攻晋中军,试图活捉晋厉公。晋国中军顽强抵抗,晋将魏锜在乱军之中用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后退,力挽危局。
而楚左右两军在强势晋军的攻击下,由于未得到中军的有力支援,损失较大。战斗从上午一直打到天黑方各自收兵回营。
第一天战罢,楚军回营后各将纷纷整顿战务,准备明日一分胜负。到了晚上,楚共王接到细作报告晋军及其盟军的备战动向后,急召中军帅司马子反入帐商议,谁知去了几个人都没能叫动;楚共王亲至中军帅帐才发现,中军帅司马子反醉卧帐内,唤不得醒。
楚共王见中军帅尚且如此(临大战而违反军纪饮酒),此乃不祥之兆;顿时心灰意冷,遂率军趁夜后撤,主动结束了战争。 而按古时交战的惯例,交战的一方只要先撤出战场,就算是承认打了败仗。
醒来的中军帅司马子反深知自己误了军国大事,这位庄王,共王时期的两朝重臣,总算有军人气节,以死谢罪! 惜哉!楚共王的终生之痛;悲哉!司马子反的醉酒之祸。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