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否定’人生的一切之后,使人不再盲目地贪恋、追求,如此才能‘积极’地为人群服务,再度地‘肯定’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佛教又认为众生是一体的,休戚与共的,小我生活于大我之中。因此要牺牲小我,完成大我,不但不能自私自利,反而要有慈悲助人的精神。
佛教反对命运操纵在他人或神的手中,自己做的自己承当,因此人人要克苦耐劳,努力奋斗,为了明日,必须献出今天,没有辛勤的耕耘,那会有丰硕的收获呢?
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如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自私心理将不复存在,人人急公好义,古道热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就是一个充满着爱与同情,公理与正义的人间了。
佛教有句话,叫做“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握的部分尽力而为,至于最终结果如何,就顺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强求。倘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有什么压力了。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如果因为这种暂时得失造成压力,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因此带来更多的负面作用。
第一章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第二章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第三章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第四章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第五章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第六章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挠乱者,汝自禁息,当无嗔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第七章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第八章
佛言: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1、有人认为曾经拥有的幸福是美好快乐的,但人是贪婪的,谁不希望天长地久的幸福,这是什么,不是矛盾吗?就象爱情,金钱,名誉……谁都希望它可以永久长存,但人有旦夕祸福,谁可以保证它永久。
2、社会和人都带着冰冷的面具,逃避着伪装着。就像乌龟一样,“怕”做的壳努力地保护自己,也保护着心中少得可怜的“爱”。“人人担心自己上当受骗,担当有一天他们反过来担心自己欺骗别人时,社会就达到完美的程度了。”社会永远不会完美,那人们就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了吗?
3、他常常迈步向前,跃跃欲试,然而来到爱玛面前,这种决心很快也就烟消云散,不知去向。
4、有些事,我们明知道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我们明知道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我们明知道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5、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看,不一会,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
6、她收不住奔驰起来的思想,一会儿充满了幸福,幸福得心向外膨胀,一会儿充满了恐惧,感到这事是那么可怕。
7、把悲伤烂在心底,只让快乐面朝阳光。我们所看到的,往往不是真相。只是被扭曲了的假象而已。没有人会知道自己的悲伤在何处慢慢地溃烂。而那么多的人有那么多的无奈。又怎么分得清,哪个是悲伤哪个是忧伤哪个是哀伤呢?这些,都是抽象的了。无法触摸到的了。
8、他一方面恨她不欢喜,一方面又惭愧自己懦弱,晗前顾后,永远迟迟不前。
9、矛盾,矛盾,真是矛盾,如果我去卖矛和盾一定会生意红火。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又快乐又难过,既懦弱又勇敢,又善良又邪恶,又孤僻又合群,既愚蠢又聪明……
10、明天就该上学了,但是我的游戏差一点就打死Boss了,我是应该做作业,还是应该继续打呢做作业的话我打Boss的奖励就没有了,但是,如果继续打的话作业就完成不了了,应该怎么办啊?
11、当时他一方面为裘德将要在她手里受痛苦而眼泪直落,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可怜而眼泪直涌,两种眼泪,互相混合。
12、在他的灵魂里,两种感情,恶与答的感情,受了侮辱的自尊心与对这个受苦的女人的怜悯心,正在交战。
13、有时在自习课上,写完一样东西再找另一样东西时,突然发现这么静,(m.lz13.cn)静得让人感到压抑,无法呼吸,我很想歇斯底里的吼一声,打碎这罪恶的安静。可是,有时自习课上很吵很闹,每个人都手舞足蹈,唾沫飞横,不时的还有个人拉你让你讲道题,使本来已有的思路烟消云散,又不得不重新费脑细胞考虑,说实话,那时我真想让班主任破门而入,大吼一声:“我看你们谁还嚷?”
