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梅拉岛》是一部由柯内流·波蓝波宇执导,弗拉德·伊凡诺夫 / 卡特里内尔·马龙 / 罗迪卡·拉泽尔主演的一部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戈梅拉岛》精选点评:
●很成功的商业文艺片,叙事节奏很快很紧凑几乎没有废镜头,以人物打散的多幕式推进形成互文,还用画中画、和惊魂记类似片段来致敬老片,以及古典配乐巧妙的切入,让这部双面间谍片有了别致的趣味。看完想学哨语有没有!
●#Cannes2019 第一次对电影很抱歉,很有趣的片子,但我真的太困了。。。睡着几次,原谅我
●问题特别多的片子,唯一的优点是展现了美丽的女主和不为大众所知的口哨语言。剧本残破,做作,想当然,人物塑造问题也很多。最夸张的是演母亲那个演员满脸都是精明满眼都是计谋,演蠢成这样的人实在不让人信服。很多场景都仅仅是为了导演的概念而服务的,所以出离,显得假。电影有很多场景都很“美”,但仅此而已。导演无处不表明自己是好莱坞老电影光环下长大的影迷,衔接的过于牵强。
●7/10 一开始听说这个项目就喜欢其哨声和岛屿的元素,但是呈现的并没有很好,教学部分的节奏快一点会感觉更酷,哨音声音的设计也不太酷,有点像讲相声。各种插叙倒叙,因为叙述顺序是按照人物分许多个章节来讲述,人物较多。糟老头对貌美女主的觊觎感觉没必要,还有也有点糟的男主和美且主动的女主的搭配,感觉导演大概很直男。男主是恋母吧?不结婚不生孩子被母亲担心是同志,被女主上位了看起来也不太享受(当然两人是作秀)。结尾是新加坡政府给了资助吗。想到007。音乐的加入比较刻意。喜欢motel里的谋杀戏(我近来好嗜血腥!)。有些场景挺美。因为这样的叙事结构还想二刷,把前因后果捋顺了。Again电视屏毁电影。06/06/2019
●尽量简洁地讲明了一个黑警的故事,竟然还有一些细节安排得很好。关键问题在于很舞台剧,节奏感倒是不错,有一些风格化的东西,挺大杂烩的。有趣,七分。
●在类型的框架下做风格化的尝试,开篇就有一种古怪的趣味呼之欲出,但这种力并没有通过情节逻辑或者人物能量凝聚起来,波蓝波宇没能在艺术和商业之间达成足够好的平衡。以为要看高配版《鹿皮》,没想到其实是罗马尼亚《吹哨人》(字面意思)。小标题也只是在搞形式上的小花样,并未输出真正强悍的表达诉求。
●用这部小巧精干,不追求高深玄妙而是娱乐大家的电影开启了今年的戛纳主竞赛打勾,是个好的开始。被窃听的声音,被监视的动作,设防的城市用老式的哨语才能完成情感和动作的传送,富有奇特想象又照映现实;人人都不是“好人”,追逐着自己的私欲,一环套进一环,没有废戏。可能就那些用角色打散的分段式,也没有很必需。
●除了哨语和美人,没什么吸引我的(虽然知道哨语完全是扯淡)
●好装逼的电影,好烂的剪辑。
●4.5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全程无尿点,人物为中心的章节体给所有角色以极大的发挥空间(优点参见史记),看似散漫实则极富匠心。波蓝波宇把无所不在的监控和观看以或幽默或迷影的方式展现出来,骨子里透着反抗极权和偷窥的勇气和浪漫。
《戈梅拉岛》影评(一):口中一声词,心间一颗痣
传说推荐猛男看的电影,我这猛女偏偏要看。额,口味独特。
一部罗马尼亚电影,采用分开剪辑拼接叙事,讲述一个双面间谍的故事:警察克斯蒂带着任务前往戈梅拉岛,打入黑帮学习口哨暗语。然而当他回到警局之后,昔日的同伴却站在了他的对立面。在表象的忠诚与信任下,是另外的阴谋和反间计。
电影的开头是沉闷的。沉默的中年人,沉默的海岛旅行,按照约定平淡的驶向海边酒店。而入目是热烈的红。美艳的女人,火红的长裙,擦身而过说那不过是段演戏骗人的过去。
电影的情节充满了反转,克斯蒂处于警察和黑帮两边,不停的被吩咐命令,又很快被一方怀疑反水,时时控制,处处监听,他像个行尸走肉扯到命案的金钱瓜分里。
克斯蒂在戈梅拉岛学习被逼着学吹哨语,竟然意料之外的有了另一种隐秘的放肆,也与吉尔达有了另外隐秘的偷情。而他在警察局的上司是位成熟风韵的女警察,狡猾狠绝。男人站在两位女人的旁边,看她们各耍手段为名为利,而他是中间客,要得征服心。
可惜电影里没有什么天雷地火,你侬我侬,在乎不过是他与吉尔达平常的接触后忽然埋下隐秘的心思,然后在利益瓜分面前忽然不要金钱要美人,怪哉!
