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以忠义著称,考其事迹主要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云长义释曹操等回。
忠好理解,忠于刘备。义 ,应该既指桃园之义,又有曹操待他的深情厚意(如果只是前者,那么关云长义释曹操岂不是不忠不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关羽的忠义,前几件事做的没话说,但以关云长义释曹操结合其后来的行为,对关羽的忠义就要打个问号了。 诸位皆熟读三国,华容道之时,关羽并不知道孔明欲放曹操,此时他面前有两个选择: 1,舍义取忠,以刘备大业为重,绝情断义,拿下曹操。
2,舍忠取义,以往日情谊为重,甘冒大罪,放走曹操。 关羽选了后者,无疑他是个重情之人,但这就等于忠义吗?让我们看看他和徐晃的对比,可能对忠义会有新的理解。
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
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几个要点:关羽认为: 1、徐晃与吾有旧,见面相劝彼应退,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2、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故不应该数穷吾儿。 3、徐晃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乃忘恩负义,令自己难以接受和相信。
故有公明何出此言之问 4、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徐晃的观点他不能接受,更不能忍受故人挥刀相向,故大怒,亦挥刀迎之。
请问徐晃哪里做错了???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公私分明,不敢以私废公,真将军也。反观关羽,行事不以国事为先,一切以私交为重,以己度人,想当然的认为徐晃和自己想法一致,自然对徐晃的行为难以接受和理解。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究竟谁才称的上是忠义,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有人说这是关羽心软重情,正如前面所讲,我承认他是个有情有谊的人,但情谊不能等同于义,更不等同于忠义。
这种情谊拿来混江湖很适用,某某很讲意气就是这样的,但这始终不是大义。什么是忠义:国事为重,私情为轻。
什么是大义,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大义灭亲,古来有之,以三国人物来看,当得起忠义二字的一是徐晃,当之无愧,前文表过,不再赘述,一是赵云,凡事都以刘备大业为先,个人始终是最后一位的,长坂救主,贵阳拒婚,力阻伐吴,北伐拒赏,桩桩件件,哪件不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国事为重,私事为轻。
两下比较,高下立判。 此外,关羽侮辱孙权,导致孙刘矛盾激化,荆州失守,不顾大局,要与马超比武,不甘与老将同列,不受官职,都是他率性而为,不顾大局的体现。
有人又要说了,那怎么不让赵云,徐晃去当武圣,这就要涉及历史问题了,有历史上地位不高的原因,有个人相貌不及关二爷威武的问题(个人观点,汗),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问题,搞个这么大义的武圣,人人都是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那他清朝的江山还怎么坐(据说当年的武圣候选人还有岳飞,抗金英雄,铁定落选。)说到底,关二爷被他们抬起来就是用来麻痹群众的。
