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是一本由黄桂元 著 时代华语 出品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读后感(一):阅读,是最好的独处
当自己独处时,一般都选择干什么呢?也许听听音乐、打打游戏、刷刷视频,偶尔也随手翻翻书籍。前者能放松身心,而后者能滋养心灵。
翻读作者卷一*视野时,对于作者对“等待”的看法深有感触,人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有形形色色的梦想。等待的尽头是什么?谁都难以预料。
作者认为人世间,更多的等待没有文学中的那么浪漫传奇,而只是属于生活常态。正如我们从小在等待,等待成绩公布、等待朋友回信、等待父母归来、等待惊喜、等待那个TA的到来。后来长大才会慢慢懂得,等待的过程才更有诗意,也渐渐体会到,不一定所有的等待都会有结果。
作者说等待是一面镜子,它让等待者看到了自己的待定状态。没错正是如此,当我们期待平安健康、幸福惊喜时,那么充满了主观预期的等待是期待,是一种希望正向状态。还有的等待让人备受精神折磨,如重症患者等待医生确诊,违法人员等待定罪等,还有的等待总是那么无奈又无助,比如等待不可能再回来的人。对于这些莫测和变数、未知和悬念,别无选择,只能等待下去。不禁让我反问自己:你现在又在等待什么?你现在的状态又是怎样?
作者说等待是对耐心的考验,经受住了就可能柳暗花明。等待使我们变得从容和成熟。读完此小文为作者的豁达与通透所感。
“减法者”这篇小文也给自己敲了一个小小的警钟。物欲时代,自己是否做到了极简呢?物质社会很容易让人异化为物质动物,停下来想一想有时生活上那么多的不快乐是不是源于自己欲望过多所致呢?也许这些欲望是下意识的,但是也要随时警惕才好。甘愿做欲望的奴隶,又何谈幸福感?
作者举到张爱玲晚年生活,不仅自闭于居所,而且生活用品也是少之不能再少。她坚持自己的简单有序、不受打扰的生活规律,读书、写作、冥想、休息,如此而已。是现在多少人希望的日子,却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若真能如此,整个人也能少些浮躁,多些幸福了。
原来“减法者”不是苦行者,而是享受一种自控的简单快乐。读罢对“极简主义”多了些许好奇,也明白了今后再当生活充满负能量就该做做减法了。
古代的“大道至简”思想至今仍该继续推广,古有儒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今有个人“一本书,一人品,在独处”。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读后感(二):阅读知道答案
阅读是一种十分具有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对于阅读的理解、兴趣、品味和关注点都各不相同,所以,也从来没有一个阅读书单适合所有人,也没有一种用之四海皆有效的阅读方法。也正是因为这样,每个人从阅读中获得的收获各不相同。
黄桂元的《阅读是最好的独处》就是作者多年来阅读的收获转换而成的文字,内容涵盖了作者的阅读经历与感悟、对作品的解析与评论、对人生与生命的思考。阅读也许并不能延长我们生命的长度,却足以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人的一生短短几十年,精力有限,经历也有限,阅读能够让我们了解、甚至经历那些与我们有不同人生轨迹的生命历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一个不同的时空里经历另一段人生,去体会不一样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经历得越多的人,对不同三观的容忍度就会越高,对别人会更宽容,即便不认可别人的价值观,也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不骄不躁不卑不亢。
在这个功利心极强的现代社会,阅读甚至变得越来越小众,对此,的确让人有些悲哀。很多人常常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书,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是自己却是一拿起书本就像被催眠一样。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身教重于言教,与孩子强调一万遍不如亲身做给孩子看,孩子的模仿能力往往是最强的,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应当成为那样的人。对于功利的人来说,阅读的收益并不能立马体现出来,阅读对人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也许阅读并不能帮助你改变命运,但是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记得小的时候,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远远没有现在那么丰富,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能够让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却不能够想吃什么吃什么想穿什么穿什么。精神生活更是十分匮乏,主要的阅读材料就是课本,还有一些不知道从哪里买来的陈旧的故事书,直到初中,爸爸才在地摊上给我们买了一套盗版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我完全看不下去之外,其它三本名著我都看了不下三遍,最喜欢的当属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刘关张的兄弟情义、曹操的奸诈狡猾……诸多英雄的故事让我爱不释手,从此便开启了我的阅读生涯。
