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梁成语故事】:
传说春秋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发起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 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唯有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歌声的美妙动人,可谓登峰造极。她人走了,大家还是觉得她仍在自己身 旁,歌声仍旧回旋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就原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的地方,天已黑了,饥饿和疲劳折磨 着她,遂向客店走去,准备投宿。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化作 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 不能吃,夜不能眠,天天如此。于是百姓选派一青年作代表,催马扬鞭追上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途中,百姓夹道相迎,盛情款待。韩娥感受到百姓亲如家人的深 情,化悲为喜,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又立即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高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成语名称 绕梁三日
汉语拼音 rǎo liáng sān rì
成语释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成语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使用例句 参见“余音绕梁”。
四面楚歌 ( sì miàn chǔ gē )
【解 释】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用 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晋·陈寿《三国志·吴琮传》:“高祖诛项,~。”
【近义词】 腹背受敌、山穷水尽
【反义词】 安然无恙、旗开得胜
【歇后语】 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霸王被困;楚霸王困于垓下
【典 故】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禁地了吗? 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鸣琴垂拱:比喻无为而治
鸣琴而治:比喻政简刑轻,无为而治
伯牙鼓琴:比喻作品的高妙及知音的心心相印
破琴绝弦:比喻知音断绝
戴逵破琴:比喻不屈从权贵
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或讲话不看对象
琴高乘鲤:以指登仙之事
琴心相挑:指以琴声传达自己的情意,挑动对方的爱慕之情
焚琴煮鹤:比喻煞风景的事,也作煮鹤焚琴
布鼓雷门: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贻笑大方
紧锣密鼓:指事前紧张的准备工作
暮鼓晨钟:比喻使人觉悟的言论。
枹鼓相应:比喻配合紧密
大锣大鼓:大张旗鼓,大肆宣扬
大张旗鼓:比喻规模、声势浩大
擂鼓鸣金:比喻大张其事
锣鼓喧天:形容气氛热闹非凡
鸣钟列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而高妙
黄钟毁弃:比喻贤才不被重用
音声如钟:形容声音像洪钟一样的嘹亮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
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
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
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
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海顿 HAYDN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父亲是一个马车制造匠,母亲是个厨娘,父母都是音乐爱好者,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
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时施台芳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
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才勉强活了下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
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庭乐师。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
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生活上又有了保障,在人格上也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象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海顿对古典音乐的主要贡献是交响曲和四重奏,由于他对于交响曲体裁的形成和完善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
海顿的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的这些性格在音乐中得到了十分明显的体现。
他还热心关怀青年音家,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都曾向海顿求教,并且尊称他为“我们的父亲”。 海顿的音乐风格热情、典雅,充满了欢乐、幸福、和平的气氛。
他的音乐就象优美的田园诗一样。他总是用这种笔调来歌颂大自,歌颂生活。
