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的介绍楼上抄的差不多了
我给你抄个白话文的故事 【季札挂剑】
周代的季札,是吴国国君的公子。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时经过了徐国,于是就去拜会徐君。徐君一见到季札,就被他的气质涵养所打动,内心感到非常地亲切。徐君默视着季札端庄得体的仪容与着装,突然,被他腰间的一把祥光闪动的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古时候,剑是一种装饰,也代表着一种礼仪。无论是士臣还是将相,身上通常都会佩戴着一把宝剑。
季札的这柄剑铸造得很有气魄,它的构思精审,造型温厚,几颗宝石镶嵌其中,典丽而又不失庄重。只有像延陵季子这般气质的人,?配得上这把剑。徐君虽然喜欢在心里,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目光奕奕,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看在眼里,内心暗暗想道:等我办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君。为了完成出使的使命,季札暂时还无法送他。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时候,徐君却已经过世了。季子来到徐君的墓旁,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祝祷着:「您虽然已经走了,我内心那曾有的许诺却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灵,在向着这棵树遥遥而望之时,还会记得我佩着这把长长的剑,向你道别的那个时候。」他默默地对着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离去。
季札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子说:虽然他已经走了,但我的内心对他曾经有过承诺。徐君非常地喜欢这把剑,我心里想,回来之后,一定要将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违弃原本的初衷呢?
春秋时吴国贵 族公子札,据《史记•吴太伯世家》 记公子札为吴王寿梦之幼子,封 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故历史上 被称做“季子”、“季札”、“延陵 子”。
公子札贤能恭恬,吴王寿梦欲 传位于他,辞不受,让与其兄诸樊。 鲁襄公二十九年,出使鲁、齐、郑、卫、晋诸国,以博闻广识为时人妍推 崇。
史季札出使之初,路经徐。徐 君好其剑,然口未敢言。
“季札心知 之,为使上国,未献”。及使毕返徐, 徐君已死,于是季札乃解其宝剑,系 于徐君坟树之上。
从者不解其意,季 札:“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 背吾心哉! ”闻者皆佩眼其守信 用。后世诗文常用此典表示对故友 的吊唁、追怀和守信用。
据《左传•襄公二 十九年》记春秋之时,吴公子季 札访聘于鲁国,请求聆听和观赏周朝遗留下来的音乐和舞蹈。
鲁襄公 使乐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邶》、《邝.》、《卫主》,让舞者为之 舞《韶箭》,季札逐一加以品评,赞叹 不已。后世诗文因用此典指称欣赏歌舞。
唐韩翊《宴吴王宅》“听歌 吴季札,纵饮汉中山。”唐•元稹《立部伎》:“恝滞难令季札辨,迟回但恐 文侯卧。”
宋•陆游《稽山行》:“恨无季札听,大国风泱泱。”明•阎尔梅 《重过兖相》:“季札重来周乐散,奚斯一去鲁宫芜。”
季札 (生卒年不详 )。
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
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
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
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
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
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
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
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
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
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
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
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
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
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
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
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
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
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
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季札 (公元前576年一前484年 )。
春秋时吴国人。是吴王寿梦第四子,称公子札,是一位与江阴历史渊源有关的古代贤人。
传为避王位"弃其室而耕"常州武进焦溪的舜过山下,人称"延陵季子"。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概述 吴王寿梦少子。
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
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
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
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
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
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
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家世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
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
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寿梦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
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
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立德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
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
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使鲁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
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
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
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使郑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
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
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
」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
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使卫 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
