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还有神5上天还可以看看下面的内容:“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2001-2005年, 是中国的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始实施 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
五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和巨大成就。 中国的 “十五”,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是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是促进城乡、区域协 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是居民 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 步加强的五年。
一、“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回顾: 1、从2001――2005年,五年间,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 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2、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2005年第一、二、三 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 44%、23%和33%。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 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
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3、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 到1。
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 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 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 15%左右。
4、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 13。 3亿人以内。
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 35%。
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资源节约和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5、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城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 善,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文化、体育设施增加,覆盖面扩大,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社会风气 和社会秩序好转。
二、“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当历史跨入2006年之际,我们告别“十五”,迎来“十一五”。 回望这五年,我们可以骄傲地说—— 神州大地日新月异,“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提前实现,中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十五”期间,我们党对经济大局的掌控日臻成熟,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改 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保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经济摆脱了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十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 )年均增长8。
8%左右。2001年,我国GDP达到95933亿 元,比上年增长7。
3%;在“十五”开局的第一年,中国GDP跃升至世界第6位;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 破10万亿元,达到102398亿元,比上年增长8%;2003年,我国GDP为117390。 2亿元,比上年增长9。
5%, 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人均GDP也首次突破1000美元;2004年,我国GDP达 136875。9万亿元,同比增长9。
5%,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中的GDP和人均GDP两大重要指标。 2005 年,我国GDP达到182321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9。9%。
中国经济 已连续三年保持10%左右的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25日在北京公布, GDP总值达2。
24万亿美 元。若按中英双方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比较,中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日本 和德国。
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8%,高于“十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 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之一。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 我们已经站在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的 新起点上。
(二)、经济结构有所调整,经济运行环境得以改善。 中国经济结构悄然变化,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经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 支柱。
“十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6。 4∶50。
2 。
1、先进性。
这是创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创新文化充分体现了企业文化对创新的追求,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文化要求,代表了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2、求新性。
这是创新文化最突出的特征,创新文化建设,引导员工以新的科学知识、工作方法、创新思想,不断认识这个社会,丰富产生新的方法论。创新文化就是鼓励探索,鼓励超越的文化。
3、求真性。这是创新文化最本质的特征。
创新文化表面上是一种求新、求异的文化,但其本质是求真。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懈地追求真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更新、更快、更好的过程。
4、开放性。这种特征突出表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放性要求上,企业文化需要统一目标、规范行为、内聚人心、外树形象,这些都决定了创新文化的开放性。
5、人文性。企业文化是坚持以心为本经营的文化,最终的目的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为人类造福,创新成果的使用价值本身便蕴涵着强烈的人文关怀。
创新文化的主要功能,与企业文化类似,既对创新活动具有依存性,没有具体创新工作支撑的创新文化只是纯粹的文字,是没有生命力的;又对创新活动具有反作用,即创新文化建设好的单位,其日常的管理与服务、制度与流程、产品与包装等,必将创新不断,成果不断,效率不断,反之,则易陷入保守的氛围。创新文化的主要功能,与企业文化一样,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导向功能。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企业全体员工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统一到企业文化确定方向和企业发展战略明确的具体目标中来。二、凝聚功能。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能够围绕确定的创新目标,将企业内全体员工的心凝聚在一起,吸引更多的人以各种有效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支持、参加创新工作,推动企业发展。三、激励功能。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能够梳理、规范企业关于创新的制度规定,明确奖惩激励制度,从而更好地调动员工在工作中积极创新,锲而不舍,为实现创新目标而团结协作、拼搏进取。四、约束功能。
通过创新文化建设,使企业员工更好地学习、理解企业文化中关于核心价值观、行为规范的约束,自觉按创新文化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深圳宝安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六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宝安赛区是由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和区投资推广署共同举办的大赛。
大赛旨在倡导创新创业文化,引导更多科技人员到宝安创业;促进并完善、实施鼓励技术创业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改善,引导创业人才、创新项目向宝安集聚并形成区域创新效应;促进风险投资与创业企业对接,重点培育具有高成长性、高技术含量的创业企业,加快我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城区建设。大赛主要面向全球范围内拥有前瞻性、创新性、自主知识产权,从事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并需投融资的中小企业和拥有优秀科技、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并有志于创业的创业团队、留学人员和大学生。
你这个问题很矛盾,创新的表现是一件具体事,具体工作,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表现出来的,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增加一下自己的创新能力,增加创新能力建议:
1、利用各种方法,例如组合法、类比法、联想法等,因为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经过学习和训练会使创造力获得迅速提高,创造潜能得到有效开发。这对于我们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创新水平、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极为有益。2、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创新工作的基础,通过借鉴前人的工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3、注意发现和总结前人失败的创新经验,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成功的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4、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予以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5、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6、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7、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此外,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要提高创新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其次,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最后,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前提,因此我们跟应该加强我们的思维独立性并积极提高创新能力。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91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