这里偏离演义了,就不多说了。 当然,有人说率性而为,至情至性,也是好啊,当然就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个好人,但能用这样的人来当所谓的民族魂,万人景仰的楷模吗?恐怕不行吧.关羽人品不坏,我认为当兄弟绝对可靠,但三国忠义第一,我觉得他当不起。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
关羽塑像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乃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从先主就刘表。表卒,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适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
关羽以忠义著称,考其事迹主要有: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关云长挂印封金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云长义释曹操等回。
忠好理解,忠于刘备。义 ,应该既指桃园之义,又有曹操待他的深情厚意(如果只是前者,那么关云长义释曹操岂不是不忠不义)。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关羽的忠义,前几件事做的没话说,但以关云长义释曹操结合其后来的行为,对关羽的忠义就要打个问号了。 诸位皆熟读三国,华容道之时,关羽并不知道孔明欲放曹操,此时他面前有两个选择: 1,舍义取忠,以刘备大业为重,绝情断义,拿下曹操。
2,舍忠取义,以往日情谊为重,甘冒大罪,放走曹操。 关羽选了后者,无疑他是个重情之人,但这就等于忠义吗?让我们看看他和徐晃的对比,可能对忠义会有新的理解。
76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
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
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几个要点:关羽认为: 1、徐晃与吾有旧,见面相劝彼应退,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
2、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故不应该数穷吾儿。 3、徐晃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乃忘恩负义,令自己难以接受和相信。
故有公明何出此言之问 4、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公大怒,亦挥刀迎之。 徐晃的观点他不能接受,更不能忍受故人挥刀相向,故大怒,亦挥刀迎之。
请问徐晃哪里做错了???两国交兵,各为其主,公私分明,不敢以私废公,真将军也。反观关羽,行事不以国事为先,一切以私交为重,以己度人,想当然的认为徐晃和自己想法一致,自然对徐晃的行为难以接受和理解。
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究竟谁才称的上是忠义,大家可以考虑一下。 有人说这是关羽心软重情,正如前面所讲,我承认他是个有情有谊的人,但情谊不能等同于义,更不等同于忠义。
这种情谊拿来混江湖很适用,某某很讲意气就是这样的,但这始终不是大义。什么是忠义:国事为重,私情为轻。
什么是大义,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大义灭亲,古来有之,以三国人物来看,当得起忠义二字的一是徐晃,当之无愧,前文表过,不再赘述,一是赵云,凡事都以刘备大业为先,个人始终是最后一位的,长坂救主,贵阳拒婚,力阻伐吴,北伐拒赏,桩桩件件,哪件不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国事为重,私事为轻。
