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行,是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其中: 五行相克(克即胜过)是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 金胜木(物质上很容易理解,简单的助记就是哪个更坚硬,就胜过软一点的。)
木胜土,土胜水(这里的土仅指泥土而非广义的大地),水胜火,火胜金(用道德经话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五行相生(生即出现转化)是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 水生木(水为寒,为下降,阴极一阳生,用木代表向下趋势的减少及向上势头的出现),木生火(慢慢的阳占了上锋,向下的势头好像看不到了,就像火一样的快速上窜),火生土(阳极一阴生,热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减慢了升势,开始很短暂的平稳过度),土生金(短暂的平稳之后阴开始快速聚集,有如云的聚集一样,金即收敛,即指高度聚集),金生水(聚集到一定程度,至阴之像便出现了,有如云聚而雨下一般,水代表下降、回归。)
正因如此,我们就能从阴阳五行中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正如道德经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能知天下为何?因为掌握了一切事物的规律。有些人不理解事物的规律,他走的路不少,见到的事物也不少,但他却无法了解事物的规律,所知道的事情只能是很有限的。)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
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
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
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
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
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 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
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 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
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 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
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 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
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
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 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
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 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
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
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 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
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
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
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
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
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
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
1、是的,这一切应该是你亲自造成的。
爱最重要的是首先搞清楚你/她的内心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你能否提供给她这种生活?你的自身素质、发展潜力、品格如何?能否满她想要生活的要求?能否相互欣赏? 平等交流沟通? 获得真爱不是靠感觉、忍让、迁就、付出,而是靠理性的思考,有智慧地选择,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是一个不自信,充满幻想的傻男人,可能还抱有改造你老婆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这是造成无数的误解和痛苦的根源。
如果她的内心已经不在你身上了,那就放弃吧! 另外,建议你看一下老子的《道德经》,有利帮助你智慧地选择。 老子《道德经》下载地址: 2、恋爱婚姻的关键是心态和对人本性的认识问题;对恋爱和婚姻的理解问题。
3、恋爱婚姻双方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别以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去推断别人的感觉或想法!因为,面对相同的客观世界,每个人的感觉和想法都是不同的,但常常忽略这种差异,以自己的内心感受去度量别人的感受,结果造成了无数的误解。 4、爱是双向自愿平等的互动,没有互动就谈不上恋爱。
爱用简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尽量让对方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感觉快乐! 1)爱情是双向的发自内心的关爱、信任与欣赏,而不是约束与索取。 2)爱情是如同你想着自己的一般,想着你伴侣的所需和渴求。
3)爱情是学着尊重你自己和伴侣。问自己:"我有什么是值得让自己敬重的?"以及"我的伴侣有什么是值得我敬重的?" 4)爱情是想着你应该为这份关系付出什么,而不要想着你应该从中获得什么。
5)爱情是和你的伴侣交朋友。找出共同兴趣和追求。
6)爱情是充满感情地拥抱、接触,并且向你的伴侣展开双臂。 7)爱情是舍弃过去,并且宽恕。
作一个新的开始。 8)爱情是开放而诚实地沟通你的感觉。
9)爱情是对你自己承诺这份关系。 在你的优先次序上,把你的伴侣放在第一位。
10)爱情是在关系中重新创造热情。 11)爱情是学着信任你的伴侣,信任你们的关系,并且表现得好像它永远不会结束的样子。
好好想想!你的内心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你自己感到轻松快乐吗?你应该怎么办?。
只求治病者背诵《道德经》的方法 《道德经》修炼方法 一、修炼时背诵《道德经》每课必须从“第”字开始,即课次、课名每遍必背,否则效果差一半; 二、第一天背诵第十课,第二天背诵第十一课,第三天背诵第十二课,从第四天起每天合背上述三课(即第十、十一、十二课),合背一个月打下修炼的基础。
