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合。
创新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形势所迫。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要追求的新目标是大而强、大而壮。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靠什么来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应对问题的“良方”,更是推动发展的“引擎”。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推动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依赖规模扩张转向提高质量效益,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当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7800美元,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紧要时期。从国际经验看,完成这个跨越并不容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只有少数经济体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了现代化。
这些成功国家的一条重要经验,正是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打造竞争新优势。未来五年,只有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根有力杠杆,支撑中国经济创造更长的增长周期,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技术开发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装备与研发能力显著提升,技术 创新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 力,加快产业发展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快技术转型升级, 加速产品结构调整,实现技术新跨越。自主创新是推进建设创新型 国家的战略举措,也是企业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是高新技术企 业的生命线。
一、创新给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自主创新包括三方面,一是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努力获得更多 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积极探索集成创新,加强集成创新, 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三是努力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自主创新,拿来主义也是 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离不开合作创新,合 作创新的意义在于它适合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实际,我们国家 80%的技术还要靠引进,自主创新的不到5%,现在我们还必须以合 作创新为主。合作创新的重要性在于我们要大力提倡技术引进、技 术消化、技术吸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并非什么都要从零开始。
现阶段还必须是合作创新与自主创新并存,他们之间其实不矛盾, 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创新的形式上讲,合作创新的形 式有:产学研结合、企企合作、商企合作等等。
我们现在用产学研 结合的形式比较多,产学研结合互补性明显,高校、科研单位是人 才积聚的地方,他们中间孕育了非常强的创造力,企业有实现技术 的转换能力,优势互补。创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不只是技术上的 创新,不仅开发一个产品要创新,技术的全过程都应该包含创新的 内容。
通俗地说,创新无处不在。各国都很重视自主创新,但是很 多技术并不能靠一个国家完成,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是不是一种矛 盾?自主创新不等于自力更生,不等于闭关锁国。
全世界有23个创 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的基本标志是:70%的新财富是靠技术创新实 现的。自主创新绝对不是什么事情都要你自己干,说到底,就是要 有一种自主意识。
二、创新给企业发展带来生机 我们建场五十年来,从开始没有象样的产品,到靠单一产品, 发展好多年,再到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米、面、油、乳、肉、蛋、菜、酱等8大系列数百个品种。靠创新,新的产品还在不断诞 生,我们正在追赶世界前进的脚步,努力缩小与世界先进产品的差 距,实现了从单一产品到多元化的大飞跃。
企业的进步,离不开体 制、机制的创新,离不开管理的创新。创新带来的变化,可谓是翻 天覆地。
创新的成果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很自豪。 三、创新是企业克服危机的出路 一百多年来,世界先后发生过多次经济、金融危机,深刻影响 了全球经济格局变化。
危机前后实践证明,凡是善于迎难而上、依 靠科技积极创新的国家和企业,都能很快摆脱危机并实现新一轮的 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的活跃带来经济繁荣;而技术创新低迷,则往往成为 经济危机的重要诱因。
伴随经济波动,一些昔日主导性产业逐步衰 退,而另一些新兴产业在创新的推动下茁壮成长,成为支撑经济复 苏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自1788年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发生 起,这样的规律就反复显现。
其中美、日、韩三国在危机中的各自 发展就是有力证明。美国在大萧条后依靠技术创新迅速进入以重化 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日、美两国在石油危机后依靠技术创 新使得节能型、低耗能产业迅速崛起;韩国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依靠 技术创新快速步入知识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期。
因此,要走出危 机,创新的路就在脚下。目前,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和措施主 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
我们正处在技术发展,产品转型的关键阶段。产品结构调整迫 在眉睫,调整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能提高竞争能力, 调整能保持良性发展。
无论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还是自 身发展的要求来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促进产品升级转型, 全面提高经济运营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为紧 迫。国际金融危机,倒逼我们结构调整,新技术的科技革命, 推动我们结构调整,国内外环境变化,有利于我们结构调整, 我们化危机为机遇,加快结构调整。
加快产品转型升级,聚优 做强主营产品。作为农业企业,我们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 求为导向,立足已有基础和自身优势,以产品转型升级为目 标,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做优做强主导产 品。
我们把做好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生产无公害产品作为发展 抓手,优化农产品结构,把提高速度、扩大功能、智能兼容, 作为调整方向,把数字化、一体化、自动化、信息化作为转型 升级的目标要求。 (二)探索多元销售,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以往,在销售模式上,我们主要依靠经销商体系,比较缺乏直 接面对客户的销售形式。市场嗅觉相对迟疑,营销手段单一。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我们提出,打品牌,就是要把产品做稳 定,做可靠,做精细。提高品牌效应,增加附加值。
我们相 信,只要我们坚持多元销售模式,走互利共赢的销售发展之 路,我们与分布全国各地的销售商将会共同发展,共同壮大。 (三)注重品牌建设,打造。
一、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20世纪90年代,日本首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培养具备开发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创业能力、冒险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的培养。面对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一定要对创新与创业相互关系及创新创业教育形成有效认识。创新与创业相互间有着紧密关系,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教育的成功与否,而创业实践则能够对创新教育成效展开有效检测,创业与创新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受基础教育阶段主要为应试教育影响,学生仅需掌握考试对应要求的基础知识即可,再加上学习压力大,使得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前的基础教育时期大多只注重课堂教学知识,而对于实践类、创新类等知识鲜有涉及,通常进入大学后才展开批判性思维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二)师资专业化水平不足
创新创业教育专职师资缺乏、专业化水平不足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即便有的学校采取了一些方法,着重打造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兼职师资队伍,然而收效甚微,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依旧有待提高。
(三)教育教学内容、形式缺乏创新
