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战兢兢
【拼音】: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解释】: 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出处】: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2.求之不得
【拼音】: qiú zhī bù dé
【解释】: 想找都找不到。原指急切企求,但不能得到。后多形容迫切希望得到。
【出处】: 《诗·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3.辗转反侧
【拼音】: zhǎn zhuǎn fǎn cè
【解释】: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4.窈窕淑女
【拼音】: yǎo tiǎo shū nǚ
【解释】: 窈窕:美好的样子。美好的女子。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君子好逑
【拼音】: jūn zǐ hào qiú
【解释】: 逑,通“仇”。仇: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出处】: 《诗经·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故事:在水一方(2006-12-04 09:56:24)转载 《诗经》有一首挺著名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还有几段,内容就是一直在找,可是总也找不到。伊人好像在与作者捉迷藏。
上大学时讲《诗经》,教授最推崇的就是这首《蒹葭》。不知为什么,那位嗓音有点尖细的女老师,可能是被诗中的季节所感染:秋天的早晨,芦苇在雾中苍茫着,小岛的四周有水波荡漾。
此刻,伊人出现了。伊人是男人是女人,我们并不知道;伊人在沙滩上还是芦苇丛中,我们也无法辨别,这也许正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意境。
琼瑶女士曾写过一本书叫《在水一方》,从她其它的作品里推测,也是受了古诗词的影响。借助这个魂,营造一个个缠绵悱侧的爱情故事。
正如他看到北京的公主坟这个地名,想象出了《还珠格格》这样一部哭哭闹闹的电视连续剧。 如果把伊人当成女人,秋人伊人当然是美的,但在水一方的伊人总有一些魅气,不然怎么老也找不到呢?相思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在水一方的伊人为我们创造了经典爱情。
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包括爱人。在意识和物质的争斗中,意识在这里应该占绝对的上峰。
伊人也许并不存在,也许是早晨的水雾缭绕,看起来像个人,也许顶着芦花的芦苇们玉立成了人形。伊人只是瞬间一闪,被《蒹葭》的作者扑捉到了。
作者在干什么,背着手散步的公子?不是,肯定是正在收割芦苇的小伙子,他在一抬头的时候看到了伊人。他早晨起来有点迷迷瞪瞪,就让她母亲撵到苇塘里干活了。
看到伊人,索性扔下镰刀,开始找,从芦苇塘到沙滩,从水边到水的中央。 在水一方的伊人也许是个女妖,你正在相思的人身上都有一股妖气,因为她牵着你的魂儿。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见不着的时候,一样“搔首踟蹰”。《诗经》里的美女也有主动约一个男人到城楼相见的,他们的约会地点太真实、太具体了,但其中的浪漫与在水一方的伊人有些相似。
美人送给了他一把红色的草,他说这草美的好怪呀,——因为这草来自美人手里。 几千年了,我们还能找得到那样约会的地方:水草丰美的地方,校园里的某个角落,商场门前。
伊人总是在前方,飘乎不定,无法选择,或者追也追不上。当我们的手指轻轻敲动键盘,与“小燕子”、“小帅哥”们聊天,我们并不敢与其真见面,因为我们知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风了。 塘边,扑面而来的是弥漫的水雾,让眼前的一切变得难以捉摸。
薄阴的天气湿润的微风,让这个季节开始稍稍有些寒意。 时令一过白露,这寒意便不免日日加深,而我,却随了这扑面的雾迎面的风,蓦然想起那些似乎已经淡忘的往事,思绪便如了一道不曾上锁的藤箱,把曾经的过往慢慢翻腾出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该是宿命的安排吗? 家中那个大大的紫铜花瓶中,插着满满的芦苇,这芦苇已经一年多了,始终没有更换过。其实,仔细看了,那苇杆那芦花已经干枯得没有生机——然而却一直喜欢着它。
远古的时候,它是被称为蒹葭吗?那个在白露的季节与爱情有关的故事,它是主角吗? 在常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件极其普通的植物了,然而因了它的守望,因了它的执着,使这个飘逸的影子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很多时候就想着,不看《诗经》也罢,那样也许会生活的更自在一些、更真实一些。
那样也许就不会让自己的思绪里染上别人写下的记忆。 在这份记忆中,竟然向往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那样的简单随性、从容自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满塘的芦苇迎着风摇曳着。这样的植物该是著名的,因了它的名字——蒹葭。
水田间的千里沃野上,秋风肆意地吹着,雾在风中弥散了,却始终笼罩着一汪深情。 放纵着自己的骄傲、自己的任性其实也没什么不好。
点一盏银灯,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习惯了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然而似乎已经很久没有这样随性了,天地间总是一片浮华和矫情,即便头顶洒落的那点阳光,也似乎冰冷无情。 闭上眼睛,一片无垠的芦苇荡若隐若现,我撑着一叶小舟,在这水中飘摇着,夕阳西下的时候,远处的清笛声让这片芦苇安静下来,让苇荡中所有的生灵都在倾听,天空被渲染成朦胧温柔的琥珀色——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那清笛该是我的归依吗?我微笑着,这微笑却真的是从心中而起,满目的荣华抵不过一个千年的呼唤。 我想,我该是这样一个女子,随着风,随着雾……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泗。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时光如白驹过隙,岁月如歌声流逝,古老的隽言妙语留给人们的除了美丽就是叹息。
记得你曾说过,喜欢遥远的南方,喜欢那一波婉转如碧的春水,喜欢江南风景的清秀风雅,喜欢江南女子的柔媚可人,喜欢轻柔的吴侬软语。 然而,江南没有雪。
即便在秋风里,那满塘满溪的似雪如霜的芦花也一样透着一种委婉,全没了你所习惯的刚强之态。 此时的北方,应该是秋风起兮云飞扬,那芦苇荡。
据不完全统计,《楚辞》和《诗经》在搜索引擎上位居榜首,《楚辞》和《诗经》的生命力是经久不衰,生生不息的,从古至今都优先考虑《楚辞》和《诗经》,孔子都说:“《诗》三百,一言以敝,思无邪。”
对《诗经》的高度赞扬,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情实意的流露打动许多人,人生的真谛何尝不是如此呢?诗词取名会烂大街吗?作为上千年经典的,肯定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经不起泛滥,但多少比“紫梓轩宣”要好很多,其实取名的方法就坚持两个原则,简单和顺耳。但容易走向一个极致,过于简单顺耳的名字家家户户都有,比如《诗经》里的“子衿”,已经普遍起来。
江南易林这次分享的《楚辞》和《诗经》比较全,大家可以参考下,看看有没有让你一见钟情的呢?当然,如果想为宝宝取一个有出处又能结合宝宝生辰八字的名字。好听唯美宝宝名字《楚辞》:男宝宝周翰宝宝名字寓意:比喻国家的栋梁之材。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源自《诗经·大雅·崧高》“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琬琰宝宝名字寓意:《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