两下比较,高下立判。 此外,关羽侮辱孙权,导致孙刘矛盾激化,荆州失守,不顾大局,要与马超比武,不甘与老将同列,不受官职,都是他率性而为,不顾大局的体现。
有人又要说了,那怎么不让赵云,徐晃去当武圣,这就要涉及历史问题了,有历史上地位不高的原因,有个人相貌不及关二爷威武的问题(个人观点,汗),最主要的是统治阶级的需要问题,搞个这么大义的武圣,人人都是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那他清朝的江山还怎么坐(据说当年的武圣候选人还有岳飞,抗金英雄,铁定落选。)说到底,关二爷被他们抬起来就是用来麻痹群众的。
这里偏离演义了,就不多说了。 当然,有人说率性而为,至情至性,也是好啊,当然就一个人来说,这也是个好人,但能用这样的人来当所谓的民族魂,万人景仰的楷模吗?恐怕不行吧.关羽人品不坏,我认为当兄弟绝对可靠,但三国忠义第一,我觉得他当不起。
忠 篇 一、【樊姬进贤】 樊姬进美。
择贤于己。虞邱未忠。
闻之愧矣。 【原文】 周楚庄王好猎。
夫人樊姬谏不听。遂不食肉。
王改过。勤于政事。
王称虞邱子之贤。姬曰。
未忠也。妾事君十一年。
求美女进于王。贤于妾者二人。
同列者七人。今虞邱子相楚十余年。
子弟宗戚以外。鲜有所进。
贤者果如是耶。虞邱子闻之大惭。
乃荐孙叔敖而楚以霸。 吕坤曰。
国家不治。妒贤之人为之也。
樊姬不妒于宫。而推治于国。
惟无我心故耳。故我心胜者。
不能容人。其终也。
反不能容其身。然而妒者卒不悟也。
可叹哉。樊姬女宗。
可以训矣。 二、【女婧谏槐】 婧恐父死。
有害明君。趋告晏子。
得以上闻。 【原文】 周齐景公有爱槐。
使衍守之。令曰。
犯槐者刑。伤槐者死。
衍醉而伤槐。公怒。
将杀之。女婧造晏子请曰。
妾父犯令。固当死。
第明君治国。不以物害人。
今君以槐杀妾父。妾恐伤执政者之法。
害明君之义。邻国将谓君爱树而贱人也。
晏子惕然。乃请于景公而免之。
齐侯使衍守槐。令以伤槐者死。
孰料伤槐者。即为守令之衍乎。
知法犯法。势难挽救。
吕坤曰。势之尊。
惟理能屈之。是故君子贵理直。
女婧之言。岂独能救父死。
君相能用其言也。齐国其大治乎。
三、【伯嬴守宫】 伯嬴死守。永巷持刀。
阖闾惭退。女界英豪。
【原文】 周楚平王夫人伯嬴。昭王母也。
吴伐楚。昭王出走。
吴王阖闾尽妻其后宫。次及伯嬴。
嬴持刀守永巷而言曰。近妾必死。
何乐之有。若先杀妾。
是弑国君之母。于汝又何益。
阖闾惭而退。嬴与保母闭永巷之门。
皆不释兵。三旬。
秦救至。昭王返国。
尽己之谓忠。伯嬴之守永巷也。
先尽其力尽其言以守身。不成、则致命以殉国。
理直气壮。阖闾尚不敢犯之。
至与保母闭永巷之门。三旬不释兵。
卒能保全其身。无惭国母。
殊可敬也。 四、【钟离陈殆】 齐钟离春。
容貌丑陋。自诣宣王。
危言直奏。 【原文】 周齐钟离春、无盐邑之女。
容貌鄙陋无双。臼头。
深目。长壮。
大节。卬鼻。
结喉。肥项。
少发。折腰。
出胸。皮肤若漆。
行年四十。无所适。
乃自诣宣王。直陈君国四殆。
正而有辞。宣王善其言。
纳为夫人。尽反旧时所为。
齐国大安。 吕坤曰。
无盐色为天下弃。而德为万乘尊。
亦大奇哉。世之妇女。
丑未必无盐。而为夫所弃者。
当亦自反矣。以无盐之陋。
出切直之语。而齐王犹尊宠之。
狂惑之夫。不受妇人之谏者。
当亦自愧矣。 五、【魏负匡君】 魏曲沃负。
教子义方。如耳出使。
自谏哀王。 【原文】 周魏曲沃负。
大夫如耳母也。魏哀王为子娶妇。
闻其美。将自纳焉。
负谓如耳曰。君乱于无别。
汝胡不匡之。言以尽忠。
忠以除祸。不可失也。
如耳未得间。会使于齐。
负乃面谏哀王。王然之。
遂还太子妇。而赐负粟三十钟。
如耳归而爵之。 曲沃负教子以忠。
子未及言。挺身往谏。
陈纪纲之大。正人道之始。
全贞女之行。绳愆纠谬。
使王不敢败度。强邻不敢加兵。
君子谓其知礼。岂特忠也已哉。
六、【忠婢覆鸩】 卫有忠婢。主母贪淫。
命进鸩酒。僵覆明心。
【原文】 周大夫主父、自卫仕于周。二年归。
其妻淫于邻人。封药酒待之。
主父至。妻使媵婢取酒进之。
婢知为鸩也。默计进之则杀主父。
言之则杀主母。因佯僵覆酒。
主父怒笞之。妻以他故。
欲杀婢灭口。主父弟闻其事以告。
主父遂出妻。欲纳婢以代之。
婢固辞。乃厚币嫁焉。
吕坤曰。忠婢此举。
无一不协于善者。不彰主母之恶。
