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夫和老虎的故事 一天,农夫在自己家里打死了一头凶残的老虎,发现还有一个可爱的小老虎,小老虎一直被其他老虎们欺负,农夫为了保护自己家里的小老虎,建起铁笼子保护他,笼子里有各种吃的,笼子外的老虎很肥,但也想吃笼子里的食物,农夫为了保护老虎和外面的老虎对峙着,笼子里的老虎一天天长大。
终于有一天,笼子里的老虎嫌肉太少,自己和笼外的老虎一样肥,说要出去帮助农夫,农夫想,我养了你,保护你不会被欺负,你应该念我的好吧,于是放开了笼里的老虎。开始笼里的老虎勇斗笼外的老虎,不弱与笼外的老虎,斗着斗着,忽然感觉,凭什么我们老虎要斗,我们是同类啊,加上笼外的老虎告诉笼里的,我们这里是吃人肉的,人是我们养的食物,你看,就你一个另类,真是怪胎。
笼里的老虎忽然发现四周真的是这样,然后看着农夫越来越不顺眼,于是和笼外的老虎们做了一个交易,笼里笼外的肉大家一起吃。一天,他像猫儿一样给农夫撒娇,农夫微笑着抚摸着他,忽然,笼外的老虎来了,农夫护着笼里的老虎,却不知那这猫儿张开血盆大嘴咬向农夫。
2、狐假虎威 一只老虎正在深山老林里转悠,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便迅速抓住了它,心想今天的午餐又可以美美地享受一顿了。狐狸生性狡猾,它知道今天被老虎逮住以后,前景一定不妙,于是就编出一个谎言,对老虎说:“我是天帝派到山林中来当百兽之王的,你要是吃了我,天帝是不会饶恕你的。”
老虎对狐狸的话将信将疑,便问:“你当百兽之王,有何证据?”狐狸赶紧说:“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话,可以随我到山林中去走一走,我让你亲眼看看百兽对我望而生畏的样子。”老虎想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就让狐狸在前面带路,自己尾随其后,一道向山林的深处走去。
森林中的野兔、山羊、花鹿、黑熊等各种兽类远远地看见老虎来了,一个个都吓得魂飞魄散,纷纷夺路逃命。转了一圈之后,狐狸洋洋得意地对老虎说道:“现在你该看到了吧?森林中的百兽,有谁敢不怕我?” 老虎并不知道百兽害怕的正是它自己,反而因此相信了狐狸的谎言。
狐狸不仅躲过了被吃的厄运,而且还在百兽面前大抖了一回威风。对于那些像狐狸一样仗势欺人的人,我们应当学会识破他们的伎俩。
3、吃阳光的老虎 有一座山里面住着许多小动物,可是山里树木稀少,强烈的阳光让大家都很讨厌。白天,幼小的猴宝宝被太阳晒得浑身发热,哭了起来,他边哭边说:“妈妈好热呀!我热……” 熊宝宝被大太阳晒得可黑了,阳光一天比一天强烈,熊宝宝也“呜——”地哭起来了。
刺猬宝宝吵着、闹着要搬家。大家都不喜欢强烈的阳光,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天,山里来了一只怪老虎,说他怪呢,因为他什么都不吃,只吃阳光。
老虎站在森林中心,把所有的阳光给吃了,可动物们家里还有阳光。老虎来到猴子家,一瞬间,强烈的阳光无影无踪了。
老虎又来到小熊家,也吸走了所有阳光。现在小动物们的家里的阳光被一“扫”而光。
4、老虎拔牙 有一只老虎住在森林里,它已经很老了,不能捉小动物了,于是它就对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说:“我老了抓不动你们了,所以你们每天送来给我吃吧。如果哪一天我没吃到一只小动物,你们可知道后果的哟。”
第一天,跑得最快的骏马无奈地去老虎家报到了;第二天,连办法最多的狐狸也去了;第三天,山羊也没逃过。小动物们说:“这可怎么办啊?这可怎么办啊?”有个小动物说:“去找聪明小猴吧!”小动物们到了小猴家,跟小猴一说。
小猴想了想说:“你们先回去吧!我想想办法。” 第四天,小猴到了老虎家说:“大王你看我给你带什么来了。”
老虎说:“这不是糖果吗?”小猴说:“大王,你每天吃糖果就可以不用再吃森林里的小动物了。”老虎觉得有道理,点了点头。
过了几个星期,老虎痛得躺在地上哇哇直叫。小猴来了,老虎问小猴:“为什么这么痛啊?”小猴说:“大王你让我看一看你的牙齿就知道了。”
老虎张开嘴给小猴看了看。小猴说:“大王,你长了蛀牙,要拔掉。”
老虎点了点头。于是,小猴就把老虎所有的牙都拔光了。
从此以后,小动物们就再也不怕老虎了。5、老虎和小猫 在一片森林里,住着一只老虎和一只小猫,老虎住在山顶,小猫住在山脚。
山上的小溪往山下流,正好从小猫家门前流过。它们都过着宁静而悠闲的生活。
有一天,老虎折了一只纸船,放进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猫家门口。
小猫捞起纸船一看,乐坏了。纸船里面放着一条小鱼,纸船的小帆上写着:祝你每天幸运!小猫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老虎,可是,纸船怎样才能漂到山顶上去呢?它想了想,有办法了。