就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而言,太过于强调行业分享、政策介绍等,内容不够丰富、功能过于单一,不利于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难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收到实效,也难以为其在大学开创一番事业提供有效帮助。现阶段,高校主要推行的授课形式以小组讨论、课堂案例教学为主,实践创新力度不足,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1)学校及教育机构积极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精神
-推进学生的品格素质教育和提升职业规划能力
(2)推进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源自于企业服务予企业
(3)研究和引入国际最先进的CDIO职业教育理念
-结合中国实际应用到我们的职业教育环节中去
(4)政府积极组织会议、交流及创业创新的平台
-营造创业创新的环境扶持创业创新人才的发展
顺势而为 构建大科技格局思维决定观念,思路决定出路。
科技创新覆盖面广,内涵丰蕴,极具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但是在一些地方往往就科技抓科技,局限于一些具体工作,不善于共享科技资源,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还不强,因此思路还不够清晰,目标还不够明确,重点还不够突出,特色还不够鲜明,可以说,科技创新任重而道远。
适应形势,顺应潮流是基层科技创新发展的根本所在,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创新创业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各级顺势而为,科技创新氛围日益浓厚,比如嘉禾县,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科技创新扎实有效推进。然而,当前一系列综合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深水区,处于攻坚期,各种利益格局需要新调整,各类矛盾交织凸显。
要化解这些矛盾,破解种种瓶颈,必须适应形势,依靠科技进步,力促产业提档升级、转型发展,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着眼全局,立足高远是基层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科技创新虽然无小事,但更重要的要办大事,办特事。重点围绕基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别是特色产业发展,当好参谋,搭好平台,打牢基础,寻求突破。
在推进科技创新的过程中,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份积累,立足高起点,重在强基础,认真做好前瞻性、服务性、特色性、重点性等工作,循序渐进,凸显成效。激发活力,攻坚克难是基层科技创新的核心所在。
善于借助各种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制度与机制,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搭建、高新技术企业创建、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合同交易、基层信息点培育、科技项目对接、产学研结合,以及专家工作站建立等方面有所作为,有所突破,着力聚焦科技创新闪光点。基层科技创新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氛围不浓、意识不强、主动作为不够是制约和影响基层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
认为科技工作多一些少一些无关紧要、无碍大局,致使有的认识缺乏,有的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科研投入了,一时又难以见成效,造成科技推动乏力。如何破除这些不良倾向,就是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激励为辅助、社会参与为手段,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并充分运用各种舆论媒体,注重典型引导、重点指导,积极采取“帮、扶、引”,逐步形成点面结合、条块互动、上下联合的大科技发展新格局。
一些重点工作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进展。由于基层科技创新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产业科技含量还不高,科研投入相对不足,导致科技创新步履维艰,困难重重。
比如:科技项目对接欠主动积极,普遍认为争取科技项目难高攀,即使申报也是一些小项目,影响力不大,因而在立项申报时有些缩手缩脚,寻找切入点的办法点子少,特别是结合实际研究上级科技政策还不深入、不透彻,存在得过且过、抱无所谓的思想,工作一般性推进就行了。纵观当前科技发展趋势,科技创新的重点正在往基层倾斜,科技投入将进一步加大,适用新型等应用技术项目将得到青睐,基层科技创新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又比如: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这项工作程序复杂、要求高、难度大,既要从源头上注重培育现代式管理企业,又要从方式方法上注重上下配合、协调联动,更要从长远发展上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流程,促进产业往更高层次发展。再比如: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通过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技改力度,扩大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切实增加一批他无我有、他有我优的自主产品;另一方面,也可将国内较为先进的科技成果加以应用和转化,使之成为地方特色产品,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
这些都需要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认真扎实、有条不紊地强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还不够紧密,财政奖励帮扶力度还需加大。
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创业创新,资金是一个最大的瓶颈。如何破解科技创新这一融资难题,关键靠地方政府及科技、经信、财政、金融等部门高度重视,至上服务,创新理念,可以借鉴学习常德经验,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部分专项资金采取银行贴息等办法,并通过成立科技担保公司,鼓励银行更多地向企业放贷,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也可尝试成立地方科技创新发展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影响带动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企业。科技创新活力源于积累和发展科技创新既讲求一个过程,更需一种结果,过程与结果都至关重要。
在目前县级科技机构即将整合的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强地方科技创新更显得尤为紧要和紧迫。必须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的永恒地位。
尽管机构被整合,但科技部门的职能职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科技创新的地位不能忽视,只能提升。要注意借势借力,多方整合科技资源,充分发挥有利优势,一如既往地抓好科技事业,推动创新发展。
必须重视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支撑,更需队伍作保障。
稳定和发展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在今后的实践中,要全面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工程,鼓励和支持团队(个人)创新企业,建立健全“院士专家工作站”,抓好大学生创业。
从国家层面: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减政放权。
推出一系列鼓励扶持的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并要求各级政府都要帮助草根创业者解决融资难、融资贵和开拓市场等“成长中的烦恼”。
“创新不单是技术创新,更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主体层面:“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
中国人民要“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发挥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据统计,约三分之二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中小企业做出的。
中小企业具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具有空前的创新精神和力度,同样也存在缺钱、缺人、缺市场等瓶颈问题。小微企业要在市场中发展壮大,一方面自身要找准获得融资,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给予合理引导,除贷款松绑、减税等政策外,更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金融改革,保护知识产权,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鼓励可以说是世界最庞大劳动大军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或者大部分人勇于去创业的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然会激发他们创新。同时,政府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营造一个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这就会使各类企业加大对创新的投入。
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够引领市场,才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第三,要不断提升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促进人力资本跟进,更要用好集成优势形成合力,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0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