在他的作品中,还经常可以感受到鲜明的奥地利民歌风格。海顿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巧妙的幽默感,乐曲中充满了愉快而别致的情趣。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其中包括歌剧、神剧、清唱剧、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内乐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这些作品都与奥地利民间音乐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深刻地反映出海顿纯朴、明朗、幽默和乐观主义音乐风格,并对后代音乐家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海顿晚年两次访问伦敦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并创作了《伦敦交响曲》。
海顿一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贝多芬的故事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是欧洲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1770年出生在德国的波恩,在贝多芬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期望非常高,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莫扎特式的音乐神童。
在贝多芬才4岁的时候,父亲便把一堆的曲谱放在贝多芬面前让他弹奏,有时候贝多芬把小手都练肿了还是不敢休息。 一天,教堂的钟声都已经敲了12下了,贝多芬还在练习,他必须等到父亲回来检查他的曲子才能睡觉,母亲看着眼睛眯成一条缝的贝多芬,垂怜的对他说:“孩子,都12点了,先去睡觉吧。”
“不行,爸爸等会回来看见我没有练琴,会打我的。” 妈妈对这个酒徒的丈夫也没有办法,只好抱着贝多芬在琴边流泪,很快,贝多芬在母亲的怀抱睡着了,妈妈便把他抱上了床。
当钟声再次敲响的时候,贝多芬的酒徒父亲回来了,“那个小兔崽子呢,怎么不练琴了?” “你不看看都几点了,还让孩子练琴,你要把他弄死才肯罢休啊?” “对,你说的对”贝多芬父亲一边说着,一边来到贝多芬床边,把贝多芬提了起来,母亲怎么拦也拦不住。 贝多芬迷迷糊糊的在琴上一边弹,一边闭着眼睛,尽管如此,贝多芬的琴声还是十分流畅自然。
“行,这还有点莫扎特的样子。”父亲在一边高兴的说。
一晃几年过去了,贝多芬从4岁长到了8岁,经过4年的刻苦练习,他的钢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他的酒徒父亲也感到满意,于是便让他在音乐院举行了一次独奏音乐会,这次演出非常成功,父亲享受到了儿子成功的喜悦。 17岁的时候,贝多芬来到维也纳,他以非常崇敬的心情拜见了莫扎特,莫扎特给了他一个很难的曲子让他即兴演奏,贝多芬的演奏得到了莫扎特的肯定,他说:“你们要注意这个孩子,他将来会惊动全世界的。”
由于自己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维也纳艺术舞台上占有了一席之地,经常以钢琴家的身份登台演出,而且演奏的都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肯定。 正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他的耳朵患上疾病,后来彻底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然而,这一切并没有打垮贝多芬,他还是靠顽强的毅力创造了大量优秀作品,在他的《命运交响曲》里,我们都能听到他和命运做斗争的声音。
音乐家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印度北方邦首府勒克瑙城,正值瓦吉德·阿里·沙当政的时代。
瓦吉德·阿里·沙是勒克瑙的国王,是一个非常狂热的人,嗜酒如命。但是他爱好音乐、艺术、雕刻、绘画,热爱美的事物。他曾经把各种各样的舞蹈家、歌唱家、音乐家、诗人邀请到他的宫廷。
有一位音乐家却一直拒绝露面。瓦吉德·阿里·沙亲自去请音乐家——这是他少有的举动,他从未出门见过任何人。他的邀请足够盛情,除了满足对方的要求外,还愿意多付报酬。但是,这位音乐家还是不情愿去宫廷。
当瓦吉德·阿里·沙去见他时,他说:“我可以去,但是您将不得不满足我的条件。我只有一个条件,就是当我演奏或歌唱时,谁也不能晃动他的头。”
瓦吉德·阿里·沙说:“这件事情不难办,不必担心。我将通告那些来听演奏的人们,‘如果你们晃动头,你们的头将被砍掉’!”他是一个狂热的人,说到就会做到,真的就那样去做准备。他通告整个勒克瑙的首府:“那些想来听演奏的人们务必请注意,他们将冒生命的危险。士兵将会宝剑出鞘,侍立一旁。凡因欣赏之兴而摇头、点头者,头将被砍掉!”
勒克瑙至少有一万名音乐爱好者,却只有一百人出席音乐会。真是危机四伏啊!人们会仅仅因为一只蚊子的骚扰或其它什么原因而晃动头部……也许会由于音乐家的出色表演而忘乎所以,时刻都记住这个条件并不容易。甚至蛇都会应声摇摆起舞——要想不动简直太难了。所以,除这一百人外,别的人都避开不来。他们是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欣赏演出,加上手持利刃的人们在一旁站立,这真是一次奇异的聚会啊!
音乐家开始演奏。他演奏的音乐出神入化,十五分钟内就有几个头开始晃动。瓦吉德·阿里·沙开始忧心忡忡,因为不只有一个头在动:先是几个在动,接着多了几个,然后更多的头开始动。后来,他变得焦虑不安:“他要杀掉所有这一百人吗?他们可是整个首府最有欣赏力的人们啊!”他了解他们,他们都酷爱音乐。
午夜时分,音乐家结束了演奏,所有一百人都在摆动。瓦吉德·阿里·沙问道:“现在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是不是我要砍下这些人的头?我的士兵做好了准备,因为我许下诺言,我就要说话算数。”
音乐家笑了,他说:“用不着担心!我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就是想要召来那些真正爱好音乐的人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而来的人,必定是感情最投入的音乐爱好者。现在这些人正是我愿意为之歌唱和演奏的人们。撤去你的士兵吧!我一直等待着,如果有几个人的头没有晃动,就要把这些人从聚会中清除出去。因为所有的头都动了,现在我将要演奏;这正是我一生都在等待的聚会。这些人是完全忘我的人们,甚至忘记了性命,那可是生死攸关的考验啊!”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