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如来
如来佛祖的额心有颗红包,右手食指伸开中指与拇指相抵呈半握拳状,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如来佛祖的那颗红包是怎么来的?右手又为何呈半握拳状?这还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相传孔圣人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时,这天来到了西方极乐圣界。
孔子被这里的景致所吸引,被这里浓郁的佛法所感染,不由得感慨万分,脱口念出了“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六字佛语。
这时如来佛祖正在雷音殿内与众佛菩萨罗汉等说法讲经,忽然听到了这句佛语,微微有些嗔怪,“这是谁在外面念白字呢?”于是便差人到外面查看。不多时那人回来禀复说是东方的孔圣人与众弟子在殿外游览。
如来佛祖一听,心想,这圣人也能念白字?可见人是不能不学习的。
如来佛祖率众佛弟子来到殿外,一是出于礼数,二就是想要纠正一下孔圣人读音。
礼过三巡,话归正题。
如来佛祖对孔圣人说道:“圣人刚刚的佛语念错了,不是‘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而应念为‘南(nà)无(mē)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孔圣人回说:”不对不对,是佛祖您念错了,应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才对。”
二人争执不下,最后两人打赌说道:“这样吧,我们去问一下别人,看这究竟应该如何念!输了的,要让嬴了的人打上一下。”
协议达成,佛祖就说:“圣人远道而来,就由圣人先问吧。”
于是孔子便问向身边的弟子,这应该怎么个念法?众弟子一致回答,就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如来佛祖一看,既然都说是应念“南(nán)无(wū)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那看来是自己念错了?
愿赌服输,如来只好对孔圣人说:“好,我认输,你打吧。”然后就闭上了双眼………
正当孔圣人准备在佛祖额头敲上一下的时候,旁边的子路把圣人拉到一边说,“老师,有事弟子代其劳,让弟子来!”
子路在一旁运了运气,抡了抡胳膊,然后用力朝着如来的额头捶了下去……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武将,他这用尽全力的一下,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很见效的,佛祖的额头立刻就肿起了一个红包。
佛祖这个不痛快,怎么都觉得不对劲。这时,旁边的菩萨轻声对佛祖说,“佛祖,您怎么让他问他的弟子呢?他的弟子都是由他教出来的,当然跟他的念法一样。您也问我们一遍。”
“对啊!”如来佛祖恍然大悟。
“圣人,现在应该轮到我来问了。”说罢,佛祖便向身后众人问道,“这句佛语应如何念法?”。
可想而知,众人自然说是念做“南(nà)无(mē)阿(ē)弥(mī)佗(tūó)佛(fō)”!
佛祖暗喜,对孔圣人说道:“看来不是我念错的,还是你念错了。”
孔子见状,也无他办法,想着,打就打吧,反正就一下……
如来佛祖在那边微闭双眼,右手食指微伸,中指与拇指相抵呈半握拳状,暗暗运气……
这边厢子路一拉孔子说道:“老师,我们快走吧。您看他那手指,比您的拳头还要粗,您哪禁的住他这一下啊?!”
孔圣人睁眼一看,可不是么,如来佛祖的那根中指,足有自己的拳头粗细,想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还是先走为妙……
当如来佛祖准备好睁开双眼时,才发现孔子一行早已没了踪影,不由得气愤万分,“好好好,我就等你再来的时候再报这一拳之仇!”