这就是电影有些无趣的地方。明明冲突性如此鲜明的情节,明明如此拼接烧脑的剪辑,可惜太一本正经的铺呈,断续之间少了张力,少了让人琢磨的悠长感。
《戈梅拉岛》影评(二):欧洲共同体命运的政治隐喻
作为国家机器和跨国黑帮之间双面间谍的男主,象征着在jiquan和资本两种殊途同归的帝国思维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欧洲(男主作为警察的表面身份也对应着罗马尼亚的体制源流),剧情中莫名插入的火车站中国游客和勘景美国导演也在疯狂暗示这一点(当然故事里这两个人身上发生的事也暗含着导演对这两方的小心思);在豆瓣短评中同时看到这部电影唤起了对中国元素和好莱坞迷影的联想,也可以看到表面不在场、实则无所不在的矛盾对立。
为了在夹缝中全身而退,女主邀请男主以及来自欧洲各国、操着不同母语的团队成员齐聚孤岛学习一种全新的、世界上其他人都不会懂的共同语,自然(?)象征着欧洲各国联合共创未来的尝试。
最后男女主成功携款逃出生天后在新加坡——另一座在中美之间斡旋如鱼得水的海岛相遇,前面各个人物(也就是欧洲各个国家)对应的各个主题色也在七彩灯光秀中汇聚,伴着欧洲各国古典名曲大串烧,男女主深情拥吻结束全片,无疑(?)寄托了导演对(没有英国的)欧盟共同体命运的乐观期望。
“所有事情都离不开政治,就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 (引自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20414/),政治表达一直是导演波蓝波宇作品的主题,无论是直接对准政治事件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警察,形容词》还是以足球为载体、实则满载政治背景的纪录片《重赛的重读》《无限足球》都是如此;而这部《戈梅拉岛》则更像《宝藏》,在类型化甚至喜剧化的剧本中“夹带私货”,是导演玩心大发之作。
最后声明:以上纯属瞎猜脑补,未经主创访谈印证,你要把片子当成单纯的奇情警匪片也不影响观看体验蛤蛤。
《戈梅拉岛》影评(三):突破类型片格局延伸出广泛的政治意味
【欧盟电影展观影】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领军导演之一,柯内流·波蓝波宇一直备受戛纳青睐,从2004年初次接触戛纳,他的短片《城市之旅》赢得电影基石奖第二名;如果说这只是一个幸运的开端,那么接下来则预示着他迈向成功之路。他的处女作《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在2006年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最佳处女作金摄影机奖;紧接着三年后的《警察,形容词》拿下“一种注目”单元评审团大奖。也许他的作品风格一直都偏向冷峻的讽刺和干涩的幽默,所以一直没能像他另外两位同伴迅速登上国际影坛的巅峰,克里斯蒂安·蒙吉已凭借《四月三周两天》手握金棕榈奖座,而克利斯提·普优也以一部《无医可靠》获得广泛关注。
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今年的新作《戈梅拉岛》终于打破宿命首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竞逐金棕榈大奖。令人意外的是,这是一部具有商业气息的大制作,从罗马尼亚到加那利群岛再到新加坡,这次环球旅行不仅开阔了导演的履历,而且让观众见识到罗马尼亚新浪潮导演的大胆转型。尽管是一部警匪题材的黑色电影,但是导演仍然没放弃在类型叙事里渗透政治隐喻和挖掘出好玩的迷影元素。