厚也。不忍主父之毒。
忠也。佯僵覆酒。
智也。笞将死。
终不言。贞也。
不敢居主母之处。礼也。
此可以为士君子之法。而况妇人乎。
七、【庄侄童谏】 庄侄年幼。持帜道旁。
三难五患。直谏君王。
【原文】 周楚庄侄、县邑女也。顷襄王好台榭。
出入不时。行年四十。
不立太子。谏者闭塞。
屈原放逐。秦欲袭其国。
使张仪间之。侄年十二。
请于母。愿往谏之。
母以年幼不许。侄乃持帜伏道旁以见王。
直谏三难五患。王奇之。
载归。立为夫人。
乃为王陈节俭爱民之事。楚国复强。
庄侄、一十二龄之童女耳。忠爱性成。
知国有三难五患。祸乱将作。
乃竭诚谏阻。转危为安。
丈夫行有加于是乎。王以之为夫人。
是得一女忠臣矣。国安得而不强。
八、【逐女愚辞】 齐孤逐女。忧国深思。
为君为相。尽其愚辞。
【原文】 周齐孤逐女、即墨人。少孤。
貌丑。会齐相妇死。
逐女造襄王之门。见谒者曰。
妾三逐于乡。五逐于里。
孤无所容。摈弃于野。
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左右以告。王辍食吐哺而起。
与语三日。遂敬事国相。
以逐女妻之。齐国大治。
吕坤曰。有道哉孤逐之女也。
女子抱豪杰之识。田野怀庙堂之忧。
比目之鱼四语。可为万世相鉴。
明王用人数语。可为万世任相之鉴。
当与钟离春并称齐国奇女。 九、【冯妃当熊】 汉冯婕妤。
事帝后宫。从观斗兽。
以身当熊。 【原文】 汉冯昭仪、事元帝为婕妤时。
帝幸虎圈。观斗兽。
后宫皆从。熊逸出圈。
攀槛欲上殿。后宫皆惊走。
婕妤直前。当熊而立。
左右格杀熊。元帝问何独前当熊不畏。
对曰。猛兽得人而止。
妾恐熊犯御座。故以身当之。
元帝嗟叹。倍敬重焉。
立为昭仪。 吕坤曰。
妇人多畏。冯昭仪之当熊。
忠义心切。遂不暇畏耳。
傅后妒其独立以形己之短。成帝立。
以他事诬杀之。呜呼。
吾欲为善而。
故事一 【原文】: 子路戎服见于孔子,拔剑而舞之曰:「古之君子,以剑自卫乎?」孔子曰:「古之君子,忠以为质,仁以为卫,不出环堵之室,而知千里之外。
有不善则以忠化之,侵暴则以仁固之,何持剑乎?」子路曰:「由乃今闻此言,请摄齐以受教。」 ——《孔子家语·好生第十》 【白话易解】: 有一天,子路身着戎装,全副武装地来拜见孔子,见到夫子后,拔起剑就舞了起来,问:「夫子,古时的君子,也是用剑来自卫的吧?」孔子答道:「古时的君子,以忠义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爱作为自己的护卫,虽然不出窄小的屋子,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大事。
有不善的人,就用忠信来感化他;有暴乱侵扰的人,则用仁义来使他们安定。这样,又何须持剑使用武力呢?」子路听了非常的敬佩,感慨道:「啊!我今天才听到这样的话,我愿从今以后,至诚恭敬地向您求教啊!」 故事二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
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可乎?」 ——《孔子家语·五仪解第七》 【白话易解】: 有一次,哀公向孔夫子请教,问:「夫子,是聪明有才智的人比较长寿,还是心地仁慈、厚道的人比较长寿呢?」孔子回答道:「是这样的。人有三种死,并不是他寿命到了,而是自己折损掉的。
比如起居没有定时,饮食没有节制,时常让身体过度疲劳或无限度地放逸。这些都是因自己不懂得爱惜身体,使身体受到损伤,这样,疾病就可以夺去他的性命。
第二,居下位的人却无视君王,以下犯上;对于自己的嗜好欲望,不肯节制,贪求无厌。这样的人,刑罚也能夺去他的寿命。
再者,人少却去冒犯人多的人;自己弱小,却还要去欺辱强大;忿怒时不懂得克制自己,意气用事;或者不自量力,不计后果地行动。这样,刀兵战事就可以让他夭折。
像这三种情况:『病杀、刑杀、兵杀』,是死于非命,也是咎由自取的。而仁人廉士,他们行动有节,合乎道义,喜怒适时,立身行事有操守,懂得培养自己高尚的性情,这样他们得享长寿,不也是合乎道理的吗?」 这里不举了,还想了解更多,就看参考资料吧。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