初中的时候,十分有幸担任了语文课代表,语文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要多输入才能有输出,还建议我们学有余力的话,可以到县图书馆办理借书证,记得当时好像是一年10元的费用,不算贵,依照我家的经济条件完全能够承担得起,于是我就跟父母商量办了一本借书证,周末的时候常常自己骑上自行车去图书馆借书。那时电脑并不普及,图书馆还没有实行电子化查询、借还图书,读者也不能自己进入书库选书,只能翻看书卡,根据书名确定自己想要借阅的图书,抄写下索书号提供给管理员,再由管理员从书库中将书取出再办理借阅手续。比较尴尬的情况是,有些书,书卡上面登记有,但实际在书库里没有或者找不到,就只能重新再选其他书,而且由于书库总册数有限,一次只能借三本。相比起今天的图书馆,免费借阅,读者可以在电脑上查书、到书库自行选书,一次借阅多本,还有琳琅满目的电子图书,简直是天壤之别。
所幸,我生在一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都逐渐丰富的时代,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让我能够在繁忙琐碎的工作和一地鸡毛的生活之余有一个小小的避难所,哪怕能待在这个避难所的时间很短暂,但我依然珍惜,因为在人生迷茫的时候,这个避难所能让我静下心来,倾听内心的答案。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读后感(三):阅读,真的是最好的独处
一直以来,很喜欢一个人读书,很享受自己一个人阅读的感觉。我读书,只读感兴趣的书,只读有共鸣的书,对于一些热门书目,也只挑挑拣拣,拣一些喜欢的看,如若不喜欢,甭管你多热门,多高大上,我也不会多看一眼。
我觉得读书,就是在读自己。在书中,发现和看到自己存在是不足和缺陷,同时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法观念。
往大里说,读书也是读一种阅历,读一种人生。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当你把时间花在了这里,那里就是你不熟知的领域,读书相当于你把别人的人生也过了一遍,体验了一遍。
特意去拍的书记写真,很美~
阅读本是很美的体验,《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这本书的名字也是看着就感觉很美。这本书是一本散文合集,作者是一个谦谦君子,文笔娓娓道来,静静叙述,是我喜欢的文风。
作者认为,所谓“文学”,就是“人学”。一个杰出的小说家,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才能讲好一个故事,而是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故事本身以外的地方。
好的文学一定和人有关联,和人吃饭、睡觉、性活动、繁衍后代、生活起居有关联。
除此之外,还必须有涉及人的精神层面和灵魂层面的东西,涉及人的生存困境,比如情感和欲望、爱与性、生与死、理想和现实、梦想和超越、苦难与承担、罪恶与良心,还有灵魂层面的终极关怀生命的意义、无私的爱与奉献等等。
凡是关涉到以上种种问题的文学不管用什么方式去关涉,从什么角度去关涉,都是好的文学。
孩童折下来的花,路上捡的,和书很配~
除了对文学的看法以外,作者的育儿观念也很新颖。
一般人都认为,养儿防老,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以后一定要孝顺才好(孝顺意味着事事顺从父母),却忽略了孩子是不是想活在这个世上,是不是想生在你家,是不是想被你养大。
作者有一次去参加期刊会议,旁人谈论到他女儿时,说“女儿一般都孝顺,他老来必然有福”,他觉得不对,不应该是这样的。
他和胡适先生的观念不谋而合,都认为: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我家,我们做父母的不曾得到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地给了他一条命。我们既未经他同意,如何能居功,如何能自以为有恩于他,他既无意求生,我们生了他,我们对他只有抱歉,更不能说“施恩”了。
孝顺自然是好的,但孩子如若有自己的想法,你也应该明白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苛求孩子事事按照你的要求来生活,知道孩子有“对你好”那份心便好。(也许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孩子肯定宁愿自己多走弯路,也想自己做决定,在决策的过程中,不懂时他可以询问父母。)阅读,真的是最好的独处~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读后感(四):阅读+思考=成长