一般佛教说的“六祖”是禅宗六祖,六位祖师,而不是六位佛祖。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从3000年前到9000年后,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位佛祖所传法。
释迦牟尼的故事: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有个叫迦毗罗卫的小国。国王名净饭,王后名摩耶净饭王性情淡泊,抚恤百姓,深受人民爱戴,摩耶王后,端庄秀丽,然而,时光流逝,仍是膝下无子。
王后郁伤不止一日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来,从她的右胁进入身体,顾见自身,如日月照,见此端相,廓然而觉,不久摩耶王后就怀孕了。
摩耶王后怀胎十月,正值四月初八日,风和日丽,舂光明媚,引诸婇女游监毗尼园大吉祥地,园中有一大树名波罗义,树枝柔软低垂夫人即举右手攀彼树枝,遂生太子名悉达多,当时天上的帝释将精细殊妙的乔尸迦衣里在手上,用来承接太子。
四大天王抱看太子放在圣母面前,太子不用人扶朝东、南、西、北四方吝走了七步,举足出大连华观自四方,口自唱言: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旨苦,吾当安之。是时九龙吐水浴太子身,不料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于后便不幸去世了净饭王悲痛不已。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简介: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佛光普照来源:
释迦牟尼静坐菩提树下得大觉悟后,创立了佛教基本教义,他广收门徒,组建僧团,度人不计其数,总计其一生,说法四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功德无量。自他灭度后,佛教弟子多次聚集,追述他所教的学理,编集成卷帙浩繁的大藏经。
他的生平事迹,也随着佛教在亚洲地区的传播而流传开来,并逐渐被后人赋予神秘的色彩,他本人也被神化为法力无边的佛祖。
我国汉族地区人们习俗上称他为如来佛,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循此真如达到佛的觉悟。“如来者,乘如宝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迦牟尼
第一章 佛 陀伟大的宗教——佛教创始人佛陀,生活在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北印度,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取得成就的人)。
他的父亲净饭王,在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城中治理释迦族的国家。拘利族的公主摩诃摩耶,是净饭王的王后。
五月的月圆日,印度的树和花枝繁叶茂,果实满枝,人、鸟、兽都心情欢畅。这时摩诃摩耶王后已身怀有孕,依照当时的习俗,正从迦毗罗卫城去提婆陀诃城的娘家分娩。
当她行至两城之间的蓝毗尼园,在盛开的婆罗花树下手扶树枝稍事休息,生下了一个儿子。蓝毗尼园,位于波罗奈(现在的贝拿勒斯)以北的100英里处,在该地可以看到白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
即将成佛的悉达多太子降生处,三百一十六年以后,阿输迦王在这个著名地方树立了一根大石柱,以纪念这一盛事。石柱上刻有敕令五行,九十三个阿输迦时代的字,其中有“此是释迦族圣人佛陀降生处”字样仍然依稀可见。
石柱“像刻时一样脆”,在过去曾被击中。公元七世纪中叶,中国的译经兼旅行家玄奘还看到过这根石柱。
后来在1896年被发现并鉴定为蓝毗尼园遗址,要归功于当时著名考古学家孔宁汉先生。母后摩诃摩耶产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由其妹波奢波提.乔答弥将太子抚养成人。
太子虽然是在物质极其丰富而豪华的环境中长大的,但是他的父亲未忘记给他应受的教育。太子精通了各方面的知识,在武艺等方面,超过了别人。
但是,太子从幼年时代起,就被慎重关注着。太子长大时,其父的热切希望是,他应结婚成家,作为他当然的继承人。
但他却担心太子受到当时婆罗门的感染而去过苦行生活。根据当时的习俗,太子年十六,就与拘利族善觉王和波蜜塔王后的独生女、他的表妹耶输陀罗结了婚。
耶输陀罗与太子同岁。太子虽然享受人间荣华宝贵,并不缺乏任何东西,无忧无虑,但是他父亲的关怀却使他成为“囚犯“、成为世俗心理的人,但所有的努力,均不起作用。
净饭王尽量不让太子看到人生现实生活中的不幸事态,这些更加促使悉达多太子的好奇心,更加提高他寻求真理、寻求解脱的决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成熟,太子开始思考人世间苦恼现象所产生的根源。
据书上说,他看到了四种景象:首先他看到了一个完全无依靠的老人,第二次看到了一个皮包骨、极端不幸且可怜,并患有某种疾病的人,第三次看到了一队悲痛的人群,抬着他们可爱亲人的尸体去火化。这些痛苦的景象,深深地触动了他的心。