三、一个月后,只求治病者,先合背诵上述三课再加背第四十二课,即每次反复背诵第十、十一、十二、四十二课,就可达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具体内容如下: 第十课 为 道 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一课 天 道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第十二课 治 国 古之善,为道者。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四十二课 不 知 知之不知,上。
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注意: 1) 一天炼一次保持原状,修炼两次以上受益,一般修炼四次最好。
修炼时要注意方向,即: 子时功:23:00—1:00 面朝北; 卯时功: 5:00—7:00 面朝东; 午时功:11:00—13:00 面朝南; 酉时功:17:00—19:00 面朝西(即总是面向太阳)。 如果这四个时辰有事耽误了,可找其它空余时间补练也行。
每次修炼的有效时间是半小时到一个小时,最好是自动收功,如果有事可用意念强迫收功。 2) 课文内容及顺序要背对,绝不能错;如果不会背,也可以拿着书读;如果发现背错了,再从错的地方按照对的重新背。
3) 背诵时大脑要守静,思想要集中在课文文字上;如果开了小差,要及时收回来。 》:《道德经》修道说明 《道德经》是“自然神功”的理论基础,练功者勿需任何练功知识,不要意守和运气;病患者也不要观、想病灶,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可盘坐在地上、端坐凳上、站立或仰卧床上,双目微闭,两手从膝盖上后收于胸前合掌,掌根对心窝以保护心脏,十指尖朝正前方接收信息,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使你心情舒畅深远,从而获得超常能量,排除病魔,起到治病、健身、延年的作用。在背诵《道德经》时:一是每次练功反复背诵一课《道德经》,每三天或一周换一课,按自己情况而定;二是每次练功时反复背诵三课《道德经》,就可做到除病、健身。
如果要想提高功力,每次练功必须再增加一课,即从第一课依次加到八十一课,每三天或一周换一课,也就是说每次练功背四课《道德经》。 这两种功法都必须盘坐在地上,练“人法地”。
这样能使你功力大增,更深层地去领略大自然的奥秘,进而“物形之,势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最后双手下滑至膝盖,自动收功。
一个人的最佳状态就是自然状态。练功时甚么叫自然,甚么叫不自然呢? 在背诵《道德经》时,一般来讲,出声比不出声好,就按自己的速度和习惯背诵,若不想背了就不背,这就是自然。
如果不想背了你还要勉强背,那就不自然了。练功时有动作就随他动,有力要把你推倒地上等,这都是正常的,决不要用意念控制或反抗,要一切顺其自然。
如果你用意念阻止他动或不倒地等,这都违背了自然,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病患者决不能想自己的病,当你大脑想病时就发出指令,使你全身病毒就往想处集中,所以越想病越有病,当你处于自然状态时,大自然能量就会将病毒逐步冲刷掉,故不想病自然没有病。
当你有病时,经络不通,真气运行受阻,俗话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冲病灶而疼痛,这也是很自然的,但有的人就怕痛而不练,“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痛苦时就要那出开始练功时的决心和勇气去克服困难,就不会招至失败。一旦病毒被排除,经络一冲通,自然就不痛了,病也好了。
这就叫“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
宇宙的最初三分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者,无也。 —老子《道德经》 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和能量。
大约150亿年前,在这四大皆空的“无”中,一个体积无限小的点爆炸了。时空从这一刻开始,物质和能量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宇宙创生的大爆炸。
刚刚诞生的宇宙是炽热、致密的,随着宇宙的迅速膨胀,其温度迅速下降。最初的1秒钟过后,宇宙的温度降到约100亿度,这时的宇宙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形成的一锅基本粒子汤。
随着这锅汤继续变冷,核反应开始发生,生成各种元素。这些物质的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并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和行星,在个别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
然后,能够认识宇宙的人类终于诞生了。 这幅大爆炸图景,是目前关于宇宙起源最可能的一种解释,被称为“大爆炸模型”。
大爆炸理论诞生于20年代,在40年代由伽莫夫等人进行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直到50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不过也只是觉得它很好玩,并不信服。
人们更愿意认为,宇宙是稳定的、永恒的。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爆炸模型在科学上有强大的说服力。
我们不得不相信,宇宙有一个开始,也将有一个终结。它产生于“无”,也终将回归于“无”。
宇宙:可有始,可有终?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期,有关创世的问题,一向是留给神去解决的。宇宙起源于何处?终点又在哪里?生命如何产生?人类怎样出现?对这些疑问,许多宗教都能给出一份体系完备的答案。
至于上帝从哪里来,这种问题是不该问的。 直到最近几个世纪,人们才开始学着把神撇开,以超越宗教的角度,去思考世界的本源。
这样一来,就有一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需要解决:宇宙是永恒存在的,还是有起始的? 这两种说法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假设宇宙在时间上没有起源,即过去一直存在,那么宇宙的年龄就是无穷大了。
无穷大这个概念,一听就让人头昏脑胀:既然是已经过去了无穷久的时间,我们的“现在”又是什么呢?而如果说宇宙是有起始的,那么它就是从“无”中突然产生的了,这最初的一刹那,又是怎样呢? 凭着人类在短暂的生命中获得的常识,实在是很难想明白这些东西。不过,我们可以从科学上寻求一些佐证。
大爆炸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宇宙的年龄有限,这个说法令人信服的直接理由,来自物理学中一条最基本的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这条科学史上最令人伤心绝望的定律,冥冥中早已规定了宇宙的命运。
简而言之,第二定律认为热量从热的地方流向冷的地方。对任何物理系统,这都是众所周知并且显而易见的特性,毫无神秘之处:开水变凉,冰淇淋化成糖水。
要想把这些过程倒过来,就非得额外消耗能量不可。就最广泛的意义而言,第二定律认为宇宙的“嫡”(无序程度)与日俱增。
