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侯偏听谗言,诛杀秉忠直谏的相国赵盾,贬逐屡立战功的韩厥,致老臣公孙杵臼愤而弃官。
随后又命佞臣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满门。草泽医人程婴闻讯闯进官内,救出赵氏孤儿。
不料事被发觉,屠岸贾决电斩草除根,限令三天之内,倘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就尽将将国中同庚婴儿杀绝。程婴为拯救举国无辜婴孩,一舍生命冒认“藏孤”之罪,并由程婴出首告发。
屠岸贾果然信以为真,杀了杵臼和假孤。程婴则由此得到信任,带同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苦心抚育。
至十六年后,程婴诉前情,使孤儿大彻大悟,灭了权奸,报了家仇,孤儿母子喜庆团圆。《窦娥冤》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
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
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
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
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救风尘》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
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
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
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
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花为媒 剧情简介: 李月娥与表弟王俊卿相爱,遭到父亲的反对,王家请阮妈到张家向张五可求婚,俊卿执意不允,于是阮妈设计让其表兄贾俊英代替相亲。
五可一见俊英,顿生爱幕之心,赠与香罗帕定情。大婚之日,月娥之母得到二大妈的帮助,抢先将女儿送进王府,闹了一场笑话。
最后, 李月娥和王俊卿、张五可和贾俊英这两对情人终成眷属。 三看御妹 写御妹刘金定赴庙进香,尚书公子封加进乔装乡民潜庙窥看,两人一见钟情。
金定回府频添相思,加进扮医生闯进宫楼二看金定。在复诊三看金定时,加进道出真情。
金定以御赐双连笔相赠,誓偕白首。事为金定之父刘天化察觉,以调戏皇亲罪将加进押赴刑场处斩。
后在金定周旋下,皇上下旨赦免加进,并赐金定、加进成婚。
“陈三五娘”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南文化圈的美丽传说。
传说始于历史故事,后来演化为戏曲,戏曲故事又使民间传说更富传奇色彩,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历史上的陈三是泉州河市人,五娘是广东潮州人,传说中的陈三五娘最后回到泉州。
在陈三的家乡河市一带,至还流传着与陈三五娘有关的风物和故事。 据清潮阳人郑昌时《韩江见闻录》记述,泉州书生陈三随兄嫂广南赴任,路经潮州,邂逅黄九郎之女五娘,一见钟情,决意求婚,与当地武秀才林大閟(谐称林大鼻)发生纠葛,几经曲折,终成眷属。
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明代泉州传奇文言小说《荔镜传》(祖本)--明代嘉靖前《荔枝记》演出本--明代嘉靖《荔镜记》演出本,到现代形成脍炙人口的梨园戏《陈三五娘》演出本,陈三五娘传说不断充实,后来又成了多项文学艺术创作的泉源,衍生了曲艺、舞剧、话剧、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曲片、故事片等文艺形式,并且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课题。 陈三五娘传说具有文学价值、人文价值和民俗价值。
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白蛇传、天仙配、孟姜女、梁祝等爱情悲剧不同,为追求美好爱情,陈三以一介书生,隐瞒身份,甘心为奴三年,黄五娘敢于与封建礼制决裂,与心爱的人私奔,有情人终成眷属,以另一种形式表达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寄托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符合“人民群众已经形成固定的认知定位和心理期待”,给人以美的享受。 陈三五娘传说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其思想内容同人民大众的情感相通,在海内外,尤其是包括港澳台在内的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
梨园戏《陈三五娘》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陈三五娘传说几乎被定格在银幕和舞台上,有关研究成果也鲜为人知。但在外来文化冲击下,戏曲文化遭到严重挤压,陈三五娘传说及其历史文化内涵正渐渐被淡忘。
《赵氏孤儿》
春秋时期,晋侯偏听谗言,诛杀秉忠直谏的相国赵盾,贬逐屡立战功的韩厥,致老臣公孙杵臼愤而弃官。随后又命佞臣屠岸贾,带兵抄斩赵家满门。草泽医人程婴闻讯闯进官内,救出赵氏孤儿。不料事被发觉,屠岸贾决电斩草除根,限令三天之内,倘无人献出赵氏孤儿,就尽将将国中同庚婴儿杀绝。程婴为拯救举国无辜婴孩,一舍生命冒认“藏孤”之罪,并由程婴出首告发。屠岸贾果然信以为真,杀了杵臼和假孤。程婴则由此得到信任,带同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苦心抚育。至十六年后,程婴诉前情,使孤儿大彻大悟,灭了权奸,报了家仇,孤儿母子喜庆团圆。
《窦娥冤》
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利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
《救风尘》