但是第四种景象,却使他长久难忘。这就是他看到一位出家人,态度安静、沉着、超然和自立。
他得知这是一位出家过清净生活的人,是要寻求真理、解决生命之谜的人。出家之念,于是在他的心里开始萌生。
在回宫的途中,他深深地陷入了深思,一种令他心悸的苦恼和不愉快的情感,于是在他的心里引起了共鸣。他越是与宫墙外的世界接触,他就越相信世间缺少真正的快乐。
在一个静寂的月夜(七月的月圆日),他产生了这样的想法:生命的青春年华,在老年中结束。人的官能,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刻,却不起作用了。
当疾病悄悄地进入体内时,强壮的身体突然失去活力和健康,最后死亡的降临,这似乎是突然的或意外的,结果是结束一期短暂的生命。他相信一定有解脱这种苦痛的办法,有逃脱年老和死亡的办法。
这样思考之后,他的“青壮骄”、“无病骄”和“生命骄”都没有了。他看清了这三种虚幻骄傲的危险,被一种强有力的迫切要求所征服,即探求不死、了脱生死,不但为自己探求,为自己解脱,也为一切苦恼众生探求,为解脱生、老、病、死而努力。
他的深切悲心,促使他寻找菩提和佛果;现在悲心鼓励他走向伟大的出家,为自己打开俗家生活牢笼的大门;悲心使他作出毅然的决定,直至最后别离时深情地向怀抱婴儿熟睡的爱妻看一眼,也绝不动摇自己的信念。当时他二十九岁,正当华年,在美丽的耶输陀罗为他生产独生子罗侯罗的那天,别离使他更加悲伤和心酸。
他自己离开了王宫,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决心舍弃娇妻、爱子和慈父以及具有权威显赫的王储之位,打扮成一名贫穷的苦行者,隐遁于幽静的森林深处,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开始寻求生命的永恒真理,寻求脱离烦恼的最高境界——涅盘。为寻求医治人生生命的方法,他自己承担了这一高尚使命而毅然出家。
他曾追随阿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两位著名仙人,他希望他们作为导师,会指示他解脱的道路。他修了定,并尽可能达到了最高的定境,但是不满足他的愿望。
他们的知识,他们玄妙经验的境界,不能满足他所渴望要追求的东西。因此,他离开了他们,去继续寻求他尚不明白的东西。
他到处漫游,最后到达伽耶尼连禅河畔的优楼频螺,他被这里的幽静的密林和清澈的河水所吸引。他发现这里是他继续寻求菩提的理想地方,于是就决定住了下来。
随他一道修苦行的阿若乔陈如等五人,都赞成他的决定,并陪伴他一起修行。这五位是:乔陈如、跋提、婆频、摩诃男和马胜。
在印度,许多修苦行人,认为过去有、现在仍然有的一种观点,即通过严格的自我节制,就认为能够除罪,达到清净,最后获得解脱。苦行者乔达摩,决定尝试一下这种信念的真实性。
于是他就在优楼频螺开始了。
从前,有一座圆音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陶,植株便有了佛性。又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蜘蛛的佛性更是增加了不少。
忽然有一天,佛祖光临了圆音寺,不经意地抬头,看见了横梁上的植株。佛祖停下来,问这只蜘蛛:“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了想,回答道:“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点了点头,离开了。
就这样又过了一千年的光景,有一天,刮起了大风,风将一滴甘露吹到了蜘蛛网上。蜘蛛望着甘露,见它晶莹透亮,很漂亮,顿生喜爱之意。蜘蛛每天看着甘露很开心,它觉得这是几千年来最开心的日子。
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将甘露吹走了。蜘蛛一下子觉得失去了什么,感到寂寞和难过。
这时佛祖又来了,问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想到了甘露,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仍然是‘得不到’和‘已失去’。”
佛祖说:“好,既然你有这样的认识,我就让你到人间走一遭吧。”
就这样,蜘蛛投胎到了一个官宦家庭,成了一个富家小姐, 父母为她取了个名字就蛛儿。一晃,蛛儿到了16岁,已经成了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楚楚动人。
这一日,新科状元郎甘鹿中士,皇帝决定在后花园为他举行庆功宴席。席间来了许多妙龄少女,包括蛛儿,还有皇帝的小女儿长风公主。状元郎在席间表演诗词歌赋,大献才艺,在场的少女无一不被他倾倒,但蛛儿一点也不紧张和吃醋,因为她知道,这是佛祖赐予她的姻缘。
过了些日子,说来很巧,蛛儿陪同母亲上香拜佛的时候,正好甘鹿也陪同母亲而来。上完香拜过佛,两位母亲在一边说上了话。蛛儿和甘鹿便来到走廊上聊天,蛛儿很开心,终于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了,但是甘鹿并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喜爱。
蛛儿对甘鹿说:“你难道不曾记得16年前,圆音寺的蜘蛛网上的事情了吗?”