故事讲述游走一名在警察和犯罪团伙之间的叛徒。他本身是警察,负责调查一桩毒品洗钱案。此前,他前往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戈梅拉岛,学习一种特殊的口哨语,以便和黑帮组织联手躲过警方监视,解救携赃款逃跑时被捕的成员。影片中最为突出的是口哨语,这门语言是真实存在的,由当地土著发明,曾在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惜地,这口哨语在叙事里并没占据太多分量,至少在这个警匪智斗的过程中,这种语言的发挥的作用仅限于制造奇观和噱头,引发出罗马尼亚式的尴尬笑料,比如主人公要靠游泳加强肺活量才能学习这种独特的哨语。
尽管在叙事上的作用不甚明显,但是这种哨语的象征意味却异常突出,明显是一种突破极权统治的象征。片中主人公由于身份特殊,处于一个无处不在被警察上司监视的生活环境里,无法不让人联想到前东欧时期政府对人民的监控,屈服于权力的人民不敢发声,唯有借助这种鸟鸣般的哨语才能彼此沟通,从而打破极权统治的禁锢。这种大胆而富有想象力的手法令这部黑色电影突破原有的类型格局,延伸出广泛的政治意味,这一点也是延续了波蓝波宇过往作品里不可或缺的政治社会批判,只不过在此显得更为隐蔽。
除此之外,导演的迷影情结不遑多让,从西部片《搜索者》,到希区柯克的《惊魂记》浴室谋杀戏,以及电视上播放的罗马尼亚老式警匪片,统统都为这个黑色类型片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注脚,而影片的高潮情节里更不惜安排在一个废置的电影片场里展现,使这种脑洞大开的迷影因素巧妙地融入到叙事里,令人大呼过瘾。
然而,作为初次涉足类型片的新手,波蓝波宇这部黑色警匪片过于实验与混杂,叙事方式太过费力,用人物名字命名章节,不停变换视角而充满割裂感,同时还故意颠倒时空顺序,打乱线性叙事,炮制出形式感十足的意味,却难以在给观众带来吸引力。同样具有炫耀色彩的部分出现在配乐,泛滥的歌剧选段配乐在某些场景里聒噪难忍,简直像是一位新导演的出品。不少配角的出场戏份让人迷惑,削弱了主线的表达而令节奏感陷于混乱。尽管有各方面的缺点,但对于波蓝波宇来说这是一次新鲜的尝试,依然期待他下一部作品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
《戈梅拉岛》影评(四):《海底速報:吹哨奇案》
影院好讀版
一部就類型情節而言不特別的電影,關於多方勢力,關於錯亂時序,關於一大筆錢還有一大場劫盜計畫,還有一連串黑吃黑吃黑,以及試圖逃脫於各勢力的主角們,關於人與人之間薄弱的信任與慣常的背叛,關於復古的愛情與復古的角色,關於好像沒登場也沒差的新加坡……
然而其中一項元素卻相當特殊,畢竟沒什麼人知道口哨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而這種語言還是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語言。
那就是哨語。
這部電影就像裡頭的哨語一樣,你喜不喜歡裡頭的哨語設定,就會決定你喜不喜歡這部片,說到底,「因為無時無刻被警察監控,所以要用哨語這種不見容於都市的語言(讓我們想想車水馬龍的都市如何能用這種哨音溝通,尤其是那麼遠的距離)是不太充足的,因為首先觀眾不可能那麼短時間就學會哨語(這意味著聽懂哨語)因此可能導演也知道這件事,所以片中角色聽完另一個人吹完哨語,還會用口語告訴另外一個人(但是這群人其實都聽的懂哨語,所以為何需要轉述呢?這實際上是為觀眾服務的。)
更別說他們在吹的時後我們就已經有字幕翻譯了。
而且另一方面,城市出現這種連續的奇怪的哨聲,就算是鳥叫聲不是應該會特別注意嗎?畢竟有這種奇怪的鳥在叫難道我們不會覺得奇怪嗎?更別說如果警方監控的對象常常吹這種哨音,警方難道不會起疑心嗎?