旁边有人话家常、讨论热点,坐在另一边的我,居然怎么也无法看进去书,就算我把耳朵捂住也无济于事。 晚上回到家,仔仔在一旁的地上玩积木,时不时地跟我聊着天,我却依然看进去了,甚至联想无数。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没错的。在家里,心平静下来,就算并没有独处,却有了独处的心境。 当然,跟书也有关系。如果是看情节性强的书籍,不管有多吵,我也能静下心看下去,因为被情节牵引着,一心往前走。 而《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显然跟情节无关。它是黄桂元先生以多年阅读写作的经历,反照自身,思考个人成长路径,以及读书的意义与目的、为何读书、如何读书、读书之乐等一系列话题。书中是他的思考,阅读者也必须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其他书籍横向联系,思考与思考的火花相碰撞,才能引起共鸣。 说实话,以前我并不知道黄桂元先生,原谅我的孤陋寡闻。但一翻开书,我就喜欢上了他。 他的朴实而真切的《书房滋味》太能引起我的共鸣。爱买书,爱送书,有很多书并没有读过,买书不为收藏……更因为他思考的深度。 这是一本需要很长时间来阅读的书。因为随时可以联系生活的某一方面,我们需要驻足思考。 一 比如:《他乡时代》和《口音里的乡愁》这两篇文章,描述了当前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以他乡为故乡,回不去的故乡。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而乡音的意义却是固定的,埋藏在骨子深处的。 前段时间,为了陪大宝共读,我一口气读完了七百多页的《创业史》。我的最大快乐是尝试用陕西方言去朗读人物语言。作为半个陕西人,一直不会说陕西话,真是遗憾。左爸则不同,来岳阳一两年,便能说一口韵味十足的岳阳话了。人和人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了。“口音意味着一种认同,更重要的是,意味着本土地域的归属与接纳”。这话说得真不错。真正要在一个地方落地生根,有归属感,还得学会当地方言。人们才更容易互相接纳。因为,“许多时候,口音最容易软化人的情绪。” 方言是非常奇怪而有力量的东西。或者用“乡音”表达更为准确,它总是“最能触动内心柔软部位”,容易与“遥远的乡愁丝丝缠绕,点点滴滴,朦朦胧胧,恍恍惚惚,挂着泪,揪着肺,扯着心”。正如我读到岳阳作家写的《龙隐书院》,书中熟悉的地方熟悉的传说自己能看得到本土痕迹的方言,总是感觉特别亲切一样。 《创业史》写的是陕西事,作者是陕西人,书中的人物对话,自然要用陕西方言读起来,才能真正表达作者想要它表达的含义,用普通话阅读,则总是少了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 我用蹩脚的“塑料陕西话”去朗读,常有不知如何开口的时候。家里地道的陕西人就会开口帮我,教我,正音。大宝有时候却很听不惯:“唉,妈妈,你还是用普通话读吧。”我换回普通话,却读不出那种味道,于是继续用蹩脚的陕西话来读。虽然蹩脚,我却感受到了一种领悟的快乐,一种了然的满足。同时,对很多的陕西方言所表达的含义得到进一步了解,对这片土地又多了一份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 再如:《“过度”的危险性》,作者细思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过度”现象,提出: 凡事一过度,相应的惩罚便随之临头。但人们很容易当局者迷,总是不自觉地陷入“过度”的种种怪圈,以至于屡屡遭遇不堪与不测。 最近我还在阅读《父母的觉醒》这本书,是高子阳老师推荐的。 提到“觉醒”,才惊觉我们往往缺少一种为人父母的觉醒意识,往往处在不觉醒状态。 书中说: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想象成最好的家长,却怀有一种戒备的心态,不愿意听人家评价自己的育儿风格和方法;一旦触及到敏感地带,我们立即会作出反弹。 过度的宠爱、过度的关注、过度的医疗护理……这一切导致了许多孩子不快乐。这是因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身的情感延续到孩子身上,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未获得满足的需求、没有达成的愿望、没有实现的梦想传递给他们。 读到这里,就能解释隔代为什么亲、爷爷奶奶带孙为什么会毫无原则、在出了问题后还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了。上周,我家读初二的侄儿闹了一次离家出走——在学校挨了老师几板子,就背着书包出走了,40小时后才回家。这不是老师的问题,是孩子,不,是我爸妈的问题。儿子离婚后,他们承担起抚育孙儿的责任。做爷爷的尽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做奶奶的狠不下心来,导致孩子沉迷手机、自私自利、贪慕虚荣,成绩直接垫底。可即使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他们仍不能承认是自己的错,不接受收掉手机的建议,甚至对提出建议的我们生气。 父母不觉醒,把握不好教育的度,孩子无法挽救。我真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试图从这本书里去寻找答案,寻找方法。 正如黄桂元先生所说:“适度”意味着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的均衡状态。“适度”向世界描述的是一道饱含哲学寓意的人生课题,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协调关系、优化决策的方法论。 怎样才能做到“适度”,真的是我们每个人时刻都要衡量的一件事。 三 再如《怎可轻言“著名”》。当今社会,遍地“著名”。 