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桑葚能救人,很多人都不相信:“桑葚是用来吃的,怎么能救人呢? ”其实桑葚在历史上的确救过人。
古书记载:“金末大荒,民皆食葚,获活者不可胜记。” “汉兴平元年……桑再葚时,刘玄德军小沛,年荒谷贵,士众皆饥,仰以为粮。”
这些记载都充分说明了当时的天灾,民不聊生,桑葚充当了救荒“粮食”甚至军粮的角色。 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汉代皇帝刘秀 被王莽追杀的故事。
西汉末年,天下大 乱,群雄并起。刘秀当了带兵的将官,驻扎在河北 蓟县一带,王莽要夺走汉家的天下,刘 秀坚决反对,王莽就想杀了他。
刘秀为 了避免与强大的王莽决战,就率领部队 南逃。一次,在敌人的追击下,刘秀与 部队逃散,一个人逃到树林中,肚子叫 个不停,饿得厉害。
他突然看见一棵大 树上结满果子,果子的颜色是深紫红色 的,也不管它有毒没毒,摘了就吃,一 直吃到饱。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仍然记得这 棵救过他命的树,并命人去给此树挂了 金牌。
这棵树是桑树,刘秀吃的就是桑 葚。历史上的传说不一定可靠,但至少 说明了汉代时民间已有桑树了。
果桑是我国农业科研人员最新选育成功的果用桑树优良品种,经过全国28个省份8年试验表明,果桑确实是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具有良好推广价值。
现将果桑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的八大显著特点详细介绍如下: ⒈ 桑椹大、产量高。单果重5-6克,最大8-15克,一般亩产桑椹3000-5000斤,最高可达7000-8000斤。
⒉ 树形矮、结果快。株高1.8-2.2米,从离地25cm处开始结果,便于采摘;真正的1年栽树(当年可少量挂果),2年丰产(亩产1000-1500斤),3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3000斤以上),盛果期长达30年。
⒊ 成熟早、品质优。桑椹的成熟期在黄淮流域为5月1日(江南更早),采摘期20-30天,麦收前全部采完,不误农时。
桑椹明亮晶莹,酸甜可口,风味极佳,令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 ⒋ 适生广、宜密植。
耐旱、耐寒、耐涝、耐贫瘠、耐盐碱、耐修剪更新、适生范围广,年降雨量300毫米以上,气温—35-42℃,土壤PH值为4.5 - 8.5,含盐量0.2 % ,无论平原、山地、丘陵、沟坡,从海南到黑龙江,从台湾到新疆,均可正常生长。平原肥沃好地株行距1*2米,亩栽333株,山地、丘陵等差地0.8*1.5米,亩栽555株。
⒌ 种植少、售价高。桑椹是我国第3代水果中最年轻的一族,属亟待开发推广的新颖果品,因育成时间短,推广难度大(一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美国推广只需1年,在中国需要6-9年,特色农业时间更长),知道的人少,相信的人更少,目前全国栽培面积很小,市场价每斤6—10元仍供不应求,亩产值超万元。
6.栽培管理技术简单。比苹果、梨、柑桔、香蕉、葡萄、樱桃、石榴、杏、李、桃、柿、枣等一般果树容易得多,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劳动量不到普通水果的1/10,确实省工省时,符合广大农民“望天收”的传统心理与耕作习惯。
7. 具有多种营养保健功能。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桑椹,一名文武实。
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令人聪明、变白不老。多收暴干为末,蜜丸日服(藏器);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
多种古代医药典籍均有详细论述。现代科学检测证明,桑葚富含Vc等7种维生素,钙、铁、锌、硒等16 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白藜芦醇等,具有补血、益肾、明目、乌发、抗衰老、降血压、预防慢性肝炎、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等多种医疗保健功能,被国家卫生部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名单中,号称“天然富硒水果皇后”,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食品”,经常食用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克服亚健康,增强体质,美容养颜,健康长寿。
8.用途广、发展前景好。除作鲜食水果外,桑椹还可制成桑椹饮料、桑椹酒、桑椹罐头、桑椹膏、桑椹干、桑椹粉、提取天然桑椹红色素、花青素等,实现加工增值;果桑枝可栽培蘑菇、黑木耳、桑黄等食用菌,树根可入药,叶可养蚕,是传统桑蚕区的更新换代品种;果桑是退还林和建设生态文明的优选树种,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大力发展果桑产业,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巾帼创业计划、国土整治和土地整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以及推进少生快富工程、关爱女孩行动、民工返乡创业“回归工程”、大学生村官计划等的有力举措,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果桑栽培形式灵活多样,露天、大棚、盆栽均可,在风景区、旅游点、农家乐、城市郊区等处建立自由采摘园,效益更为可观,比较优势显著。
