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水调歌头》这首词脍炙人口,古今传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实不为过誉。笔者愿把所知词中几处典故说出来,与诸网友交流、探讨,以期共同提高。
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儒所作)。其中有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脱胎于石曼卿以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出句的对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以及许浑《怀江南同志诗》:“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毛笔在宣纸上行走着,亲吻着。不时的,发出沙沙的声音。忘却了名利,忘却了忧愁,忘却了所有的存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昏昏之中,只见一位怀抱玉兔的神仙姐姐口中念着 ,青天有月来几时?一身着长袍青年男子上前答道,把酒问青天呐!姐姐又道,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啊!男子曰,是啊!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时神仙姐姐从屋中拿出一个碧绿色中带着一个红心的酒壶和两个酒杯。男子暗想,这个碧绿色中带着红心的酒壶是我的啊!怎么到神仙姐姐那里去了?难道她招待别的男子也用它吗?顿时醋意涌上心头。百思不得其解。神仙姐姐笑着说道:“先生请饮一杯吧!”男子曰,好,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说罢,一饮而尽。念道,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是去年呐!姐姐曰,先生何许人?如此这般惆怅?男子曰,本姓 相, 单名 思, 字,无知。此乃,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呐!神仙姐姐笑道,先生不知,胜败兵家事不欺,包羞饮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从来未可知。乎?说着便往下一指先生请看,一只官船正在江中行驶。神仙姐姐说道,今夜谁家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啊!岂不知,悔教夫婿觅封侯乎?男子一笑,端起酒杯曰,姐姐,还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与尔同消万古愁吧!喝罢,便起身告辞,口中念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天涯处处是归处。归处?归何处?何处是归处?归处当归何处?何处当归归处。情当归归处当归归处。这时听见有人在说写完了。这才恍然大悟,嗨,原来是一个梦境。哈哈,可惜啊!一场南柯,黄梁梦就这样没了啊!哈哈,列位看官,笑笑,见笑啦!“梦”到一首小诗
“咏” 嫦娥
碧海青天夜难眠,嫦娥心悔寻旧宫。
恨心悔前试灵药,广寒宫里弃旧踪。
来历:“水调”二字典出于隋炀帝命人凿京杭大运河历史典故,“歌头”是唐《水调歌》中序第一章,故是“头“。
词牌出处:《隋唐嘉话》:“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
简介:
《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全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典故如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出自唐人传奇《周秦行纪》(托名牛僧儒所作)。其中有诗云:“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仙。
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脱胎于石曼卿以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为出句的对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以及许浑《怀江南同志诗》:“惟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诗中描述的意境: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它构思奇特,畦径独辟,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苏词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表达的情感:作者因政治失意以及和其弟苏澈的离别,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阔达的胸襟。《水调歌头》原文如下:水调歌头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以下就是: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拿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殿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害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起寒冷。对月起舞,清影随人,哪里像在人间!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月光低洒在绮窗前,照着有心事的人睡不着觉。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来就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远隔千里一同欣赏明媚皎然的月色。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万事自古以来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大约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十一月间,词人写作此词,是为送章德茂使金贺金世宗完颜雍生 辰之作。
陈亮心中极度不满于南宋朝廷长期形成的惧敌、畏敌、妥协投降的对金策略,特借送友人 章德茂使虏之机,将长期积聚心头的不满情绪,如瀑布般倾泻而出,因此感情愤激昂扬,似一篇写得 很有激情的战斗文章,使人心异常激荡。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是说大宋军队由于好长时间没有用兵,就信口开河,说宋朝没有人 才,甚至没有能够领导抗金的人才。词人开头就以反驳的语气,咄咄逼人,言外之意是说宋朝长期 执行屈辱投降的国策,才会压制埋没希望奋力抗金的人才。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赞扬章 德茂有万夫不当之勇,这次出使,一定能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
“自笑”三句,是以章德茂的口气写 的,自嘲味甚浓。作为大宋使臣,就像河水流向东方,还得到金国朝拜金国国王。
“且复”二句是说 暂时朝拜金国一次,然总有一天会将敌酋擒至京师,加以严惩,以雪国耻。 上阕承题写起,叙述送章德茂使虏,心潮澎湃,无限起伏。
下阕抒情,词人慷慨激昂,表现了一 种英雄气概与政治豪情。“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三个词意相近、结构相同的词句连续应用,一 层紧逼一层,语气强硬,气势极其逼人。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词人感情愤激到了极点,对 于妥协投降政策造成的部分朝臣对敌人畏惧的心理非常气愤:“总该有一个半个耻事臣戎的人吧! ” 语气果决,情绪愤怒,对朝廷现今的妥协态度极度不满。
“万里”以下三句,说广阔的北方领土,仍被 金人占领,千万里的土地被胡骑的腥味侵袭,千古英雄都哪儿去了呢?何时才有磅礴之气,让这个 局面打破呢!感情激愤而急切。 “胡运”两句,是说胡人的气数将尽,大宋则如日中天,光耀万丈。
表现了词人对光明前途有着无比的自信,同时又鼓舞了人心。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