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李世民的个性,时而像凛冽的冰霜,让人透骨生寒;有时又像习习春风,让人感到亲切温暖。他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自己的两个兄弟,并逼父亲退位,这种行为,像洪水猛兽一样,让天下人心寒。但他平日与人相处,却又十分宽厚温和。他早年在军中,曾迫降尉迟敬德等人,一些降将背叛后,众将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囚禁在军中,并建议李世民杀掉他,以杜后患。李世民没有采纳众将的意见,下令立即释放尉迟敬德。又命人把尉迟敬德领到卧室内,赐给金银珠宝,对他说:大丈夫最关键是相互信任和讲义气。对别人的怀疑不要介意,我终究不会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请你放心。如果你一定要离我远去,就把我赐给你的这些珠宝当作你的资费,以表达我对你的深厚情谊。尉迟敬德非常感动,当即下跪,表示愿意跟随李世民永不变心。最后成了李世民忠心耿耿的心腹猛将。
二
有一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唐朝军队损兵折将。唐高祖李渊大为震惊,亲笔书写命令给前线的次子李世民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可弃河东,谨守关西。”李世民上奏道:“太原是称霸王业的基础,是国家的根本。河东富足,对国家来说,丢掉河东就失去京城物资的供应地,我愿意带领三万人马前去征战。经过殊死博斗,终于打败刘武周,保住唐军的后方基地。
三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黄门侍郎王珪说:“近代君臣治理国家,大多比不上古代,为什么?”王珪:“古代帝王治理国家,都崇尚无为而治,想百姓之所想。近代帝王只是损害百姓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任用的大臣,又不是通晓经学的人。汉朝的宰相,没有不精通一门经学的,朝廷如遇有疑难之事,都能引经据典并结合实际来解决。因此人们都懂得礼仪道德,国家达到太平盛世。近代重视武艺而轻视道德学问,再加上单纯依靠法律,儒家尊崇的行为准则受到损害,敦厚朴实的社会风气也遭到了破坏。”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说法。此后,对那些学问好、懂得政务、德才优良的官员,不断地提拨使用。
四
唐太宗因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便提升他为大理少卿。太宗鉴于候选的官员中有很多人假冒资历和门第,便下令让他们自首;若不自首,一旦发现,就判处死刑。不久,有一个假冒资历门第者被发现,太宗要处死他。戴胄禀奏:“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生气道:“你想以守法为由而使朕失去信用吗?”戴胄曰:“这道命令,是出于陛下一时的意气,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取信天下的规则。陛下愤恨官员中的作弊者,想杀死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法律不允许这样做,应该根据法律条文来处理,这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太宗沉默良久,道:“你能认真按照法律办事,朕还担心什么呢?”戴胄先后多次冒犯太宗,依法办案,在朝堂上规谏时,滔滔不绝,义正辞严,太宗都听从于他,国内极少出现冤案。
五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自古以来,创业的国君,传位到子孙以后,往往发生动乱,为什么?”司空房玄龄说:“这是由于年幼的君主生长在与世人隔绝的宫中,从小就过着豪华尊贵的生活,不了解社会的真实情况,也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所以一旦掌握政权,就往往发生动乱。”太宗道:“这是一个原因。另外,功臣的子弟大多没有才能德行,凭借祖、父的帮助荫庇便逐渐做了大官,不做好事,只爱奢侈放任。君主幼小,臣下又没有德才,君主跌倒了也不去扶一下,怎能不发生动乱?隋炀帝不忘宇文述在扬州任总管府时的功劳,提拔他的儿子宇文化及做了大官。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更好地为炀帝效劳,反而把炀帝杀掉了。难道这不是臣下的过错吗?朕说这一番话,目的是想要你们告诫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犯错误,那便是国之幸,民之福也。”太宗又问:“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受皇恩最多的大臣子孙,结果都反叛了,这是何故?”岑文本答:“君子才能记住别人给予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