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钓鱼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音zhòu)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
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
在这件事上,商纣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在长期战争中,消耗也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痛苦越来越深了。
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
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妲音dá)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他还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侯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
这叫做"炮烙"(音luò)的刑罚。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
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
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音dǎn)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亶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
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
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
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一些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周部落强大起来,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
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坏话,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羑里(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羑音yǒu)地方。
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说:"光是一样就可以赎姬昌了。
"立刻把周文王释放了。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
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
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你把周族兴盛起来。
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那老人家理了理胡子,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
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大。
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去征伐哪一国?"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
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
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
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
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害了一场病死了。
古代诗词中垂钓一词有何典故出典见 “吕尚”条。
唐•骆宾王《畴昔篇》: “垂钓甘成白首翁,负薪何处逢知己。”唐•沈佺期《上已日祓禊渭滨 应制》诗曰:•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祚先呈捧剑人。”
唐•孙逖《奉和李右 相赏会昌林亭》:“还嗤渭滨叟,岁晚独垂纶。”唐•王维《青溪》诗曰:请 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清•吴锡麒《读陆放翁集》:“击贼未忘垂钓 日,临终如唱渡河声。”清•洪升《钓台》逃却高名远俗尘,披裘泽畔独 垂纶。”
明•徐祯卿《青门歌送吴郎》:“清溪屋下可垂纶,复有莼羹足 献亲。
商纣暴虐,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
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下界帮助文王。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又和文王没有交情,很难获得文王赏识。
于是在文王回都途中,在河的一边,用没有鱼饵的直钩钓鱼。大家知道,鱼钩是弯的,但是姜子牙却用直钩、不用鱼饵,钓到了很多鱼。
文王见到了,觉得这是奇人(古代人对奇人都很尊敬的),于是主动跟他交谈,发现这真是个大有用之才,招入帐下。后来姜子牙帮助文王和他的儿子推翻商纣统治,建立了周朝。
歇后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扩展资料:人物影响:姜子牙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去世3000余年后,人民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仑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
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
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子牙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姜太公钓鱼。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处《老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鱼羊为鲜 “鱼羊为鲜”这典故,据传还是我国厨师鼻祖彭祖所创。
烹调方法是将适量的羊肉(带骨)和鱼肉(鱼头也可)切成段(块)合熬,既可无羊肉的膻味,又具助阳补精血之功效。 4.关于双鲤鱼。
