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高八斗:
来源于南朝.宋.无名字《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七步成诗: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这两个比较有名的。
=========
下面就没有那么整齐的词了,记载了一些小事。
1.音乐:三国志曹植传中曾经提到“植常为琴瑟调歌”。一本佛教的书籍中记载到“曹植所做的佛曲很多,见于书面的共有四十二首,口头流传的多达三千首”。
2.剑术:三国志中有段话“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千言讫”,说邯郸淳初次拜见曹植时,曹植没有先整理仪容,而是先舞剑后颂诗。
3.性格:传记中的“性简易,不治威仪”,争储的过程中“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
接下来是子建与宓妃的一段八卦- -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这是《洛神赋》的很有名的句子。
李商隐的诗里有一句:“宓妃留枕魏王才。”
没有达到楼主的要求。..
1、少年才情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
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
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2、七步成诗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 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体现兄弟感情的诗,但是全诗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
3、洛神悲歌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并于次年郁郁而死。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4、忧生之嗟 黄初四年(223年),32岁的曹植徙封雍丘王。黄初六年(公元225年),曹丕南征归来,路过雍丘,与曹植见面,增其户五百。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壮心不已的曹植急切地渴望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他曾多次慷慨激昂地上书曹叡,要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
拳拳之心可以使铁石心肠之人动容。但过于冷静理智的曹叡却心如古井,不起微澜,对于曹植的种种表白和要求,只是口头上给予嘉许而已。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的封地在陈郡。
太和三年(229年),38岁的曹植徙封东阿,其间潜心著作,研究儒典。太和六年(232年),曹植改封陈王,11月曹植在忧郁中病逝,时年41岁,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5、立嗣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
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
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 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廙、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
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
曹植酒后误事,犯了罪,曹丕想杀掉曹植,二人的生母卞太后出来求情,痛苦流涕.曹丕妒忌弟弟才华,就让曹植七步做成一首诗,方可免死罪.曹植就果然在七步内作出了一首诗,暗含着对曹丕这种无情无义的讽刺。
曹植的"七步诗" 曹植的“七步诗” 曹氏父子三人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合称三曹,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许多不朽篇章,曹植的“七步诗”更是一段佳话,其意义已不在是此诗本身价值,它包含了深遂的政治内含,成了久远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争夺地位、权力、财产兄弟反目手足相残的一种写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勿用说,这是曹植向其兄曹丕的控诉书。
是呀,曹植确是曹丕的劲敌,他曾获其父曹操的特别喜爱,曹操也曾一度欲废曹丕而立其为王太子,得曹丕之忌恨也是情理之中事。在曹植十几岁的时期,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很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翻面试,曹植的确“出口成文,下笔成章。
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真得就被立为太子了,曹丕与其弟曹植的斗争也就从这时代开始了。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看来,曹植只配当个不拘小节的文学家,难以担当足智多谋的政治家。 曹植与曹丕的斗争,曹丕是胜利者,最终继承了魏王位。
按理说曹丕的地位和权力已基本巩固,可忌恨曹植的念头没有改变,这是何等的残忍无道啊。 其实,曹植并未犯下什么大罪,只是有人告发他经常喝酒骂人,他竟把曹丕派出的使者扣押起来,并没有招兵买马,阴谋反叛的迹象和征兆。
这算不上犯罪,杀之怕众不服,曹丕便想出个“七步成诗”的办法,治罪其弟。所幸的是,出口成诗是曹植的拿手好戏,这“七步诗”便成了救命诗,曹丕不得不收回成命,降低曹植的官爵了事。
纵观上下几千年历史,帝王子孙和睦相处,互忍互让,不争权夺利的实在少的可怜。春秋时期的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秦朝的扶苏与胡亥(秦二世),唐朝的玄武门之变……这样兄弟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
封建时代这种兄弟之间的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现象是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在那权力即一切的社会制度里,不择手段的争夺权力似乎是很正常的。推翻帝 制,建立民主共和,少了多少兄弟相残的悲剧。
然而,特权不除,“七步诗”还是免不了有人来作。
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体现兄弟感情的诗,但是全诗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
才高八斗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
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