或許我們應該反過來想,這部電影是為了推廣某些東西,例如強調哨語這種實際存在於西班牙加納利群島的拉戈梅拉島特有語言而建構的,也就是基於一種捍衛世界文化遺產的社會公益來拍的,或許會更能接受這個元素在片中的存在。
雖然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故事的場景應該發生在電子通訊完全不可能的荒郊野嶺上才對。
我想我們只能從電影是完全的按照著導演期待的美學要求去做(這樣的美學同時也是導演意欲推廣的像「哨語」那樣的東西),而非「事情應該怎麼發展」來設計,多方勢力配上亂時序的敘事,一開始就不打算讓觀眾好過,可以說一種複雜被刻意建構起來,無論是大量的情節或者是大量的角色又或者是大量的時間,然而其目的追根究柢卻相當簡單,就是為了呈現現代人心不古的狀態,以一種單純的復古來襯托出人際的爾虞我詐,如同讓在都市工作已久的警察,到小島上學哨語,然後在都市吹小島的哨語,其象徵意涵大於功能意涵,旨在說明一種反樸歸真,猶如片尾那一場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男女主角再會的那一幕,是不需要觀眾去質問「主角如何從警方手中脫身的?」「所以女主幹掉了『那個人』嗎?」「女主到底是什麼時候愛上主角的?」、「主角又為何會對這個女人會有超越情慾的癡情?」
片中一場在電影院的戲碼播放的約翰福特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或許就是導演隱藏的鑰匙之一,因為在片中印地安人們便吹著口哨,而男主角既是屬於警方勢力也屬於黑幫勢力(印地安人),同時他又與這兩股勢力為敵而只忠誠於隸屬於黑幫勢力的女主,他是個善惡不明的角色,遊走在道德的灰色地帶。
當然這些都只是一種聯想的嘗試。
話說回來,哨語本來是不可能作為密語的,因為當哨語通行,其能傳播的遠就代表會被很多人聽到,但如果大家都知道哨語那麼這樣的語言就不能作為密語,如同片中其他復古的元素也形成了一種密語。
總而言之,雖然《吹哨奇案》以一種謎題的形式歡迎觀眾來挑戰,然而實際去拼湊你卻會覺得這幅拼圖缺東缺西的,而其餘拼起的圖案也異常的簡單,當然他的色調或色彩或音樂等美學上的協調是不錯的,但整體而言卻讓我看的十分疲累,就像作為中年警察的男主角一樣。
順帶一提女主卡特琳娜馬龍(Catrinel Marlon)在本片開頭就有一場與男主的香豔刺激的對手戲,在劇烈的肢體動作間,精準的傳遞了「要假裝很熱情的床戲同時也僅止於假裝」的演出,這一場戲可以說碾壓片中大部分的對話,俐落展演了「無語勝有語」的概念。
《戈梅拉岛》影评(五):人人都是一座信号孤岛
如果要对罗马尼亚导演柯内流·波蓝波宇的创作风格进行一番总结,必然跳不出低预算、实景拍摄、固定长镜头、生活化题材等标签,这些词汇组合起来,恰巧奠定了人们对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大体印象。与同个战壕里的蒙吉、普优等人相比,波蓝波宇总能在把镜头对准本土社会矛盾的同时,以恶作剧般轻松诙谐的手法,将自己对命题的批判和思考融于作品中,这种个性化诉求与现实主义路线的接轨,为其在国际影坛上收割了卓著声名,也让他被众多国内影迷所熟知。
波蓝波宇现场工作照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在其首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最新作《戈梅拉岛》中,冷静的叙事口吻被大幅削减甚至隐去。古怪和花俏、实验的特点渲染于聚光灯下,成为影片突出的核心气质。首映礼结束后,包括IndieWire在内的多家媒体将《戈梅拉岛》与《十一罗汉》等老牌犯罪片相并列,从中也可窥见这个糅合了警匪、谍战、爱情、风光等多种元素的故事在拓宽受众范围上透出的野心。