妓女宋引章本与安秀才有约,后被恶少周舍花言巧语所惑,不听结义姐妹赵盼儿相劝,嫁给周舍。婚后宋引章饱受虐待,写信向赵盼儿求救。因周舍不肯轻易放过宋引章,赵盼儿巧用计策。她浓妆艳抹,假意愿嫁周舍,自带酒、羊和大红罗去找周舍,周舍喜不自禁。赵盼儿要周舍先休了宋引章才肯嫁他,刚好宋引章又来吵闹,周舍一怒之下写了休书,赶走宋引章。赵盼儿与宋引章二人一同离去,途中赵盼儿将宋引章手中休书另换一份。周舍发觉上当,赶上她们,一把抢过宋引章手中休书并毁掉,还到官府状告赵盼儿诱拐妇女。赵盼儿反告他强占有夫之妇,使安秀才到堂作证,又出示周舍亲手所写休书。赵盼儿证据确凿,周舍不能胜她,受杖刑责罚。宋引章与安秀才结为夫妇。
1、《锁麟囊》
《锁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登州富家小姐薛湘灵出嫁时于春秋亭下避雨,恰逢同在亭下避雨的出嫁贫女赵守贞,薛湘灵心生不忍,将自己的陪嫁锁麟囊赠与赵守贞。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逃难时与家人失散,落魄之下被推荐至卢胜筹家为佣。巧合下得知卢夫人便是当日的贫女赵守贞,二人相认,卢夫人助薛湘灵一家团圆。
《锁麟囊》是一个典型的施恩与知报的中国传统故事,薛湘灵慷慨赠财,并且在事后不留名不图回报,甚为可贵,也正是因为自己的这份善良与仗义,最终在自己穷途末路之时,因为赵守贞的知恩图报而重获新生。
2、《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悲剧之一。春秋时期,奸臣屠岸贾抄斩赵氏满门。赵媳庄姬公主因是晋侯胞姐,得以避回宫中,产下一子。草泽医人程婴为保赵氏血脉,进宫救出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下令如无人献出孤儿,就将国中同庚婴儿全部杀绝。程婴于是与老友公孙杵臼定计,程婴舍子,公孙舍命,保存了孤儿性命。程婴也因此获得屠岸贾信任,从此带同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忍辱负重,苦心抚育。十五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当年情形绘图说破,赵武联合戍边回朝的大将军魏绛,诛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该剧传达了战国时期所崇尚,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内容的 “义”,在剧中具体彰显为与邪恶斗争的人间正义。由此或可借一诗改而说之:“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若为正义故,两者皆可抛”。这一主题对物质化的今人,犹有振聋发聩的功用。
3、《三娘教子》
明代,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适遇同乡人,以白金五百两,托带回家。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张氏等,举室嚎啕,使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后家渐衰落,张、刘不能耐贫,先后改嫁。三娘王氏深鄙之,誓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送之入学,己则织布以易升斗之栗。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遂不认三娘为母,语语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将刀立断机布,以示决绝。幸薛保竭诚劝导,母子始和好如初。薛广在镇江生意衰败,后丛伍,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新科状元。父子相认团圆一家,荣归故里。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老伴和几岁的孩子。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来自中国南方的四个徽剧班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称为四大徽班)陆续来到北京。
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黄”声腔为主的“三庆”,由于其声腔及剧目都很丰富,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班演员转入徽班,形成徽秦两腔的融合。
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和春班”也来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剧逐渐衰落,昆剧演员也多转入徽班。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湖北演员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与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二黄合流,形成所谓的“皮黄戏”。
此时在京师里形成的皮黄戏,受到北京语音与腔调的影响,有了“京音”的特色。后来由于他们经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这种带有北京特点的皮黄戏叫做“京戏”,也叫“京剧”。
又由于京剧在京师的迅速发展,使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全中国流行,所以也被称为“国剧”。扩展资料:京剧诞生于市民文化尚未高度繁荣的时期(最初是为宫廷演出才进京的),鼎盛于艺术门类有限的时期,从未经历过如此冲击,所以说它衰落过、难以恢复旧日风采是有理由的。
但以此判断它会消亡未免武断。 京剧艺术被称为“国粹”,其唱腔融合了“西皮”与“二簧”。
京剧分为四大行当分别为生,丑,净,旦。京剧代表人物:1、程砚秋 程砚秋是满族人,1904年生于北京的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1958年病逝。
他原名承麟,后改“承”为“程”姓,早年艺名程菊农,后更名艳秋,号御霜。1932年易名砚秋。
他幼年家贫,6岁拜在荣蝶仙门下学武生,后改学花旦和青衣,11岁登台,同时还先后向陈桐云、陈啸云、王瑶卿等名家问艺。程砚秋先后两次倒嗓几乎断送了他的艺术生命,幸遇诗人罗瘿公。