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
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
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有一次,曹操出兵打仗,曹植、曹丕都来送行,临别,曹植高声朗读了为曹操歌功颂德的拍马文章,大家十分赞赏,而曹丕泪流满面的向父亲送别,很让曹操感动,也掉下泪来,这一小小的举动拉近了曹丕与父亲的距离,加深了父子感情,看来父子亲情之间需要的是感情,而非马屁 的。
还有一次,曹操欲派曹植带兵出征。带兵出征是掌握军权的象征 ,是曹操重点培养的征兆,曹丕得到消息,当然很为 恼火,怎么办呢?曹丕想得一个毒计,事先带着好酒好菜,跟曹植一起喝酒,灌得曹植酩酊大醉,曹操派人来传曹植,连催几次,曹植仍昏睡不醒,曹操一气之下取消了曹植带兵的决定。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正史当中并无记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
两人王位之争:为了打败曹植他先是努力讨取曹操的欢心,在曹操出征时跪在地上大哭伪装仁厚孝道担心父亲的安危。
他知道曹操崇尚节俭,就穿带补丁的衣服。床帐破了也不换新的,补一补再用。
另一方面,他处处为曹植下绊子让曹植在曹操面前做不成事而丢脸。有一次,曹操派曹植率兵出征。
头一天晚上曹操把兵符印信都交到了曹植手上而且号令了三军明日天明起兵出征。这天晚上曹丕到大营中找曹植喝酒,曹植正在准备出征的事不肯去。
曹丕说:"兄弟刚刚当了三军主帅就瞧不起哥哥了,以后兄弟要是接了父亲的班当了魏王,恐怕连哥哥站脚的地方也没有了,还能顾什么同胞手足的情意呀。"说完竟站在那里抽抽哒哒地哭了起来。
曹植一见只好跟着他去喝酒。在曹丕的府中曹植本来打算少喝一点就退出来,可曹丕不依不饶硬是把曹植灌得醺醺大醉。
第二天,曹植酒醉不醒,将士们早已在校场列好了队专等着主帅一到就率军出征。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太阳升起来了还是不见主帅踪影,将士们等得不耐烦已有些骚动。
监军向曹操作了汇报,只气得曹操暴跳如雷。这时曹丕来了,曹操气恼地问他:"为什么昨天晚上你让他喝酒,安的什么心?"曹丕说:"父王冤枉了儿臣,昨天晚上他到我那里要酒喝,我不让他喝,他非喝不可。
我让他少喝,他却说,今天我要喝你一点儿酒,你却这样小气舍不得,我这次当了出征的主帅,等我得胜还朝父王一定让我当太子。将来我当了魏王,看那时我怎么治你。
"曹操听了就立时要把曹植抓来杀头,多亏程昱等谋士劝住曹操才改派曹彰为主帅,带兵出征去了.。
七步诗。
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去世后,他的长子曹丕即位,而曹丕的弟弟曹植被封为丞相。 曹植很有才华,精通天文地理,说起朝中政事滔滔不绝且管治有方,因此在朝中很有威信,可谓是威震朝野啊!曹丕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心中的妒火油然而生,对曹植产生了怨恨之心,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苦苦相逼。
众臣在皇帝面前也说三道四,谣言惑众,什么朝中一日有曹植,宫内鸡犬不宁,如他日造反,图谋篡位,何不为宫中一大害?不如先下手为强,斩草除根,以免日后夜长梦多。 曹丕听信了谗言,决定今日动手。
正赶上一桩造反政事,曹丕认定曹植为主谋,正午时分,曹丕传弟弟曹植到池厅边相见,曹植一到,就被早埋伏好的卫队挥刀截下。见到曹丕,曹植道:“吾兄传我有何贵干?”众人道:“宫中造反一事,想必曹丞相听说了吧,吾登皇位你怀恨在心,这事是否你主使的?”曹植长叹一声,道:“吾兄疑我造反,谋你河山篡你朝位!这罪行可不敢担当,请吾兄明察秋毫。”
曹丕不好推辞,只得说:“好,看在你我兄弟的情谊,我命令你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体现兄弟感情的诗,但是全诗不能出现兄弟二字。不然,休怪我大义灭亲了。”
“好办好办,若我不能在七步内作诗一首,任凭你处置。”曹植胸有成竹地说。
“爽快!爽快!咱俩一言为定。” 曹丕说完,曹植便迈出了第一步,突然,他闻到了从远处飘来的阵阵煮豆的香味,灵感一来,借物抒情,在刚走到第六步时就作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原文)此诗作完,曹植对曹丕说:“我们虽有君臣之分,但毕竟是骨肉相连,何必苦苦相逼?手足相残?我无意与你权利相争,无论谁是君主,我都会忠贞不二地跟随,毫无怨言!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若你要杀我,轻而易举,何必大费周章,先父在九泉之下是不能瞑目的呀。”曹丕听了,被驳得无话可说。
才高八斗 “八斗”是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后来人们便把“才高八斗”这个成语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七步成诗
曹植“七步成诗”的广为流传:“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见于《三国演义》),然而这首诗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学》,《世说新语》记载着魏文帝曹丕妒忌曹植的才学,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此诗是否为曹植所著作,至现今仍有争议。
洛神悲歌
对于《文选》中的谬注,清人朱乾在《乐府正义》中鞭挞说,这篇原是曹植借“宓牺氏之女,
溺死洛水为神”的传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心境的《感鄄赋》。鄄者,实为封地也。好事者利用“鄄”与“甄”通,附会出《洛神赋》隐寓曹植与魏文帝曹丕之妻甄氏的叔嫂恋事,不独污前人之行,亦且污后人之口。近有学者考证出《洛神赋》的主旨是曹植悼念怀恋其亡妻崔氏女,洛神形象是崔氏女的化身。然而两者说法皆有不妥之处,故此隐喻君臣大义说较为流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本篇或系假托洛神寄寓对君主的思慕,反映衷情不能相通的苦闷。”
梵呗泰斗
中国本土赞呗之起源,相传为曹魏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境)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 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法苑珠林·呗赞篇》卷三十六:魏时陈思王曹植……每读佛经辄流连嗟玩,以为至道之宗极也。遂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世人讽诵,咸宪章焉。尝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而侍御皆闻。植深感神理,弥寤法应,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纂文制音,传为后式。 梵声显世,始于此焉。其所传呗,凡有六契。
由于曹植创制梵呗,意义深远,贡献巨大,所以近人释永悟有词(《东阿王赞》)赞其功德:东阿王植公,降生曹魏王宫,云高天籁连竺中,鱼山接长空。瑞应本起得删治,七步诗八斗雄,和平妙音世界同,梵呗源真宗。 (正史当中并无记栽说曹植与佛教有什么联系,曹植与佛教的关系多出自禅林野史以及宗教史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