影片在Iggy Pop欢快的《The Passenger》中拉开帷幕,主人公克里斯蒂供职于布加勒斯特警局,负责调查一桩价值300万欧元的毒品洗钱案。在此之前,他要登上位于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戈梅拉岛,习得被岛民唤作“El Silbo”的口哨语,以便和黑帮组织联手躲过警方盯梢,解救携赃款逃跑时被捕的成员若尔特——没错,克里斯蒂是个被暗中收买,游走在两股势力之间的内鬼。
作为波蓝波宇首部走出国门的作品,《戈梅拉岛》最大的亮点,无疑是富有异域色彩的“口哨语”。这门由当地土著发明的语言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由西班牙语的发声规律衍生而来,曾在2009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挽救其濒于失传的命运。片中耗费较多笔墨刻画了克里斯蒂从小白到熟练掌握哨语的全过程,为达成任务,他经受了为时数天的魔鬼特训,还要下海游泳来提升肺活量。诸如此类的即兴桥段穿插在影片中,使之呈现出罗马尼亚民族特有的冷幽默。
实际上,这并非波蓝波宇首度围绕“语言”来构思剧本,从助其摘下金摄影机奖的处女作《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2006)开始,以人际交流中形形色色的陷阱和误会为切口,管窥外部政治格局变化,便成了他创作中的一大标志所在。在《戈梅拉岛》中,语言更是取代了传统警匪片热衷的高新技术手段,上升为最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唯有借助鸟鸣般的清脆哨声,人们才能摆脱地毯式监测,建立起稳定的反侦察系统。
细心的观众不难看出,除去对语言的巧妙化用,这部新片与导演以往作品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尤其是和曾获一种关注单元大奖的《警察,形容词》(2009)对照来看,不仅男主的名字和职业相同,且主演弗拉德·伊凡诺夫也都有出镜。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名臣服于刻板教条、思想固化的部门长官,到陷入两难境地的小警员,伊凡诺夫的角色发生了相当微妙的扭转和调位。在此,外界压力的来源从庞大国家政治体制倾斜向了隐蔽的利益勾斗,将人物推往不同身份挤压留下的深堑。
这种戏剧冲突感十足的描写,极易让人联到上世纪中叶流行的黑色电影(noir film),特别是错落在对阵双方交锋过程中大段光线幽暗的夜戏,与主人公不断受到要挟和背叛的设定。导演始终遵循着“反英雄标准”,将人物塑造为一个备受操纵、不够精明和灵活的棋子。因此克里斯蒂甚少表现出冲破桎梏的能量,只能像个拧紧发条的木偶般顺从行走,被卷入案件漩涡中心,无法抽身逃脱。
充满危机感的纵深构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边两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善用计谋的上司玛格达,和罗马尼亚顶级超模卡特里内尔·马龙饰演的希尔达(若尔特的情人)。作为体制内外代表,她们都散发出危险而强势的气息,且拥有异常丰满的主体性。通过在服饰配色、妆容上加以区分,人物各自的性格被数笔勾勒出来。而三人间围绕钱财、爱欲和职权构建起的复杂关系网,更进一步凸显了男性被动边缘化的地位。