例如,机械手表的发条总是越来越松;你可以把它上紧,但这就要消耗一点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你吃掉的一块面包;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阳光的能量;太阳为了提供这些能量,需要消耗它的氢来进行核反应。总之宇宙中每个局部的嫡减少,都须以其它地方的嫡增加为代价。
在一个封闭的系统里,嫡总是增大的,一直大到不能再大的程度。这时,系统内部达到一种完全均匀的热动平衡状态,不会再发生任何变化,除非外界对系统提供新的能量。
对宇宙来说,是不存在“外界”的,因此宇宙一旦到达热动平衡状态,就完全死亡,万劫不复。这种情景称为“热寂”。
宇宙正在缓慢地、但坚定不移地走向这无法抗拒的命运,几代智者为此怀疑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暂且撇开这种沮丧的情绪,作一个简单的推理,我们就可以发现,宇宙不可能有无限的过去。
很简单,如果宇宙无限老,那它早就已经死了。以有限速率演变的东西,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
换句话说,宇宙必然是在某个有限的时间之前诞生的。大爆炸:有推论有根据 第二定律明示了宇宙有起始,但这个重要推论竟然被19世纪的科学家忽略了,它只是在后来成为大爆炸模型的佐证。
该模型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初的天文观测。 20年代,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注意到,不同距离的星系发出的光,颜色上稍稍有些差别。
远星系的光要比近星系红一些,即波长要长一些,这种现象被称为“哈勃红移”。它说明,各星系正以很高的速度彼此飞离。
一列火车快速驶远时,它的汽笛声听来会沉闷很多,因为声波相对于我们的频率变低、波长变长了,这就是多普勒效应。把声波换成光,产生的效果就是红移。
哈勃对众多星系的光谱进行研究后确认,红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这表明宇宙正在膨胀。 这一发现,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
如果宇宙正在膨胀,那它过去必定比较小。如果能把宇宙史这部影片倒过来放,我们势必会发现,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所有的星辰都是聚合在一起的。
这个时间大概是100多亿年前,要准确推断它比较困难。 另外,宇宙膨胀的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这与引力有关。
万有引力作用于字宙中一切物质与能量之间,起到刹车的作用,阻止星系往外跑,从而。
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是用五个文字符号代表物质能量的形态间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其中:五行相克(克即胜过)是描述物质形态的相互关系。金克木(物理上很容易理解,简单的助记就是哪个更坚硬,就胜过软一点的),木克土,土克水(这里的土仅指泥土而非广义的大地),水克火,火克金(用道德经话来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五行相生(生即出现转化)是描述事物的变化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中科院曾邦哲从数学拓扑几何学或图论的角度认为五行的联接方式正好等价于金刚石晶体化学键连接模型(结构论),称之为超稳态结构模型。正因如此,我们就能从阴阳五行中理解万事万物的规律,又正如《道德经》所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章 “德(得)”的“道”性 《道德经》第四十章原文: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本章有意思,很多朋友会提出:既然这里是《德经》部分,这里又怎么说起“道”来了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展开了一些不成熟的探讨。其实,“道”和“德”是分不开的。
“道”中含有“德”性,“德”中也含有“道”性,如果把本章理解为“德(得)”的“道”性,就好理解了。“德(得)”的道性是什么呢? “德(得)”的“道”性一:反者道之动。
“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然而他的运动规律却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所以对于“德”的追求,也要有个限度,要始终保持在一种冲而不盈的状态,才能永远地持有“德(得)”。
否则,便会物极必反,既“德(得)”也变得无“德(得)”。掌握了了“反”这一“道”性的人,便会功成身遂,真有所“德(得)”;不能掌握这一“道”性的人,就会身败名裂,终无所“德(得)”。
战国时期范蠡和文种两兄弟,不就是因为对这一“德(得)”的“道”性的理解不同,一个泛舟五湖,潇洒自得;一个却兔死狗烹,自刎亡身的吗? “德(得)”的“道”性二:弱者道之用。 事物的发展如同一个人的生长过程,经历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小到强壮的过程。
一切循环相生,弱必转强,强必转弱,弱是强的成长基础。西晋的杜预写过一部有名的著作《守弱学》,全文从敬强、保愚、守卑、示缺、忍辱等方面,很好的阐释了“弱”的功用。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汉武帝也曾对弱做过这么一个比喻:这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小的阻碍便会改变形状和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方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蓄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
诚然,随着时间的发展,原先的弱者会转为强者。但随后问题又来了,变强以后,它又可能趋于弱。
如何使自己永不转弱,永处于一种“德(得)”的境界呢?老子主张“守弱”。“守弱”的要诀在于谦下,在于虚怀若谷,永远努力找出自己的弱点,便可以维持住“转强”之势。
不让刚强之气显出来,反而可以长久维持住内部的强韧。 “德(得)”的“道”性三: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无”应该是求“德(得)”的最基本的原则。在第一章中我们知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万物都是从“有”中而生,而“有”的来源又归结于“无”。“无”才是万物的本源。
就像我们物理世界中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大爆炸前是无,能量总和为0。
大爆炸后生成的各种基本粒子为正,表现在其质量及势能上;而万有引力的能量及负(暗)物质为负。虽然总能量仍然为0,但在表现形势上,却有了千千万万的物质。
这便是有生于无。 回过头来,“德(得)”既然是万物的一部分,那么,他的本源当然也应该是“无”。
明白了这一点,“德(得)”的追求便有了标准。既不刻意追求,也不过度追求,净化心灵,把持住自己的欲望,便会减少许多琐屑的痛苦和烦恼,活得更加潇洒从容。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7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