甘鹿很诧异,说:“蛛儿姑娘,你很漂亮,也很讨人喜欢,但你想象力未免丰富了一点吧。”说罢,和母亲离开了。
蛛儿回到家,心想,佛祖既然安排了这场姻缘,为何不让他记得那件事,甘鹿为何对我没有一点感觉?
几天后,皇帝下召,命新科状元甘鹿和长风公主完婚;蛛儿和太子芝完婚。这一消息对蛛儿如同晴空霹雳,她怎么也想不通,佛祖竟然这样对她。
几日来,她不吃不喝,穷就急思,灵魂就将出壳,生命危在旦夕。太子芝知道了,急忙赶来,扑到在床边,对奄奄一息的蛛儿说道:“那日,在后花园中姑娘中,我对你一见钟情,我哭求父皇,他才答应。如果你死了,那么我也就不活了。”说着就拿起了宝剑准备自刎。就在这时,佛祖来了,他对快要出壳的蛛儿灵魂说:“蜘蛛,你可曾想过,甘露(甘鹿)是由谁带到你这里来的呢?是风(长风公主)带来的,最后也是风将它带走的。甘鹿是属于长风公主的,他对你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插曲。而太子芝是当年圆音寺门前的一棵小树,他看了你三千年,爱慕了你三千年,但你却从没有低下头看过它。蜘蛛,我再来问你,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
蜘蛛听到真相以后,好像一下子大彻大悟了,她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
刚说完,佛祖就离开了,主儿的灵魂也回位了,睁开眼睛,看到正要自刎的太子芝,她马上打落宝剑,和太子紧紧地抱在一起……
拈花一笑释伽牟尼登坛那一天,灵鹫山上众神毕集,仙乐齐鸣。释伽牟尼在弟子们的簇拥下走上法坛坐定。此时,梵天恭敬地走到佛的面前说:“愿世尊开坛讲法,让普天的众生都得到利益吧!”说着,还呈上一枝贵重的金色波罗花。
释伽牟尼接过花,他仪态安详而庄重。众弟子都企盼着能听到那无上妙法,整个灵鹫山霎时间安静下来。可释伽牟尼却一句话也未讲,他慢慢地举起手来,手上依旧拈着那枝金光灿灿的波罗花。众弟子的眼神随着那枝花从左移到右,从上移到下,他们都在揣度着释迦摩尼的用心。
这时站在下首的一位叫摩柯迦叶的老比丘破颜含笑,那笑容中蕴含着无限深意。这情景马上被释伽牟尼看到了,他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法,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柯迦叶。” 灵鹫山顿时又沸腾起来,众神纷纷议论刚才发生的这件奇特而神秘的事。
人们通常把以上“拈花微笑”的故事说成是禅宗的缘起。
其实释伽牟尼拈花,伽叶微笑的那一刻,就是有所心会,心领神会,他懂了,所以微笑。如果佛祖拈花,举座没有一个人笑,那么这个讲经失败了。但是佛祖拈花,举座全笑了,其实那也很失败,也不可能。如果除了伽叶在微笑外,还有其他尊者或高歌;或起舞。那高歌者、起舞者也是心灵有所领会。只是领会到的感悟与迦叶不同罢了。
普贤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
诸大梵王。释提桓因。
毗沙门王。大持国王。
无量天众俱。海龙王。
夜叉王。阿修罗王。
无量神众俱。阿阇世王。
波斯耨王。宰官波罗门。
无量人众俱。达多地狱。
焰口饿鬼。金色师子。
六牙象王。无量非人俱。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尔时世尊。从多宝佛入塔下。
大众围绕。飞行东方百千里程。
有一国土。名大七宝震旦。
其国中央。有一高山。
名五宝台。文殊师利。
常在说法。至于此山。
告大众言。昔于此国。
观世音菩萨。化作三禅初梵王。
化人间故。没梵宫殿。
下生王宫。大德龙身。
说示天理五行气变作吉凶法。地没还天。
作春天主。观世音菩萨。
化作初禅二大梵王。化人间故。