昨天带孩子们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认识了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的英雄船长哈尔威,再读学习链接《祖国,我回来了》,了解在美国金钱、地位、名誉一应俱全的钱学森是经历了怎样的重重险阻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的。由此,引出当下青少年的“追星”。 前段时间网传李兰娟院士的一段话:这次疫情结束以后,希望国家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适当管控娱乐圈那些"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希望媒体,教育部门,全社会能够形成一个共识,那就是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崇尚科学,要尊重科学家,要努力成为科学家。 这段话到底出自哪里并不重要。其中讲述的道理却振聋发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追星,但是应该追怎样的星?才是我们应该去考虑的。疫情中,无数挺身而出、终于职责的普通人都是英雄,是我们国家的脊梁,他们才是我们该追的星。我给孩子们分享了六个人物的故事:钟南山、父母、弟弟和自己都死于新冠肺炎的平凡护士柳帆、主动请缨的龙巧玲、真心实意做慈善的韩红、“世界吻我以痛,却报之以微笑”的林生斌、快递小哥汪勇。 教室里一片寂静。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值得我们记住的,去'追星'的,远远不止这六个人。无数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的人,都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这节课,我希望不仅仅是带给孩子们正确价值观的导向,还希望他们以后学会独立思考。 是的,思考。阅读也必须伴随着思考。 也正因为每本书面对的读者各有不同,思考的内容也不同。所以才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思考=成长。 阅读,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阅读,也是最好的独处。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茅盾文学奖评委、百花文学奖得主2020最新力作。董卿、白岩松、叶嘉莹、麦家、毛姆践行的人生态度)》读后感(五):只要你是一位思考者,一切皆有可能
阅读,让幸福的人更加幸福,让承受心灵之苦的得以解脱,让孤独之人有力量抵御内心的孤独,让浮躁的心灵回归平静,让智慧的人更加充满智慧。
阅读,最重要的还是让人进行深入思考。
叶嘉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大的遗憾,是我小时候书读得不够”。
你看,我们是否该多读书,多思考呢?
书有其独特奥妙完全在于它能引人思考,但不是所有书都能让人进行思考,而是经典书籍,能够触及心灵的书籍才可打开人的共鸣开关,由此联想,进行思考。
这本《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正是这样一本让人引发思考的书籍,书以作者多年的阅读写作经历,反照自身,以及读书的意义与目的、何为读书、如何读书、何为读书之乐等一系列问题为“点”进行一种思考。
总之一句话,看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并非读书之乐,而是“思考”之趣。作者的思考是一种思考,你在阅读的时候就会形成你的思考,兴许,这种思考不及作者那么深、那么广,但只要触及到你的思考,这便是好的。
作者是1982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创作一级,天津市作协副主席,第八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的黄桂元先生。在百余家海内外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与文艺书评约300万字。部分作品曾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散文海外版》等选刊转载,入选各种年度中国最佳散文和随笔选本十余次。
作者当过兵,16岁在所属连部担任文书。写过一首长诗《老师长》,投稿后石沉大海,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被人推荐转投《河北文艺》,并改名为《征途万里》。此诗很快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天津、安徽等多家电台配乐朗诵。
第一次写诗就才华外漏,后被编辑看重,作者黄桂元最初担任编辑一职。
这本书作者的着重思考点还在书籍,关于阅读,关于书的独家思考,关于作家的思考,关于文体的思考,就如这种思考,一切思考都在围绕着书而转。
思考者:梦若生
关于思考,不得不提及书中的一个人。
这个人叫梦若生,本名季康。
一个26岁大的男孩,其生命旅程本该像同龄人那样朝霞似锦,活色生香,然而上苍是残酷的,即赋予他生命,却很快收回了可以使其延续生命的正常条件和应有的保护。
3岁时,他的肌肉开始萎缩,脊柱严重弯曲,体重仅有25公斤,自然失去正常接受教育的机会。
