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有典故。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
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
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
“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像“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有典故。
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
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
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
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
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
“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江月何年初照人――《夕阳箫鼓》 《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文曲,又名《夕阳箫歌》,此外还有《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不同版本流传于世。
有人认为《夕阳箫鼓》的立意,来自于白居易的《琵琶行》。如《浔阳琵琶》的曲名,即取自《琵琶行》中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事实上《夕阳箫鼓》的意境与《琵琶行》有较大差异。史上更多人认为《夕阳箫鼓》的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来自张若 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
到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改编自《夕阳箫鼓》管弦乐曲,更是直接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夕阳箫鼓》的曲情基本来自《春江花月夜》的诗情。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在初唐算不上是著名诗人,甚至不入《旧唐书》人物列传。《旧唐书》只是在贺知章的列传里简略的提到了张若虚。
张若虚是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一起被誉为吴中四士。
贺知章是初唐著名诗人,张旭是书法大家,两人都是杜甫“饮中八仙”诗中的绝顶人物。 相比之下,张若虚的名气远远不及 与贺知章和张旭。
《全唐诗》里只有两首张若虚的诗,除《春江花月夜》外,另外一首为《代答孤梦远》。 张若虚虽不著名,但他拥有这首被后人称为“孤篇冠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足以使他在初唐至盛唐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属乐府清商曲,据说此曲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在隋唐时较为流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调与境界远在同题的宫廷诗之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此诗一开始便立意高远,气势雄浑。 从春江到海潮,从江树到花林,从月升到月落,从现实到梦境,张若虚给世人描绘出一副似幻似真的图景,苍茫深阔,静谧优美。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四句,历来被认为包含了对人生和宇宙的哲理性思考。用闻一多的话来说,“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没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此诗结尾有游子思归、离愁别恨等情绪,虽略显感伤,仍不减大气。 奇怪的是,从唐、宋到明代前期,各家诗评很少关注此诗,自然也无人承认它是一篇旷世杰作了。
自明代以后的唐诗选本里才开始收录这首诗。明代钟惺在《唐诗归》中评价道:“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中说此诗“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然成章。”
清末王闿运在《王志·论唐诗诸家源流》中评此诗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极高。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认为,该诗一脱宫廷空洞艳体之诗风,“清除了盛唐的路”,为雄奇壮美的一代盛唐诗风的到来,起到了重要的启承作用。因而,“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闻一多进而称之为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向盛唐过渡的标志性诗作,兼具初唐气度和盛唐气象。
博大,进取,宽容,唯美,已经成为唐朝的一种“时代气质”。身处初唐与盛唐前期的张若虚,其作品不自觉流露出时代的“脉象”,这是很自然的。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几个盛世之一。近来“盛世”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正如本篇引言内指出,春节晚会舞台上的大对联中的“上下五千年,繁荣盛世 庆今日”,即是一例。 有人甚至撰文提出,中国历史上共出现过三个盛世,即汉初盛世、唐初盛世和康乾盛世,并暗示中国即将进入中国历史上第四个盛世。
大路看来,康乾盛世是不可以和汉唐盛世相提并论的。汉朝和唐朝的盛世,中国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其他国家。
而康乾时代,清朝虽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值得称道的表现,老百姓的生活也较为丰足,但国家发展水平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水平。 另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唐朝灿烂的文化相比,康乾盛世却是中国历史上较为黑暗的时代之一。
遍观有清一代,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变得极为僵化而守旧,不见半 点雄浑豪放的诗情,不见多少流传后世的大作。清朝的悲剧性结局难道与康乾盛世时的自我封闭、文字狱、思想禁锢毫无关联么?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
《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附: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原名《夕阳箫鼓》。
1925年由上海“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并根据乐曲的诗情画意起名为《春江花月夜》。解放后由中央广播民族乐团彭修文再度改编,使之成为一首面目一新的民族器乐合奏曲。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春天静谧(mi)的夜晚,月亮在东方徐徐升起,小舟在江面上荡漾,船上的乐师们奏起了箫鼓,歌女们随着乐曲翩翩起舞,人们的歌声、舞蹈、音乐和山川秀色交融在一起,使人陶醉在春江花月夜之中;直到深夜,才摇橹归舟。最后,橹声、歌声、乐声渐渐消逝在宁静的春夜之中。