14、我失魂落魄,如痴似醉,一会儿我觉得自己还不够漂亮,不够富有,不够潇洒;一忽儿,我为自己能够占有她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
15、或许,这样矛盾的社会,这样矛盾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完美,一种协调。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矛盾,才不会人人都去骗别人,人人都受骗吧。
16、纪伯伦说:“你的心灵常常是战场。”我们时时在为生活中的琐事做决定。截然不同的思想相互冲撞着、斗争着,我们的心也在矛盾着。矛盾的心支配着我们做矛盾的事,做与心矛盾的事。
17、有些人希望拿第二,因为他认为第一的压力太大,也许自己承受不了,而且第一可以做自己的榜样,引领自己向前。但是谁不虚荣,谁不喜欢鲜花和掌声,谁不喜欢别人的赞赏,甘当区区一个第二。就拿奥运金牌来说,拿了银牌和金牌的待遇,相差如何,一目了明,第一和第二,又是如此。
18、怎么办?怎么办?我心里很是焦急,手变得愈来愈冷,我不停地搓着手,考虑着要不要翻翻桌子里的新华字典。翻吧翻吧,没关系。我假装不在意的瞟了瞟四周的考生,觉得没人注意自己,僵硬的手开始想桌子里伸。不行!虽然这只是一场小测验,但作弊一向不是光明磊落的做法。额头上的汗不自觉得留出,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儿。翻山倒海的,很受煎熬。
19、看见有个老人跌到了,我很想上前把老人扶起来,可一想起那些做了好事又被讹诈的传说,我又犹豫了。
20、现在的世界,肮脏的心灵,连爱一个人都需要时间的证明,再美的事物,再美的人,都要用世俗来衡量。告诉自己快乐是一种能力,和时间与金钱没有太大的关系。一定要心存善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1.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2.人,只要拥有微笑,就能够豁达乐观地活着;人,只要时刻保持微笑,就能够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拥有一张永久的通行证。
3.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4.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5.面对强大的烦恼,很多人会觉得“我不行”。其实,人心是可塑的,你可以亲自培养出烦恼和习气,自然也能培养出正面的!克服和改掉习气,勤修善法,正面的力量就会不断增强,自然不会被负面的情绪和行为牵着走。你的人生,你可以做主。
6.幸福,不是收获的多,而是抱怨的少。于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于驾驭自己情绪和心态的人,才能获得平静,感受到幸福的味道。
7.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8.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9.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0.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一个五官端正的人。人生的真理只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11.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种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
12.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3.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14.人生四季,寒暑交替,静心体味生活的悲与喜,笑看起起落落。
15.学会把自己的心态放低放平,多看自己的缺点,多看别人的优点,让傲慢的心变得谦虚恭敬,这样您所处的环境自然就融洽了。
16.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17.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8.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19.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2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修心诀 一、为什么要修心?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一)为形所役 (二)与世浮沉 (三)积业成障 (四)逐相而迷(沉) (五)随想入阴 (六)作茧自缚 (七)瞒心昧己 (八)言多必失 三、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一)要知道自己的心--认知自己的心 (二)制心 (三)要常惺 (四)能舍 四、修心法要 一、为什么要修心? 任何一个人升沉、苦乐、正邪……都是由心决定的。
人,是受思想支配,受认识指导。为什 么要修行?因我们从出生以后,由于自我意识的伸张,主观意念把一切问题、现象、事实都扭曲了,如果不修行,便一直扭曲下去,活的环境是个变态的环境,心,是个走了样子的心。
不修心,会活得很苦。 谈到修心,先搞清楚修的是哪一颗心?自己有几个心?用分类法,起码有两种。