至于其他配角,譬如若尔特、克里斯蒂的母亲、黑帮大佬帕科等人也在短短90分钟内逐次登台。影片以标有这些角色姓名,抑或关键道具的色卡为分节符,拆乱时空顺序后重新组接,进而将视点的接力棒轮番交到每个人手中。对色彩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他们所属的阵营和派别:火红之于性感美艳的希尔达,墨蓝之于奸猾的帕科,纯白之于木讷的克里斯蒂……这种分段式转场结构像在隔空对韦斯·安德森致敬,将原本乏味的间谍游戏涂抹成一个瑰丽迷幻、充满孩童天真目光的录像厅,一篇讲给中年人的童话。
在经典文化符号的挪用上,《戈梅拉岛》同样不遗余力。除了开头的朋克摇滚,中途还一股脑塞进了《春之圆舞曲》、《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等多首古典交响乐。更别提以搬演《惊魂记》浴室杀人戏为代表,随处可见的迷影梗。后半段警方诱敌深入、与对方展开交火的地点,则是一处废弃电影片场。在这些稀奇古怪的碎片拼接中,影片抵达了多线汇合后的高潮。或许导演无心赋予它们潜在的意义延展,而是任其随机散落在故事发生的时空内,碰撞出鲜活生动的化学效应。
不可否认,影片虽将双面间谍题材拍出了花样,却未完全处理好文艺和商业之间的加减法。对各种灵感材料的把玩在提升表层愉悦、趣味和观赏性的同时,也减损了其作为一部类型喜剧理应具备的剧作连贯性。繁多人物支线加上数次缺少必要铺垫的转场,则使得剧情紧迫感被稀释,节奏略显跳跃和失控。或许这是每个导演在创作转型期都要面临的挑战,何况是从画风粗粝、沉闷的生活流影像大步横跨到主流商业领域。于是映后许多声音认为,波蓝波宇凭此片宣告了他与过往创作态度的决裂,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戈梅拉岛——与现代文明社会相脱钩,原始风俗的孵化器。当我们将其与无孔不入的监视设备联系起来,便会发现这个地理坐标投射的真实社会寓意:在媒介技术的全方位渗透和环伺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发稀薄,回归自然是仅有的退路。反观片中主要角色,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这种疏离异化环境的支配:克里斯蒂深陷连环赌局,毫无隐私可言,母亲出于宗教自觉不慎泄露了他的秘密;希尔达被恋人出卖,置身层层荆棘包围;玛格达为抓获犯人不择手段,却也难敌腐败的金钱力量……他们像每个闯入波蓝波宇镜头的冒失理想主义者,在明暗相间的岔路口徘徊,寻找生活的重心和平衡。电影由此显露出纯真童话包装下的冷酷内核,并将对人性的洞察、对道德冲突的讥讽进行了延续和改写,仿佛一则照进当代的个体孤岛化寓言,浸满了隐晦的感伤气氛。
“偷窥”视角在片中反复出现
正如那个被不少人诟病为“乏力”、“粗陋”的浪漫结尾:黑帮组织被端掉后,克里斯蒂住进警察看管的病房,成天除了吹口哨外闭口不言。他用哨语和希尔达结下约定,两人重逢在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的灯光秀表演上,笔者却认为这是处颇值得探究的点睛之笔。就像冈萨雷斯的《鸟人》最后,里根怀着对名利场的贪求飞入云端,彩灯缠绕的天空树发出梦幻般光泽,或终也不过只是滞留在脑海中的堂吉诃德式想象。
恐怕与现实最为贴合的,还属中段克里斯蒂练习用哨语送情报的场景:数声悠长的哨音落在云雾弥漫的山谷间,半晌后对岸传来应答。它依稀指向了每个迷途之人焦灼而无助的心理状态:孑然立于山头,如盘旋山林的鸟儿发出讯号,等待着被倾听和理解,等待那束救人于涸辙中、刺穿混沌的温柔光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