没天宫殿。下生王宫火德牛头。
说示地利百药医毒助人间气。地没还天。
作夏天主。观世音菩萨。
化作帝释。化人间故。
没天宫。下生王宫。
土德人质。说示人伦心法大道身法五伦。
地没还天。作土用主。
是三王者成强三才。说人性德。
依俗说法。示第一义。
皆是观音大悲应化故。此国观音有缘。
末法世中。我法流布。
余佛缘灭。唯存观音。
化益永世。说是语已。
三王出现。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
为三王及大众等。亦行东方万里海上。
海中有国。名大日发。
东西南北。海中有国。
是眷属国。世尊至于此国海边。
告大众言。往昔劫初。
观世音菩萨。化作色界第十梵王。
告初梵王。汝下空中。
欲界天界。及下造地造。
观世音菩萨。化初梵王。
奉其四禅大梵王。敕王及妃。
供下下空中。次第造天下。
造大地。最后造斯国。
及眷属海中国山河草木。有一天女。
名妙辨财。是亦观世音菩萨无量劫来以女像。
作大福田。来为王女。
即成日轮及月光轮。主四天下。
眷属无量。住此国中。
或主或伴。是故其国观音有缘。
末法世中。我法流布。
余佛缘灭。唯存观音。
化益永世。说是语已。
天女出现。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世尊如今佛说如是。
尔时世尊。从座而起。
为天女及诸大众等。亦行东方。
于其海中。有诸国土。
此国众生。质近畜生。
虽我正法渐渐流布。难有悟入。
但作结缘。为成佛缘。
尔时世尊。为诸大众。
还至本处灵鹫山顶。敷座而坐。
告诸大众。我不久当般涅盘。
诸大众意有欲问法。自恣为问。
时诸大众。默然而坐。
一切无声。尔时世尊。
非现神而示妙相。成就妙大方广佛心真如莲华。
成就五百□□劫前受用法身。成就佛佛能尽究竟诸法实相。
成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一实及多宝佛。成法妙法莲华证明真如大愿。
成就过去无量劫前入灭不灭。成就宝塔。
是法界塔。常寂光土。
成就分座。是即理智自他法身。
如是成就二躬世尊牟尼如来。面座灵鹫华藏世界。
多宝如来。已还宝成就寂光世界二土融通。
成就一土。是即开见凡夫心中。
元有佛心。凡夫成佛。
至大妙法。是即欲以此妙法藏。
而付后师摩诃迦叶。所由相也。
尔时世尊不起法华妙道法座。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在万人声闻的法会中,只有摩诃迦叶会心而笑。于是佛陀付嘱迦叶尊者:“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于是迦叶尊者默默领受了佛陀传下的心灯。心灯闪耀着,如同世尊永恒的偈颂: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这首歌被代代传唱,一世又一世。至菩提达摩时,颂歌伴着心灯越过喜马拉雅山来到了中国。从此,这个古老的传说在黄河两岸衍为一段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真实历史。据载,达摩到了中国,在少林寺面壁。其时,有一名叫神光的僧人为求真法,在达摩身边立雪断臂,从而得到达摩的开示,觉悟本心,易名慧可,继承了佛祖的心法。实相无相,不立文字的宗门禅自此开始了它“内传法印以契证心”的别具风骨的传灯。初祖达摩传二祖慧可,再传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递至六祖慧能,宗风特立,直指见性,悟心成佛。他的门下除了法海、神会等十大弟子外,更有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直至一花五叶,枝繁果盛,群灯闪烁!