《春江花月夜》全曲一共分为十段 一.江楼钟鼓 二.月上东山 三.风回曲水 四.花影层叠 五.水深云际 六.渔歌唱晚 七.回澜拍岸 八.棹(zhao)鸣远濑 九.唉(ai)乃归舟 十.尾声 第一段《江楼钟鼓》是节奏自由的散板,具有引子性质。夕阳西照,江水尽处传来阵阵箫鼓声,优美流畅的旋律,呈现出一幅斜阳余辉未尽时的秀丽景色,在散音中引出全曲的主导音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月上东山》引出全曲的主题旋律,优美如歌,旋律线如波浪般前进,显得格外柔美和谐。末尾由箫吹奏的婉转鸣咽的曲调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第三段《风回曲水》是第二段的变奏,表现了江风拂水,流水回荡的景象。曲调在层层下旋后又委婉上升,旋律的起落增加了音乐的动力。
第四段《花影层叠》,风弄花影,纷乱层叠,在前面出现的徐缓曲调之后,随即出现了四个快捷的乐句,与前面表现的恬静意境呈鲜明对比,大有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 第五段《水深云际》,这段音乐是在主题旋律基础上变化而成,其中音区出现八度的跳跃,并运用泛音和颤音奏出飘逸的音响,音区、音色的对比使人想起天水一色的意境。
第六段《渔歌唱晚》,这一段音乐在每一个乐句的第三小节都采用休止半拍后起板,因而十分有趣、生动,富有音乐特色。琵琶的领奏好像渔夫一边摇橹、一边唱歌,其它乐器在每句的最后长音的齐奏,犹如船上众人的合唱,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现的生动有致,增加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第七段《回澜拍岸》,这是乐曲的第六变奏部分。一连串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进音型,音乐快速而热烈,好像群舟竟归激起回澜拍岸的艺术情景。
第八段《棹鸣远濑》的音乐与第九段《唉乃归舟》有所重复,常删去不奏。这两段同是描绘摇橹划桨的声态和动态。
第九段《唉乃归舟》,这一段是全曲的高潮段落,由旋律的递升递降、速度加快、力度由弱至强,把音乐推向高潮,描绘了小船在归途中波澜起伏、人们欢畅的情绪。 第十段《尾声》,归舟远去,一片寂静。
乐曲采用了动与静、远与近、景与情的结合手法,使乐曲富有层次、高潮突出。音乐表现富有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据Tomdog呕心沥血的考证,《春江花月夜》原为琵琶独奏曲。在相传过程中,曲名多次更换,曾称为《夕阳萧鼓》、《浔阳夜月》、《浔阳琵琶》或《浔阳曲》。原作者根据残存在大不列颠图书馆里的乐史古籍,进行了一番逆向考查:
1923年,由柳尧章根据汪昱庭所授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郑鄞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
二十世纪初,汪昱庭对李芳园的《浔阳琵琶》曲谱作了较大的改编。
1895年,李芳园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时,将《夕阳萧鼓》曲名改为《浔阳琵琶》。
南江横沔人陈子敬于1898年传抄上(又称《陈子敬琵琶谱》)收《夕阳萧鼓》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段小标题,这是现见资料中《春江花月夜》标题的首次出现。
浦东派琵琶宗师鞠士林(1736-1820)留有《闲叙幽音》。内收以工尺谱记的“七段无标题的《夕阳萧鼓》曲”,这是目前发现的关于此曲的最早乐谱记载。
清代姚燮(1805-1864)编撰的《今乐考证》中,在“中曲类”内,列有《玉盘珠》及《夕阳萧鼓》两首名曲,这是现今有据可寻的最早曲名资料。
如此看来,《春江花月夜》第根据《夕阳萧鼓》改编而成是必属无疑。但从史载出现曲名起,均未记有作者姓名。这也就是国人既不重视、也不知保护“知识产权”的历史证据之一吧?
《春江花月夜》作者资料,见于现上海崇明县志。这部县志上记:“宋珩,字楚玉,廪贡生,寄海门。通音律,善琵琶。初贾公逵得四弦指法于在湄,传李进城,珩从连城受转关镬索,又自出新意为《夕阳萧鼓》曲。铿锵动听,然不轻奏,非心所敬弗弹,盖旷远有名士风。” 这段载文不但记述了《夕阳萧鼓》曲的作者,而且阐明了“白在湄->贾公逵->李连城->宋珩”一脉师乘的关系。
春江花月夜 年代:【唐】 作者:【张若虚】 体裁:【乐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唐代的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它们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远不及张若虚此篇。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索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5)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典故在中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
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如“关山梦魂长,鱼雁音尘少”、“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等,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诗中也有“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的句子。因为传说古代剖鲤鱼时,看见鱼肚里有书信——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人们便把书信叫做“鱼书”了。而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象鸿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等。
《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的是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囚胡地19年,矢志不变。
他后来得以归汉,主要是因为匈奴单于相信汉使所说鸿雁传书上林苑,被汉昭帝射获,确知苏武在北海牧羊。匈奴单于无奈,只得放回苏武,“鸿雁传书”一时传为美谈。
由于这种渊源,“鱼雁”成为了中国早期邮政的象征,如同欧洲一些国家早期邮政以牛号角、牛角头为标志一般。 本诗中这两句其实就是借取“鱼雁”这两个典故而化用到春天江滨景物中的。
“鸿雁长飞光不度”,是说传递书信的鸿雁已经早就远远地飞走了,而月光又不能渡过,因而也就不能替我传递音信。“鱼龙潜跃水成文”,指传递书信的鱼龙(这里偏指鱼)也跃入到幽暗的水底藏了起来,看不见了,只剩下水面的波纹而已,意思还是指找不到传递音信的办法。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
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便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适逢口渴,他便叩门求饮。
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代孟桨在《本事诗·情感》记载了一则唐诗故事:博陵名士崔护考进士落第,心情郁闷,他独自到城南踏青,见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环绕,景色宜人。”以后。他帐然若失。不—会儿,一美丽女郎打开了门。崔护一见之下。人面不知何处去,顿生爱慕。第二年清明节,崔护旧地重游时。清明节这天,桃花依旧笑春风,却见院墙如故而门已锁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们便以“人面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来表达爱恋的情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2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