. 汉以前,“双鲤鱼”就是古代的信封。 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书信。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汉代文书以简牍为主,简牍由竹木制成,长度大约为汉尺l尺。
为防散乱、泄密,将简两块对合,文字向里,外面结绳处加上封泥。 到汉末,个别书信已有用纸的。
后来,信封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现代的信封大体相同,但写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写字,而且由于写信的对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
5.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说“水清无鱼”。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语出《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
【太公钓】孟浩然《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擅溪别业》诗:“闲垂太公钓,兴发子猷船。”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五出:“金鳌上钩,金鳌上钩,好似太公一钓,享国千秋。”
【吕钓】陆游《杂感十首》之一:“吕钓渭水滨,说筑傅岩野。”
【渭钓】陈若水《沁园春·寿游侍郎》词:“肯又抛渭钓,似周尚父,且来洛社,作宋耆英。”顾炎武《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诗:“相期非早暮,渭钓与莘耕。”
【子牙垂钩】胡曾《咏史·渭滨》诗:“岸草青青渭水流,子牙曾此独垂钩。”
【磻溪钓】杜甫《奉赠鲜于亦兆二十韵》:“脱略溪钓,操持郢匠斤。”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
【渭滨垂钓】刘禹锡《望赋》:“不作渭滨垂钓臣,羞为洛阳拜尘友。”
【钓周】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诗:“太公渭川水,李斯上蔡门,钓周猎秦安黎元,小鱼鵕兔何足言。”
【钓渭】李白《梁甫吟》诗:“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韩愈《叉鱼招张功曹》诗:“如棠名既误,钓渭日徒消。”贯休《渔家》诗:“但得忘筌心自乐,肯羡前贤钓清渭。”
【垂钓溪】关汉卿《单刀会》第二折:“我又不曾垂钓在溪岸口,大夫也,我可也无福吃你那堂食玉酒;我则待溪山学许由。”
【大钓无钩】苏轼《壬寅二月有诏作诗五百言》:“闻道磻溪石,犹存渭水头。苍崖虽有迹,大钓本无钩。”
【直钩钓国】罗隐《题溪垂钓图》诗:“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知。”
【溪直钓】徐夤《送王校书往清源》诗:“吟诗台上如相问,与说磻溪直钓翁。”
【溪未遇】文及翁《贺新郎·西湖》词:“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四出:“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直钩鱼】杨亿《受诏修书述怀感事三十韵》:“如谐曲胧卧,犹可直钩鱼。”
〖释义〗吕尚在建立周朝大业之前,是垂钓在渭水溪的一位老人、隐者。后遂且“渭滨叟、渭上叟、渭叟、渭滨、溪姜叟、溪叟、溪老”等称呼吕尚,或泛指隐者及具有贤德之才而未被征用的人。
【渭滨叟】刘琨《重赠卢谌》诗:“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滨叟。”《晋书·王沈传论》:“有莘之媵,殊北门之情;渭滨之叟,匪西山之节。”
【渭上叟】苏轼《溪石》诗:“安知渭上叟,跪石留双骨骭。”
【渭叟】陆游《贫居即事》诗之一:“老虽齐渭叟,穷不减湘累。”
【渭滨】《宋书·周续之传》:“渭滨佐周,圣德广运;商洛匡汉,英业乃昌。”罗邺《吴门再逢方干处士》诗:“吾王若致升平化,可独成周只渭滨。”
【溪姜叟】苏轼《七月二十四日以入不雨出祷溪》诗:“欲向磻溪问姜叟,仆夫屡报斗杓倾。”
【溪叟】温庭筠《渭上题三首》之三:“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随唐演义》第二十回:“朕闻磻溪叟,一钓而与周公八百之基,贤卿这功,何异于此。”柳亚子《汉家行》:“柄国惟闻歇后人,钓璜那见磻溪叟。”
【溪老】张九龄《骊山下逍遥公旧居游集》诗:“岂与磻溪老,崛起周太师。”
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中就有骨质的鱼钩,在郑州出现药商朝早期遗址的出土器物中,有青铜制的鱼钩,由此看出,钓鱼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
《史记·齐太公世家》就有记述姜太公垂钓于渭滨,与周文王相遇,后助武王伐纣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东汉高士严子陵,清贫一生,宁愿垂钓于富春江畔,也不愿入朝为官,去吞食那“富贵荣华之钩”,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诗经》、《左传》等都有对钓鱼活动的描述。《红楼梦》里也有写小姐们在大观园内钓鱼取乐的情景。
我国自古以来都把钓鱼视为一种高雅的活动。
姜太公钓鱼 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太公”,即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
姜太公用支钩不挂鱼 饵钓鱼,愿意上钓的鱼,就自己上钓。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故事 太公姓姜名尚,又名吕尚,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 臣。他在没有得到文王重用的时候,隐居在陕西渭水边一个地方。
那 里是周族领袖姬昌(即周文王)统治的地区,他希望能引起姬昌对自 己的注意,建立功业。 太公常在番的溪旁垂铃。
一般人钓鱼,都是用弯钩,上面接着有 香味的饵食,然后把它沉在水里,诱骗鱼儿上钩。但太公的钓钩是直 的,上面不挂鱼饵,也不沉到水里,并且离水面三尺高。
他一边高高 举起钓竿,一边自言自语道:“不想活的鱼儿呀,你们愿意的话,就自 己上钩吧!” 一天,有个打柴的来到溪边,见太公用不放鱼饵的直钩在水面 上钓鱼,便对他说:“老先生,像你这样钓鱼,100年也钓不到一条鱼 的!” 太公举了举钓竿,说:“对你说实话吧!‘我不是为了钓到鱼,而是 为了钓到王与侯!” 太公奇特的钓鱼方法,终于传到了姬昌那里。姬昌知道后,派一 名士兵去叫他来。
但太公并不理睬这个士兵,只顾自己钓鱼,并自言 自语道:“钓啊,钓啊,鱼儿不上钩,虾儿来胡闹!” 姬昌听了士兵的禀报后,改派一名官员去请太公来。可是太公 依然不答理,边钓边说:“钓啊,钓啊,大鱼不上钩,小鱼别胡闹!” 姬昌这才意识到,这个钓者必是位贤才,要亲自去请他才对。
于 是他吃了三天素,洗了澡换了衣服,带着厚礼,前往番溪去聘请太 公。太公见他诚心诚意来聘请自己,便答应为他效力。
后来,姜尚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还帮助文王的儿子武王姬发, 灭掉了商朝,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0.10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