因其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生态、环保、医药、扶贫等多重效益,所以深受果树专家和有识之士的喜爱,被誉为“东方神树”、“中华圣桑”,“果桑产业产加销综合技术开发” 2002年已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批准文号:国科发技字[2002]228号,项目编号:2002EA680013。 古诗词: 阮郎归•桑椹 叶申芗(清) 南风送暖麦齐腰, 桑畴椹正饶, 翠珠三变画难描, 累累珠满苞。
蚕事毕, 养新条, 罗敷闲更娇。 鸣鸠两两扈交交, 双飞斗影高。
当代诗词: 果 桑 颂 赫建超 有一种情感叫纯真, 有一种品质叫诚信; 有一种精神叫创新, 有一种水果叫桑椹。 旱涝全不怕, 贫寒更坚韧。
身披碧玉纱, 面庞飞红云。 灿然一笑处, 清香最宜人。
你为家园防风沙, 你为大地添绿荫; 你为佳丽留芳华, 你为病人补铁锌。 科技的结晶, 智慧的象征; 历经磨难, 百炼成金; 中华圣桑, 名扬果林! 有一种情感叫深沉, 有一种品质叫自信; 有一种精神叫发奋, 有一种水果叫桑椹。
古老的树种, 崭新的青春。 丝绸锦绣路, 幕后勤耕耘。
果业争雄时, 勇敢打头阵。 你为食品增色彩, 你为环保除烟尘; 你为患者驱病痛, 你为农民解贫困。
满怀亲民意, 一颗仁爱心; 流芳百代, 造福人民; 东方神树, 傲立乾坤! 典故: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拾椹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 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 桑葚。
东汉时期的蔡顺,年幼时便失去了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常说:“即使肝脑涂地,也报答不了母亲的养育之恩。”
当时,恰逢王莽起兵,烽火四起,天下生灵惨遭涂炭。又遇到灾荒,地里粮食欠收,人们都没法吃饱肚子。
总不能让娘亲饿肚子吧,蔡顺非常着急,起早贪黑到处找吃的,然而当时那种境地,谈何容易。
他只好去挖野菜、剥树皮,煮熟捣烂了给母亲吃。看着年迈的母亲吞咽得那么艰难,他难过得心如刀绞。
一次,蔡顺在一处偏僻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桑树,树上结满了桑葚。桑葚有红有黑,蔡顺尝了尝,发现红的味道酸涩,黑的则甘甜无比。他喜出望外,拼命地采集,又用不同的器皿分别盛装着。
这时,一个赤眉军正好路过,看到蔡顺正忙碌着,便和颜悦色地问他采葚干什么?蔡顺乐呵呵地说: “吃呀!那边黑甜的给母亲吃,这边红涩的给自己吃。”
这个赤眉军一听,敬佩蔡顺是个孝子,又怜悯他们的处境,当下慷慨解囊,送给他一条牛腿、二斗白米。蔡顺千恩万谢,带着采摘的桑葚和赤眉兵送的东西回家了。
扩展资料:
二十四孝中说的蔡顺拾葚异器的故事最早记载在《东观汉记》,《汝南先贤传》还记载了蔡顺母亲丧年,蔡顺不治井桔槔,上面长满扶老藤的故事。
蔡顺,字君仲,东汉人,以至孝称。自幼丧父,少孤养母,尝出求薪,客卒至,母望顺不还,乃啮齿,顺即心动驰归,太守召为东阁祭酒,后又举孝廉,不就,终于家。
关于他的籍贯,《后汉书·周磐传》说他与安城(遗址在今河南省平舆县老王岗乡境内,平舆原属汝宁府,于1951年从汝南县析出)人周磐同郡,《册府元龟》说是汝南安城人,《汝宁府志》则说他是蔡顺是汝阳(今汝南县)人二孝里(即今汝南董会村)人。
《后汉书》记载了蔡顺孝母的三件事。“抱棺逥火”。蔡顺母亲去世还殡在家里,结果邻居家发生了火灾,眼看就要烧到母亲的棺椁,没了办法的蔡顺只能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结果,奇怪的一幕发生了,这火隔过了蔡顺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拾葚供亲
桑果对于一个城市里的孩子来说也许非常陌生,可是,对于我们这些乡村孩子来说那是多么熟悉的一种果子。它对我们孩子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不用花钱,而且好吃。每年,桑果成熟了,我都会和一些伙伴去桑树地里采桑果来吃。
今年也不例外。今天星期天,天气又是那么好。我一早就叫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去采桑果。刚踏上田埂,映入我眼帘的是那一大片一大片绿色的桑树。顿时,我的眼睛只看见一片绿色,分不清那一棵棵桑树了。它们好像全都连在一起了。我迫不及待地钻进桑树林,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那桑果发出的诱人的香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一张张比手掌还大的桑叶绿得发亮,仿佛翡翠一般。一棵棵紫色的桑果躲在绿叶底下。那里还有一些没有成熟的半红半青的桑果,还有一些红色的桑果。看着那些葡萄似的桑果,馋得我口水直流。我忍不住在一串熟透了的桑果上面采下一粒,用手掸了掸就放进口中吃了起来。啊,好甜!它简直像蜜糖一样甜,一直甜到了我的心窝里。我乐滋滋地采着桑果。不一会儿,我就采了许多桑果吃了起来。这时,我看到自己的手也变成了紫色的了,看上去挺吓人的。伙伴们看着我说我的嘴巴已经变成了紫色的了,非常有趣。我也笑着说你们没有看到自己的嘴巴比我的好不了多少。说归说,笑归笑,桑果还是继续采下来放进嘴巴里吃。这时,那一片桑树地里,不时发出一阵阵清脆的笑声。桑树林里到处充满了生气。
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
出自文言文《拾椹供亲》,
【原文】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翻译】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起义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起义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