这些传说,这些历史,这些名字,这些灯火……只是名相戏论,不必究其真伪。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只从自心深处印照真理的存在,默默地移灯就火,静听那首佛唱的颂歌。这一切,振动着他的全部存在,他的微笑辉映于倏然而亮的光明之中。佛祖、迦叶、达摩、慧能,传说、历史、灯火和颂歌,就是自性真理的全部存在!他无心分别故事名相的真伪。那些为此忙碌而忘却初衷的人,不知真理之光已照彻周身,仍在埋首书页,鉴别着光明与黑暗。
追求真理的人不会这样,佛的心法已经在心中发明。真理本无黑暗,所以真理不需要有人为它发明。“发明”是心灯的传递,是佛祖的歌向你的再颂——因为你在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在光明下打着电筒寻找光明甚至黑暗。心法是佛所传,却不是佛所得。佛祖开悟后叹道:“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即得现前。”佛祖还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心法就象燃灯,灯光普照虚空法界,我们的存在就是这个灯光。倘若如来说“得心法”,就等于说灯光得了灯光。这就是“奇哉”!人竟是那样不可思议。人们在寻找什么?寻找真理吗?全部存在就是真理——一切智。寻找师傅吗?心中心法本来具有——无师智。寻找解脱吗?当下随缘任运自在——自然智。这就是佛祖的传灯心法。“传”是法相,“灯”是如来;“心法”是法相,“发明”是佛光——无念、无相、无住的禅。
禅是佛祖于燃灯佛处受记、于灵山法会上拈花微笑,是达摩东渡,是六祖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每一尊佛出世都有这么八种瑞相:1、舍兜率天 2、降王宫 3、弃位出家 4、苦行学道 5、降伏魔王波旬 6、成最正觉(即成佛)7、讲经说法,开导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 8、示现灭度,入涅槃 这是每一尊佛都有的故事,当然,包括下一尊弥勒佛。
而每个佛的故事都有差异,这里略举一例,非常好的例子,叫《七个儿子与一个拐杖的故事》。在佛陀的时代,佛陀曾经以一只拐杖让七个儿子、七个媳妇了解到什么是孝道。
一天佛陀出去托钵时,在路上碰到一位很年迈的婆罗门教徒,他的背已经驼了,拄著一根拐杖还捧著一个碗,走起路来很吃力。乞丐,要饭的,福薄到没法再薄了,除了死人就是他。
他弯著腰弓著背,拐杖向前撑一步,他才能走一步。佛陀看在眼里,怜悯在心,加紧脚步上前去扶著老人:老人家,你走路那么不方便,为什么还要出来托钵,还要出来讨饭,难道没有孩子照顾你吗?老人回答:有,我有七个儿子,但是都娶妻成家了,他们有妻子要照顾,有孩子要养育,所以无法容纳我,把我赶出来。
这是老人家回答佛陀的回话。我们通过这段话,我们看到问题在外,不在内,孩子娶妻生子了,无法容纳我,所以才把我给轰出来了。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老人家不知道这个道理,还是在埋怨他的儿子、埋怨他的媳妇,因为娶妻生子了,所以他们不养我,没有反弓自省,没有改正自己过错的认识。说著他抬头一看,认出是佛陀,赶紧跪下说:佛陀!您救救我,我到底用什么道理,才能感化教育我的儿子?你看还是要教育别人,还是要求佛陀帮助他,看来这个老人家是一点道理都不懂。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惠能大师说 的,他不知道向内求,只知道向外求,找原因。 佛陀很慈祥的说,道理要用心听,它翻译成普通话了,可能就是谛听。