儒家说:有人 心,有道心。 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由此可知,心有两种。
这两种心并不是用解剖学解剖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出娘胎这二种心就开始形成;十多岁时,雏形大体完成,受完教育以后,进入社会工作,人心不断地增强,道心不断地被埋没,如果说我们一生下来便是道心,那也不是事实。佛说:心为恶源。
又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不是矛盾?不是,心为恶源的心是妄心、是人心。能够作佛的心是真心,是本心。
人心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由根、尘相对,第七识的自我意识,第六识的分别意识,透过五官的采集、见取、纳入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表层意识”;在本心的表层上覆盖了一层尘垢,这尘垢便是我们经 常认为的“自我”。 佛说无我,是针对着我们的表层意识,说这不是你,根本没有你。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自己, 或自己的心,是绝对不正确的。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心,是原本的心,是摩诃般若,是心的原态,也是生命的共相。
这个 心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是不须要修的。 须要修的是什么心呢?是我们的“表层意识”。
表层意识掩盖、埋藏了我们真实原本光明、圆满、一切具足的本心,要修的就是这个虚假妄 心--表层意识。 古人说:“借假修真”,不是借肉体修法身,而是借我们虚伪的意识来修正、恢复、发掘出 自己原本的真心。
如果问:你有心没有?你一定会说:我有心,我知道,我清楚,我不会把口袋里钱送给不相 干的人。我吃饭也不会吃进鼻孔里。
我清明在躬,很有理智……。 这并不正确,你是有一颗心;但是你现在没有心。
你原本的真心被六尘覆盖住了、埋没了,而你那个表层意识虚假的心,又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欲振乏力,不起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你缺乏一个完整、统一的心--昨天决定的事,今天你会否定;上午决定要做的事,下午又不做了。
你的理智时常和情感交战,欲望和 德性交战,你的心是矛盾的,不是统一完整的。 所以,修行,首先要把这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的表层意层意识修好。
真心不用修。如果表层意识原本是好的,佛不会讲“心为恶源”;《尚书·大禹谟》亦不会说“人心惟危”。
所以表层意识是我们要修的对象;不但要修,而且大部分要扬弃。“借假修真”的前提必须先具备一个完整统一的“表层意识”;而且要给它开个孔道,让原本的真心出头来主宰这个统 一的表层意识。
如此,才有修心(行)的可能;否则,便是流于空谈。 二、本心被埋没、失落的原因 真心被埋没,真心给失落,真心被迷失,真心被六尘所覆盖,主要由于我们没有认知它、肯 定它、珍惜它,其错误原因如下: (一)为形所役 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就是为这个肉体服务,我们所有的念头动机,都是根据肉体产生,古人说这叫“躯壳起念”,明明它是不永恒,不可贵,死了不多久就发臭,是具臭皮囊,但是我们却一生都在为它服务,做了它的奴隶。
绝大多数人,以大部分时间来侍奉这个肉体;给它吃,给它穿,它不美,要它更好看。所有患得患失,功利追求,都是为了这具肉体。
你的心既然做了肉体的奴隶,你的心就会因为被忽视而渐渐地遗忘、迷失、沉没在虚幻里了 。 (二)与世浮沉 人,大多没有当家作主的意志。
有些人写自己的传记,说他曾经做了些什么,那是大言不惭,那并不是他做的,是周遭的环 境为他安排、逼他做的,一如赵匡胤,黄袍加身当皇帝;又如黎元洪,从床底下被拉出来做 督都。 大多数人都是如此,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没有当家作主,都没有自己人生的方向,都只 是被环境所驱使,要他怎样,他就得怎样。
这就是与世浮沉--时间过去了,他的生命也腐 蚀、消失了。 因此,看相算命者大行其道,大多数人都被算定了,一生都摆不脱命运的支配。
其实,是大 多数人都不肯自己当家作主而与世浮沉,原本的自己真心才被淹没,不起作用的。 我们看了《了凡四训》以后,就知道人是可以当家作主,可以改变并主宰自己的命运的。
佛 经上说:“种子变,则命根变。”只要你发心,你的本质变了,素质提升了,顽铁忽然变成 黄金,价值自然就不同了。
我们修心,最重要的就是纠正、改变这一点;如不改变这一点,人就不可能成佛,就不可能 在茫茫业海中脱颖而出了。 (三)积业成障 业,是思想行为的总合,一如公司的业绩。
为什么叫各位反省?因为真正。
144 生命非常短暂,所以要加紧脚步,快速前进,不可拖泥带水,切勿前脚已落地,后脚还不肯挪开。
昨日的事就让它过去,把心神专注在今天。145 慈悲心就是清凉地。
慈寄于乐,就是给众生以快乐;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谅解、容忍,表现一 份宽心、爱心、也就是悲心。146 聪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聪明。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则勇于舍、得。能舍就能 得,得无限的快乐,得安宁的心境。
