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1.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郑人买履 【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
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
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
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码了,才说:“我忘记带量好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前往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他说:“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但集市已经关门。
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 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郑人买履,嘲笑郑人的经典 郑人买履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郑人买鞋,到了集市忘了带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时集市已散,结果鞋没买成。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拿脚试穿,他说:“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韩非子是拿寓言来讲道理,但为什么偏偏与郑人(今属河南)过不去?他完全可以说“从前有个人想买鞋”,不需要点明这个笨蛋的里籍。韩非子绝非等闲之辈,他在这里眼睁睁地说“郑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我想如果韩非子在这里明确使用“郑人”是出于故意,那要么“郑人”在当时就是被人们嘲讽的最佳对象,郑人就是笨蛋的代名词,要么就是他个人与郑人有什么过节儿。 ■郑人逃暑,为什么笨必称郑 这个故事出自《苻子》,也上过中学课本。
随手从网上找一段白话文: 郑国有个人(文言文就是郑人)躺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 太阳在运行,树影在移动,他也在不断地挪动凉席,免得被太阳晒着。
到了晚上,月亮从东边升起来,慢慢地向西边运行,树影也随着缓缓移动。这个郑国人还像白天一样,不断地挪动凉席,躺到树影下面。
结果,他的衣服全被露水打湿了。 《苻子》的作者苻朗是前秦人,但他的书中大多是先秦故事。
本则故事中,又一个不幸的郑人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看来不像是韩非子与郑人有什么过节儿,更像是郑人天生就有点问题。 ■郑人爱鱼,郑人成了符号 郑人爱鱼出自明初学者宋濂的一则寓言,用白话文表述大意是这样:郑国有个爱惜鱼的人,放了三只盆子在厅堂之中,装上水,弄到鱼就养着它们。
鱼刚脱离网的困苦,很疲惫,浮到水面上喘息。过了一天,鳍尾开始摇摆。
郑人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没多久,喂食谷末和麦麸,又捧出来看着说:“鳞没有伤吧?”有人说:“鱼以江为活命之所,像这样呆在一勺水中,遇上一个每天玩弄它,还说‘我爱鱼我爱鱼’的人,鱼不腐烂的少啊!”郑人不听。 没过三天,鱼全都鳞片脱落而死,郑人者才感到后悔。
这则寓言出于明代,从宋濂的生平为人来看,他对河南人绝无偏见,而寓言中之所以使用郑人完全是一种文学创作上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目中,郑人就是一个寓言角色,就好像狐狸代表狡猾,狮子代表凶残,郑人嘛,当然就是代表笨。 ■为什么要跟郑人过不去 为什么很多古代笑话中郑人都成为被嘲讽的对象?抛开时代较晚的郑人爱鱼来看,前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批评拘泥不化的人,郑人买履是郑人拘泥于鞋的尺码,郑人逃暑是郑人在晚上拘泥于白天的经验。
再看看韩非子中关于“郑人”的其他笑话: 买椟还珠: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批评的是郑人拘泥于形式而忽视实际。 。
1、双鲤。鲤鱼代指书信,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再有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清人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1. 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4月1日是西方传统的愚人节。愚人节里最重要的还是开心一下。
最著名的玩笑BBC:意大利面条树大丰收
传说中的“意大利面条树”
在遥远的1957年,英国的BBC电视台在4月1号播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多亏刚过去的温和冬天以及有效地控制了面条树虫害,瑞士南部一户农家的意大利面条喜获大丰收。画面中一名女子仔细地将意大利面条从树上摘下来把它们放到太阳下晒干。
因为在当时意大利菜在英国还不常见,许多英国人并不知道意大利面条是用小麦粉做成的,上百通电话打到了BBC,有人指出消息错误,有人疑惑不解,甚至有人询问,怎么自己种意大利面条树呢?这可以算是电视媒体最早加入4月1号愚人节整人行列的例子,多年后的CNN文章还评论它是史上最大的一个玩笑。
最友爱的玩笑BBC:飞翔的企鹅
飞翔的企鹅
2008年BBC摄制组在南极附近拍摄了自然历史系列《进化的奇迹》,里面讲述了阿德利企鹅飞翔的故事,这个飞翔的企鹅的视频成了互联网上观看最多的
视频之一。解说员特瑞琼斯解释说,这些企鹅不是挤在一起忍受冬天的严寒,而是飞去几千里以外的南美洲热带雨林享受热带温暖的阳光。
如此有爱的愚人节玩笑是相当具有迷惑性的,作为具有专业精神的媒体,BBC最后解密了,他们是如何制作飞翔企鹅特效的,其实就是动画了。
最令人惊诧的玩笑《中国青年报》:博士可生第二胎
内地的平面媒体也曾跟读者开过一些愚人节的玩笑,《中国青年报》在1993年4月1号发表了一个整版的愚人节新闻,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是博士可生第二胎,尽管这个版面的内容荒诞不经,并且通过种种手段暗示这些都是假新闻。但大部分尚不习惯愚人节风俗的读者还是拿它当了真,一些境外媒体也对这则新闻进行了报道。事实上我国目前确实有准许生第二胎的情况,不同地区的要求会稍微有些不同,不过博士学历都不在其列。
最欢乐的玩笑麻省理工学院易主迪士尼
麻省理工学院
1998年4月1号,麻省理工学院的主页上发布了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华纳迪士尼公司将以建立69亿美元的奖学金信托基金的形势买下这座声名显赫的大学,新闻图片上麻省理工著名的大圆顶配上了一对米奇的大耳朵,校园将迁往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迪士尼公园,并将更名为迪士尼理工学院。
显然在麻省理工一贯的恶搞作风下,校园公众早已经百毒不侵,表现淡定,而真相是学生黑进了学校的服务器,用假消息替换了原来的网页。
最惨痛的玩笑富兰克林研究院:明天将是世界末日
1940年的3月31号,富兰克林研究员发布了一条消息,明天将是世界末日。这条消息被一家广播电台广播出去,宾夕法尼亚富兰克林研究员的天文学家证实,世界将毁灭,时间是明天东部时间的下午的3点,这不是愚人节玩笑。消息已经本市费尔斯天文馆负责人证实。
恐慌随即开始蔓延,潮水般的电话涌入当地的机关,直到富兰克林研究院出面澄清,恐慌才慢慢平息。事件的始作俑者是该研究员的新闻人员威廉姆斯卡斯特里,他最初的目的只是给第二天的讲座《世界末日将会怎样?》做宣传,悲剧的是,学校因此解雇卡斯特里,节日有风险,玩笑需谨慎。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以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3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