他说道理要用心听,才能启发他的良心。老人说:那要启发我的儿子,教育他们就难了。
你看他还是认为要教育儿子,要启发别人。因为现在他们心中,只有自己的妻儿,没有多余的时间听道理。
你看还是想要教育别人,找别人的问题。佛陀说:只要你用心,仍然可以。
老人问:我要如何用心?佛说: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记得将你手中的拐杖,用心拿好,走路时用心走稳。咱们说这是什么?止,止住妄念,止在哪里?止在拐杖上;完了,观。
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其实佛陀很婉转的指出了他身上存在的问题,您之所以老人家今天福薄到这种程度,就是不会感恩,换句话说,感恩的人有福,感恩的人不会当乞丐。
你要用最虔诚的心,去感恩这根拐杖,因为它帮助你走路,这是第一条,你要看到,你要知恩。第二件事,怎么观察这个拐杖,若有恶狗跑来,你可以用拐杖赶走它,第二个作用。
佛陀启发他,你手里这个拐棍,第一帮你走路,第二有恶狗来,它可以把恶狗赶走,保护自己。涉水时可以用拐杖去探探深浅,以测安全,你看第三个作用。
过河的时候,可以用拐棍探探水的深浅,来保证安全。它助你走出一条平坦的路,不会踢到石头而跌倒,这一切你都要用心感恩它。
如果你的意念言语都很用心,就能感化你的儿子。怪不怪,迷信吗?我怎么感恩这根拐杖,我的儿子就能得到感化?不可思议. 这个故事为什么佛选了一个乞丐而讲出来?它说明一个道理,贫贱福薄到像乞丐这样的人,都有要感恩的东西,更何况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
乞丐,社会的最底层,而且是老婆罗门,没有劳动能力,只能靠要饭度日,就这种人都有要感恩的对象。换句话说,你之所以今天福薄到这种程度当乞丐,就是因为你不会感恩。
佛不可能把福给你,也不可能把好的命运给你,只能把教育给你、把方法给你,你自己要照著修,福就来了,就能感化你的儿子。老人心想,这的确是真的,这个时候我还能靠谁?你看启迪智慧。
我只能依靠这根拐杖而已,这根拐杖给我的帮助最大,我应该感恩。你看,找到感恩的对象了,明白感恩的道理了,从此老人拳拳服膺佛陀所说的话,听话、老实、真干!拳拳服膺,一丝不苟,坚决落实,不再抱怨儿子娶妻生子,没有心照顾我,所以把我轰出来了。
用那个时间,不干这个,不搞是非人我,不找他人的麻烦和责任,而一心一意的感恩,每一天都感念著拐杖的恩情。你要在今天咱们说不是傻子吗?原来是叫花子,今天变成疯子了,感念著拐杖的恩情。
有时他脱口而出,边走路边念叨:感恩!感恩拐杖帮助我走路,感恩拐杖让我探测水的深浅,感恩拐杖保护我的身体轰走恶狗。你看这三件事,做这样的观想,止住妄念,止住是非人我,止住埋怨儿子的这种怨气。
他不断不断的感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心想口念均是感恩。 老人的七个儿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唯有妻子儿女是他们的最爱。
有一天他们听人说,城里有一位佛陀能够赐福给世人,若求佛赐福,人人都可得到最大的福报。真的吗?真的,福自己求,命由我造,福自己求,佛不可能把福给你,他告诉你修福的方法而已。
我们看看这七个儿子是怎么转变的?这七个兄弟就相邀一起去求佛赐福,自私自利,到这个时候,想要福,谁不想要福,谁不想过好日子?人生一世福愈大愈好,所以就相邀,咱们一块去,找。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2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