147 如果我们能做到无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恼、贪欲便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我的怨恨、我的苦 恼和我的贪欲。我都没有了,何来我的痛苦。
148 我们的心如果有喜爱之心,憎恶的偏见也就产生了。由于喜爱便会怕失去,由于憎恶便不希望它来 临,于是痛苦便产生了。
149 应急速作善,制止罪恶心。怠慢作善者,心则喜于恶。
若人作恶己,不可数数作;莫喜于作恶,积 恶则受苦。150 若人作善己,应复数数作;当喜于作善,积善则受乐。
善业未成熟,善人以为苦。善业成熟时,善 人始见善。
151 如果我们喜欢,我们也可以阅读少许的文字,讲少许的教义,但要根据正确的道理来行为。真理不 是用来诵唱咏吟的,而是用来实践的。
152 真理的言语是指引我们走向永恒幸福这一最后目标的工具,因此佛陀的神圣语言、神圣经典被称为 “圣道迹”。153 给予快乐叫做慈,替对方解决痛苦叫做悲。
将心比心、身同感受叫大慈爱,不分亲属、敌人同样看 待的帮助叫大悲。154 我们的心有很多种作用,有一部分是坏的作用,不利于自己也不利于别人,有一部分是好的作用,利于自己也利于别人。
155 因为有迷惘,所以才有觉悟。如无迷惘,何来觉悟呢?离开迷惘,即无觉悟;离开觉悟,也无迷惘 。
因此,执着于觉悟也是一种障碍。156 过去的觉悟者们教导我们:别让内心不好的作用兴起造作,要让内心好的作用施展出来,自己关照 自己的心…将心净化得完全没有痛苦因子。
157 什么是内心坏的作用呢?就是贪欲、嗔恨、无知、爱欲、固执、愤怒、恐惧、自大、骄傲、恶意、不满、忧虑、焦躁…等等。158 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159 行为言语显现精神文化的内涵,培养宽大的心量,心量大才能发挥大爱,能原谅别人就是最有福的 人。160 无处青山不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
——唐朝——轶名禅师161 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否?”南泉曰:“拟向即乖 。”
162 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邪?163 身心清净不受俗世所束缚的涅磐之境,是智慧的觉悟者所追求的最高目标。164 能忍辱不为所动才是最高的苦行。
为害外在的不能称为出家者。被外在所牵绊而苦恼不得自由的,没资格叫做沙门。
165 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自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
毒害化为畜生,慈 悲化为菩萨,知惠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166 自性变化甚多,迷人自不见。一念善,知惠即生。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知惠能灭万年愚。167 问:“如何是招庆风?”师曰:“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景德传灯录》168 问:“如何是微妙?”师曰:“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床前。”问:“如何是极则处?”师 曰:“懊恼三春月,不及九秋光。”
169 问:“色身败坏,如何是坚固法身?”师曰:“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五灯会元》170 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依报与空相应,则施 与劫夺,何得何失?171 非裸行结发,非涂泥绝食,卧地自尘身,非以蹲踞(住),不断疑惑者,能令得清净。
以惭自禁者 ,世间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马避鞭。172 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普救;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依报与 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173 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 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174 我们诵咏的经典虽不多,但若遵照着去实践,并从其中获得正确的见解,断除内心的愚昧,身心也 会得到净化,不再跟随外界的起伏而变化……175 石巩慧藏禅师在厨作务次,马祖大师问:作什么?巩曰:牧牛。
祖曰:作么生牧?巩曰:一回入草 去,蓦鼻拽将回。祖曰:子真牧牛。
176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沩曰:子一夏不见上来,在下面作何所务?仰曰:某甲在下面,锄得一 片田,下得一箩种。沩曰:子今夏不虚过。
177 1、底事分明在己躬,不须向外问穷通。但能角处回光照,莫被尘劳困主公。
2、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178 仰山禅师问讯沩山禅师次:“未审和尚一夏之中作何所务?”沩曰:“日中一食,夜后一寝。”
仰 曰:“和尚今夏不虚过。”179 僧问五泄灵默禅师:“如何得无心去?”师曰:“倾山覆海宴然静,地动安眠岂睬伊。”
180 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