不仅为他治好嗓疾,还请来阎岚秋、乔惠兰、张云卿、谢昆泉等名师为其授课,并在1919年介绍他拜在梅兰芳门下,成为梅门开山弟子。2、荀慧生 荀慧生,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
他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又改名“词”,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的名字。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被卖给天津一个梆子戏班,后又转卖给河北梆子花旦庞启发为徒。8岁登台表演,时随侯俊山学梆子花旦,1911年入三乐班(后易名正乐)从路三宝、薛兰芬学京剧青衣、花旦,与尚小云、赵桐珊有“正乐三杰”之称。
曾拜吴菱仙、陈德霖、王瑶卿为师,并受孙怡云、程继先等名家教益。1918年加入喜群社,与梅兰芳、程继先合演《虹霓关》,从此专演京剧。
后自组“留香社”。1919年加入永胜社,同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赴沪演出,并与周信芳、盖叫天、冯子和等合演《赵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桥》等。
荀慧生喜欢作画,1924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他又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他的艺术生活,提高了他的艺术素养。20世纪30年代逐渐形成荀派艺术。
建国后,荀慧生为京剧艺术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1952年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他历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河北省政协委员,北京市文联常务理事,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主任等职。
文化大革命期间备受屈辱,抑郁而死。3、梅兰芳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本名澜,又名鹤鸣,小名群子,字畹华,一字浣华,别署辍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原籍江苏泰州。
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梅巧玲、父亲梅竹芬、伯父梅雨田均为知名艺人或琴师。他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抚养成人。
8岁开始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首次登台演出《天河配》中的织女,14岁搭喜连成班演出。与此同时,他还求向名旦秦稚芬和丑角胡二庚学花旦戏。
向武功演员出身的琴师茹莱卿学打把子,许多前辈艺术家如名旦王瑶卿、陈德霖、路三宝,昆曲名家乔惠兰、丁兰荪、谢昆泉、陈嘉梁,净角大家钱金福、李寿山等都曾指教于他。尤其得王瑶卿大力提携,创造了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的表演形式和甜润、平和、优美、动听的梅腔,世称“梅派”。
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称“四大名旦”,影响很大,当推首席。有资料说旦行立派从“梅派”开始,尽管此观点存有争议,却足以证明梅派的地位和价值。
4、尚小云 尚小云,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祖父尚志铨曾任清远县令。
父尚元照,在光绪年间充那王府总管。1905年其父病故,他与三弟尚富霞同投李春福门下学戏,入北京三乐科班习武生,后因伴相俊美,嗓音畅朗而改从孙怡云学习青衣,他最初青衣开蒙老师是吴顺林,后又师从陈德霖。
并向李寿山学习昆曲,还曾向戴韵芳、张芷荃、吴菱仙等老辈青衣学过戏。1912年春他就在北京汾阳会馆和广德楼出台成为当时青衣行年轻的佼佼者。
1914年孙菊仙主动提出与。
知道“二十四孝”的人,已经不多了;知道“二十四孝”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孝”在今日社会,似乎已是一个“过气”的词,人老珠黄般,逗不起众人的欲望了。我们读《二十四孝》,感觉那似乎是十分遥远的故事。
其实细细想来,它好像又近在咫尺,离我们并不远。24孝:孝感动天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4孝:亲尝汤药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4孝:啮指痛心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24孝:百里负米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24孝:芦衣顺母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24孝:鹿乳奉亲06 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
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24孝:戏彩娱亲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24孝:卖身葬父08 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
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
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
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24孝:刻木事亲09 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24孝:行佣供母10 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09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