小猫找来树枝和纸,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老虎家门口。
老虎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系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着一块肉,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永远快乐!纸船和风筝让老虎和小猫成了好朋友。
可是有一天,它俩为了一点儿小事吵了一架。从此,山顶上再也见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见不到漂浮的纸船了。
小猫非常难过,但它还是坚持每天扎一只风筝,却不好意思把风筝放飞到山顶,只把风筝挂在树枝上。老虎也很。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参考资料:/child/fable/cygs/031.htm。
老虎背上玩把戏--胆大心细
老虎逮驴;袍子改汗衫——绰绰有余
扳猪吃老虎——大智若愚
狐假虎威:比喻依靠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典故:老虎捉到一只狐狸,要吃掉它。狐狸说:“上天命令人做百兽之王,你吃了我就违背了天意。如果你不信,就跟我一块儿走,百兽见了我没有一个不跑的。”老虎就依了它的话,跟着一块儿走,果然各种走兽见了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百兽是怕自己,还真以为是怕狐狸。(见于《战国策。楚策》)
其近义词是:仗势欺人
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与虎有关的成语故事】:
1、狐假虎威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它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上帝派遣我来做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就是违背上帝的命令。如果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走,你跟随在我后面,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这是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说的是狐狸凭自己的智谋逃出了虎口。后来都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狡猾的狐狸凭借老虎的威风,在森林中吓唬别人,但是,狡诈的手法决不能使狐狸改变虚弱的本质。把戏一旦被戳(chuō)穿,它非但会受到群兽的围攻,还将被受骗的老虎吞吃。引申说明仗势欺人的坏蛋,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决不会有好的下场。
2、虎踞龙盘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联吴抗曹,派诸葛亮去吴都建业去游说孙权。诸葛亮到了建业,看到秣陵的山势地形,感慨地说:“紫金山山势险峻,像一条龙环绕建业,石头城很威武,像老虎蹲踞着,这是帝王建都的好地方。”
这个成语说明了英雄一般都占据在地势险要的地方。一般形容一些有雄才大略的人往往是守着重要的地位。
3、龙腾龙跃
1.形容矫健有力,生气勃勃。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他刚要回头再唤一声,见 强小兵 已经猛策他的那匹龙腾虎跃的火焰驹,雷鸣电闪般地驰骋过去。” 柯岩 《她爱祖国的明天·“你的兵变了么”》:“新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辅导员也龙腾虎跃,起来接班。”
2.形容笔势飞动遒劲。 冯夏熊 《背兴的恋爱》:“这一幅字写得苍劲有力,龙腾虎跃,气势不凡。”
3.喻精神振奋,有所作为。 梁启超 《志未酬》诗:“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七章:“﹝ 李自成 ﹞坚信只要度过这一段困难日子,局势就会好转,任自己龙腾虎跃。”
4、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难以相信。”庞葱说:“有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有些怀疑了。”庞恭又说:“有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道:“您这样不行,我怕日后议论我的还不止三个人啊!”魏王说:“我心留有数,你去吧!”