于是他对人说:“卫国虽然只是一个小国,但是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 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孔子之言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
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编辑本段季札-孔子推崇的圣人 作 者:徐敏 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 ISBN: 9787229003609 开本: 16 定价: 39.80 元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季札是春秋时代的风云人物,曾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让国、观乐、挂剑等故事都传颂至今。
季札可谓礼乐的化身,而中国正是礼乐之邦。季札身上体现的和谐、诚信、礼让、睿智等优秀品质,已经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而这些美德也正是现时代的主旋律。
季札在中国思想史、文艺史、政治外交史上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但因为季札的资料存世极少,所以虽然从古至今不断有人提及季札,但真正意义上研究季札的却并不多见。
《季札——曾与孔子齐名的圣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季札的专著。《季札-孔子。
十八般兵器中,剑号称“君子”,因而在中国古代,剑能和玉一样,成为士人们的“标准配置”。笔者大胆遐想,季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佩剑的文人,书剑天涯的故事以季札为开端演绎了两千五百余年
虽然剑的记载远在黄帝时代,但那时候的剑实际上与匕首相似。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认为:“剑(指长剑)的最早来源现在还在研究之中,西周的时候有短剑,没那么长。再早的时候,在商代的短剑情况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可以说,正在研究之中。我认为,春秋时候的长剑是从西周的短剑发展而来的。”李学勤先生还说:“严格意义上的剑,恐有可能始于东南,即吴越地区
根据李学勤的观点:长剑是中国的传统武器,春秋时期造剑技术已经很发达了,特别是吴越一带造剑工艺已经非常发达。这对于研究中国当时的技术制造是有意义的,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而吴越地区当时是偏远地区,这样对于研究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有意义的
关于吴越铸剑技术发达这一点,《苏州园林》的编辑沈亮先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他认为:吴越铸剑技术发达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有优质的金属矿,二是有优质的煤矿,因为冶炼技术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炉温,燃烧柴草所能达到的炉温是无足以锻炼宝剑的。
剑源自吴越,而季札又是从吴越走出来的第一个文化大使,恰好季札又是佩剑出行,季札挂剑的故事又广为流传。因此,笔者大胆的遐想,季札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佩剑的文人。
;并且,季札挂剑去后,徐国就流传开了一首歌谣《徐人歌》:“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而这一首诗,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有关剑的诗歌。
春秋时期,吴王余祭四年春天,季札奉命出使鲁国,接着又访问郑国、卫国、晋国。
途中,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招待。徐国国君很喜欢季札的佩剑,看着这口宝剑,他嘴上虽然没说,可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他很想得到这口剑。
季札因为还要佩戴宝剑出使中原各国,所以没将宝剑献给徐君,但心里已经决定,回程时一定将宝剑献给徐君。当年秋天出使各国后,季札又路过徐国,可徐君已经去世,埋葬在徐国都城的郊外。
季札解下宝剑赠给徐国的嗣君。随从劝阻道:“此剑乃吴国之宝,不可以赠人。”
季札回答说:“当日路过,徐君观剑,口虽不言,脸上的表情却显示着爱剑之意。那时,我已决定回来再献。
如今他故去了,我不献剑,即是欺骗自己,为一口剑而自欺,正直的人不为。”于是季札把剑挂在徐君墓地的树上,行礼之后,便踏上归国之路。
中国有句俗语:“人在人情在,人不在断往来。”季札的行为,表现了对友情的坚定,一诺千金,生死不逾。
何况,这许诺还没有付诸言语,变成契约呢!“挂剑”这件事过了三十年以后,因为看不惯侄子们争权内讧,季札来到了江苏常州,古称延陵,由此,得了“延陵季子”的称呼,并终身不再回吴国都城。徐国人非常赞赏季札的行为,就来歌 唱道:“延陵季子兮 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 带丘墓。”
最让人追怀的,还是他的挂剑酬友。唐代诗人杜甫在《哭李尚书》一诗中有这样两句:“欲留挂徐剑,犹回忆戴船。”
由此,可以证明“季子挂剑”的文化影响。扩展资料相关故事:孔子观季札葬子季札受命出访齐国,返回时走到泰山附近,随行的大儿子侨不幸得急病死去了,季札只好忍痛将他就地埋葬。
孔子听到消息,对弟子们说:“延陵季子是吴国最懂得礼的人,我要去看他如何主持葬礼。”于是率领学生赶了过去。
孔子看到季札为儿子准备的墓穴没有深及地下的泉水,死者身上穿着平日的服装,没有另外制作衣服。下葬之后,在墓穴上堆起四尺高的封土堆,季札褪下左袖,绕着封土堆走了三圈,边走边哭,说:“人的骨肉,本是吃着土中长出的粮食而生长的,现在重又回到泥土之中,这是命啊!至于你的魂魄气息,哪里都可以去呀!哪里都可以去呀!”说完之后,季子离开儿子的坟墓,继续前行。
孔子赞叹说:“延陵季子给儿子举行的葬礼,真是合乎礼制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为“圣人”的人,与孔子合称“南季北孔”。
季札 (生卒年不详 )。
又称公子丸。春秋时吴国人。
吴王寿梦少子。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
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
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
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
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
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
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
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
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
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
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
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
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 有一次,吴国派遣季札出使鲁国。
到了鲁国,季札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
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
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
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
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
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
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
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5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