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得韬宝宝名字寓意:拥有用兵的谋略。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李德裕《 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德辉宝宝名字寓意:仁德的光辉。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涵涵宝宝名字寓意:水波晃动。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周晟宝宝名字寓意:晟:音同胜,意为兴盛。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西陲石刻录?周李君修佛龛碑》“自秦创兴,于周转晟”。方旭宝宝名字寓意: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芳蔼宝宝名字寓意:芳香而繁盛。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贤俊宝宝名字寓意:《七谏·沉江》:“贤俊慕而自附兮”。
贤俊:贤能杰出之人才。宜修 《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
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 《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文翰宝宝名字寓意:文章;文辞。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晋书·刘伶传》:“未尝厝意文翰,惟着《酒德颂》一篇。”怀信宝宝名字寓意:《九章·涉江》,“怀信侘傺,忽乎吾将行兮”。
怀信:怀抱忠贞诚信之。
零露:零落的露水。
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灵雨。《鄘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
灵雨:及时雨。 朝雨。
《鄘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
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陶陶。
《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
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
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文茵。
《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
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楚楚:鲜明貌。 美淑。
《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淑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蓁蓁,茂盛貌。
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淑慎,和善谨慎惠然。 芃芃(音朋)。
《鄘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
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惠然,顺从貌。 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
《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把这些反着看就行了 春兰秋菊 (chūn lán qiū jú) 解释: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
比喻各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美人香草 (měi rén xiāng cǎo) 解释: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出处: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譬于君。”
美人迟暮 (měi rén chí mù) 解释: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比喻因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
出处:战国·楚·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一概而论 (yī gài ér lùn) 解释:一概:同一标准,一律。
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出处:《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颠倒黑白 (diān dǎo hēi bái) 解释:把黑的说成白的,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出处: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 众醉独醒 (zhòng zuì dú xǐng) 解释:比喻众人沉迷糊涂,独自保持清醒。
出处:战国楚·屈原《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hǐ yóu suǒ duǎn,cùn yóu suǒ chánɡ 〖解释〗短:不足,长:有余。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
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
这句话的典故是周朝怎么发源的典故,讲诉古公檀父“因戍狄逼迁于歧下”的故事,一大早,古公檀父就赶着马、率领部族来到西边的河岸,来到了岐山脚下(周朝周文王就是在西岐)。
该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绵》,全诗原文如下: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々,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白话文释义: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扩展资料
《绵》为先秦时代华夏族诗歌。这是叙述太王由豳地迁往岐山之下的诗,是周人自述开国史诗之一。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
“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
1、哀鸿 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2、秦晋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3、桑梓 桑梓,代指家乡。
《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躬敬止。”是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后来人们用来喻指故乡。 毛泽东·《七绝》: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4、寒食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5、采薇 采薇,代指隐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三径 三径,指隐居生活。 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子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扩展资料: 关于典故 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
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参考资料:典故_百度百科。
诗经是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年代久远恐怕很少能找到诗歌真正的背景故事,但是现在的解释里每首诗都有情境的,买一本《诗经》(《诗三百》)。
关于编纂者倒是有几个趣闻: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