(1)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对人对事不能以为多数人说的就可以轻信,而要多方面进行考察,并以事实为依据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5、放虎归山
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6、老虎学艺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清代文人舒位《黔苗竹枝词·红苗》诗:“织就班丝不赠人,调来铜鼓赛山神,两情脉脉浑无语,今夜空房是避寅。”
(注:红苗惟铜仁府有之,衣服悉用班丝,女红以此为务。击铜鼓以鼓舞,名曰调鼓。
每岁五月寅日,夫妇别寝,不敢相语,以为犯有虎伤。)寅为虎,谁敢违背避寅习俗,五月寅日若夫妻同房而眠,老虎就会伤害他们。
是一些地方民间流传的避寅习俗。 白虎神是中国古代道教的守护神,原为古代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因其呈虎形位于西方,按五行配五色,故称。
它也是四方神之一。《礼记·曲礼上》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说法。
土家族多信奉白虎神,湖北土家族祭白虎时,掌坛师要用杀猪民将自己的头砍出血来,滴在纸钱上后,悬挂焚烧。湖南土家族的小孩得尺风病时,往往认为是白虎所致必须请巫师驱赶“白虎”。
驱赶时,要在户外放一把椅子,绑上带枝叶的竹子,上捆一只白公鸡,由巫师在室内施法,如果公鸡啼叫,白虎就算赶跑了。 陕西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
小孩满月时,舅家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
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陕西华县一带流行“挂老虎馍”的婚姻风俗。迎新前,男方的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用红绳拴在一丰收,新娘一到,便将老虎馍挂在她颈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食,表示两人同约会。
值得一提的是,此馍还有公母之分,公老虎馍的头上有一个“王”字,表示男子要当家为王;母老虎馍的额中有一对飞鸟,表示妻随夫飞。每个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表示祝愿新人早生贵子。
虎撑 在古时候,一些中国医生到处采集并实验各种药物的功效,他们通常会手拿一个铃铛,铃铛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铜环,人们称之为"虎撑"或"虎衔"。这是他们的护身符。
传说药王孙司邈在去山中采药的路上突然被一只老虎拦住了。老虎就在前面,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的了,药王随身带着一条用来挑草药的长扁担,但要用这条笨拙的扁担对付老虎这又谈何容易。
他一无所措,只是恐惧地盯着老虎。奇怪的是这只老虎并没有向他扑来,正相反,它张大着嘴蹲在地上,它以一种忧伤的眼神注视着药王似乎是在乞求什么,并不停地轻轻摆动着脑袋。
药王被眼前如此的情景震惊了,他缓缓地接近眼前这头庞然大物,他看见一块硕大的动物骨头深深地扎入了这头老虎的咽喉。善良的药王想要帮它,替它去除这块骨头,但他担心的是,眼前这头动物要是因为疼痛而突然闭嘴的话,他的胳膊一定会被咬断,正在这时他想起他扁担上的一个铜环,他取下铜环并将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将那大口撑开,这样他就不必再为自己的安全担心了。
他将手从铜环中央穿过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头并麻利地在伤口抹上药膏。当药王取走了虎口中的铜环后,老虎不住地点头,似乎是在答谢这位仁慈的医生。
从那以后,铜环被改造成一个手摇铃,成为采药的标志,所有的医生出门采药时都会带上它,用于显示他们都是药王的弟子,只有药王能够为老虎看病并且不会受到它们的攻击。 老虎学艺 在我国民间童话中,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老虎学艺》的故事:尽管虎在山林中作威作福,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但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不会上树。
因为在很早以前,虎什么本领都没有,只好拜猫为师,学习各种本领。热情的猫很快就教会了它纵、跳、蹿、扑等诸般技艺,但也发现了虎凶狠残暴的本性,就在传授的过程中留了一手。
当虎觉得自己已将猫的本领完全学会之后,便一反常态,恩将仇报,竟然猛扑过来,要把猫一口吃掉。猫却不慌不忙,敏捷而灵巧地纵身爬上了树梢,免遭暗算。
虎蹲在树下无计可施,便又央求猫把上树的方法传授给它。猫则不再上当,虎也就终于没有学会上树的本领。
虎符 我国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比如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就用黄金刻上一只老虎,称为虎符。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采用铜制的虎形作为作为中央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称为虎符。
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于朝廷,左半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并且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藏有"西汉堂阳侯错银铜虎符"一枚,长7.9厘米,2.5厘米,虎作伏状,平头,翘尾,左右颈肋间,各镌篆书两行,文字相同,?quot;与堂阳侯为虎符第一"。
西安市的陕西博物馆也藏有一枚从西安西郊发现的虎符,据考是公元前475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文物,称为秦代错金"杜"字锏虎符,高4厘米、作猛虎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虎符的身上刻有嵌金铭文40字,记述调兵对象和范围,制作却极为精巧。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1.3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