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 首页
  • 作文
  • 散文
  • 故事
  • 古诗
  • 短文
  • 语录
  • 写作
  • 诗歌
  • 百科
  • 知识
首页 » 故事 » 经典故事 » 鹧鸪中的典故(鹧鸪中提及典故的诗句)

鹧鸪中的典故(鹧鸪中提及典故的诗句)

分类:经典故事 日期:2022-07-12 21:36 浏览:29 次

1.鹧鸪中提及典故的诗句

《鹧鸪天》下阕“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连用了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新唐书•王忠嗣传》载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韩愈《送石洪》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三个典故,但是一般读者看不出来,能看出来的就只好感叹没有一处无出处。辛词用典,又杂又广,真是“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形式多样,花样翻新。

尤其善于连用典故,上节课讲的两首《贺新郎》,就连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没有一个典故虚设。举个例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遂报国之愿。

但他坚持在任而不归隐,为什么呢?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来说明: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前三句,“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世说新语•识鉴》载,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因思念家乡吴中的美味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但在这是“休说”,不要说,这是反用季鹰的典故,说的是不归隐的事实。

后三句所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上节课讲过,“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指刘备,他恨不得让“求田问舍”的许汜睡地下,说的是不归隐的原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出处在《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围”;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用桓温事,说的是不归隐的结果,年复一年,光阴虚度。而象这样处处有出处,有根据,本来不是作诗填词的方法,而是写文章的方法,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的又一大特点。

同样这个特点也是由词的内容,由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只有以文为词,才能容纳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才能充分表达他无与伦比的爱国豪情。

诗词中的典故鹧鸪,鹧鸪典故出处,鹧鸪诗词鉴赏典故

2.鹧鸪中提及典故的诗句

《鹧鸪天》下阕“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就连用了欧阳修《圣无忧》词:“春风不染髭”、《新唐书•王忠嗣传》载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和韩愈《送石洪》诗:“长把种树书,人云避世士”三个典故,但是一般读者看不出来,能看出来的就只好感叹没有一处无出处。辛词用典,又杂又广,真是“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文选、李杜诗,拉杂运用”,形式多样,花样翻新。尤其善于连用典故,上节课讲的两首《贺新郎》,就连用典故,但并非堆砌,而是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没有一个典故虚设。举个例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遂报国之愿。但他坚持在任而不归隐,为什么呢?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来说明: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前三句,“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世说新语•识鉴》载,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乍起,因思念家乡吴中的美味鲈鱼脍,“遂命驾而归”,但在这是“休说”,不要说,这是反用季鹰的典故,说的是不归隐的事实。后三句所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上节课讲过,“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指刘备,他恨不得让“求田问舍”的许汜睡地下,说的是不归隐的原因。“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出处在《世说新语•言语》:东晋“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围”;b.两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用桓温事,说的是不归隐的结果,年复一年,光阴虚度。而象这样处处有出处,有根据,本来不是作诗填词的方法,而是写文章的方法,以文为词,是辛弃疾词的又一大特点。同样这个特点也是由词的内容,由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决定的。只有以文为词,才能容纳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才能充分表达他无与伦比的爱国豪情。

鹧鸪,典故

3.鹧鸪 有什么寓意

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成为骚人墨客所歌咏的对象。

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有诗为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

一曰离别。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借以常喻惜惜别情。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曰悲情。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 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曰爱情。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意象如同“燕子”“鸳鸯”。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曰相思。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4.“鹧鸪”在古典诗词里有什么特殊的文化含义或象征

一般都是游子的感怀,离乡的情愫,行者的离殇!

因为鹧鸪的叫声拟音为:“行不得也哥哥”,你说旅人离乡本就感怀,再听到这样的叫声情怀更甚!

辛弃疾这首蛮喜欢!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鹧鸪【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象征含义:鹧鸪,似鸡而小,叫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声抒写离愁别绪。这首咏物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鹧鸪中的典故

相关推荐:
  • 卞氏典故(历史上的卞氏)
  • 节会典故(中国一共有多少传统节日,典故是什么)
  • 浚典故(李白的蜀僧浚弹琴中运用了哪两个典故)
  • 山东济宁典故(济宁的传说)
  • 诗经桃夭典故(桃夭有什么故事)
上一篇:管道天然气供应(天然气公司涉及什么) 下一篇:本科取消吗(会不会被废除)

学习鸟网站是免费的综合学习网站,提供各行各业学习资料、学习资讯供大家学习参考,如学习资料/生活百科/各行业论文/中小学作文/实用范文实用文档等等!

故事分类

灵异 爱情
经典 哲理
感人 励志

写作常用典故(写作中常用的名人事迹)
夏雨典故(夏雨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伊斯兰教经典故事(关于伊斯兰教有些什么经典故事?)
立仁(关于仁的历史典故)
与相关典故的成语(请列出五个与历史典故相关的成语)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12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