疾病缠上了他,而他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就像许多人所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便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户”。
幸运的是,他的母亲是一位教师,他的右手和面部尚能活动,可以隔着屏幕拖动鼠标与外界保持联系,陪伴他的是书柜,是外国作家和国内许多作家的书籍,是文学、哲学、宗教、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还有中国古代先贤孔孟。
这么多伟大学者陪伴他,每天与他们心灵对话则成了大男孩季康的日常,此后大男孩季康由此变为梦若生。
以独立的思考和持续的写作顽强地显示自己的存在。
疾病只是包裹住身体,但困不住一个人的思考,疾病使他思考生命的永恒哲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深思,有时思考生命如枯草般脆弱,风吹即折。
他陆陆续续写文字,不停的思考。作者黄桂元先生读他的文字,让他越来越相信,对生命和世界的参悟与年龄、阅历、背景、体质无关,只要是思考者,一切皆有可能。
雨果说:“脚步不能达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不能达到的地方,精神可以达到”。
若说思考有力量,思考的力量则是可以到达任何地方,没有围墙,没有界限,没有阻碍,没有壁垒,可以一往无前。
思考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你接触的少,阅读甚少的时候,可以进行思考,但这种思考是否让自己信服,会是一个问题。而进行阅读之后的思考必定是一种新的想法和参悟,这种参悟会影响着我们,极有可能这种思考会指导我们的行动或修正我们的价值观。
思考:就在身边
思考不一定非得照猫画虎,读入一定的观点,输出添加的观点,本质上还是一样。
而真正的思考就在身边。比如出生,“上帝不经你的选择和同意顺便赐给你一些东西,到最后又全部收回,包括你的生命”。
生命的真谛在于思考,而思考的真谛在于生命是否具有更多可能。就像本书《阅读是最好的独处》作者在每个话题下的独到思考和见解独具成风,浑然天成,我们需要做的是阅读这种思考产生的价值,带上自己的思想在脑中演变一次,看看自己能否形成这样的思考,或者说,自己会不会下意识进入思考中。
譬如,今天读一本书,你需要思考读什么书,读书之前要给自己设立一个问题,看能不能在阅读过程得到答案。
这样读书虽然繁琐了一点,有意思的是可以逐渐培养我们的间歇性思考,这种思考总比不思考好,所以随时随地思考,有时间了好好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随时随地思考更多是一种反思,反思自己一天对时间的利用程度,好好思考则是每个人晚上的独享人生。
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意味着自我满足”。
幸福意味自我满足就是一种思考,也是及时拯救当下许多人被物欲牵着鼻子走的状态。
所以,有时间多思考思考身边的一切,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也是最好的思考
阅读是最好的独处方式,也是难得的思考时间。
阅读是你跟书籍单独相处的时间,一个人在独处阅读下的状态所带来的思考更加引人入胜。
就像梦若生对教育的思考:“教育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人谦卑下来,懂得自己的无知”。
一个人能够心无旁骛,读书思考写作,夫复何求?
他还说了句:“我的全部自信和力量几乎都来自阅读、幻想、思考和写作所构成的内心世界”。
阅读何至于变为最佳独处方式,阅读给人的力量来自哪里?这是你我心中的疑问,这些疑问来自我们阅读的不够多、不够广、不够深,所以有这些疑问,比没有好,解决这些疑问要比没有解决更好。
你是阅读者,书籍是被阅读者,你俩的沟通桥梁是文字,而文字本身不会对你过多解释,反而你可以对文字作出自己的注解和思考,或许这种思考很正向,或许这种思考一时带着偏执,需要我们事后裨补缺漏,要弥补思维上的欠缺。
文字给人的联想是连绵不断的,就像有人给你讲大道理滔滔不绝那样,你可以放飞自己的思想,遨游在文字之间,形成于颅内,洋洋洒洒写下自己为数不多的思考文字,将其记录,再者改正,再者修补,再者一步步完善自我。
最好的思考方式是你阅读完的那一时刻,放下书,没有着急拿起手机一下子让脑海处于极度放松的状态,而是要思考刚刚阅读完的内容,以便于形成对书中知识点的记忆,以便下次用到时能够脱口而出。
这就是思考,这就是阅读,思考和阅读就像一对好友,互相批判,互相审阅,你有不足,你朋友批判你,你朋友有不足,你批判你朋友。
说白了就是孔子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阅而不思则无用,思而不阅则会越来越颓废。
所以,在《阅读是最好的独处》这本书中,作者反复强调读书,读书的意义,读书的目的。你也知道读书并非炫耀,而是一种自我认知之后的思考,就像作者在阅读大量书籍之后,带来的更多益处便是——思考。
可见,思考多么重要。好比你攀登一座山峰,只攀登,不去思考下一脚落在哪里更为适宜,不思考怎么攀爬节省体力,不思考如何攀爬才能保存体力节约时间,你再怎么攀登也只是脚底下的肆意妄为,弄不好会失足掉落悬崖。思考至善,多思多善,多善多思。
参考资料:《阅读是最好的独处》——黄桂元
出版信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8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