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级开始,该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将采取分层次教学模式,分为“创新班”和“特长班”两个班级进行教学,两个班级将按照不同的培养方案进行人才培养,采取不同的课程体系和不同的考核模式。
“创新班”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术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以培养未来的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教授、学者和专业管理部门高级主管等计算机专业高层次人才为具体目标。 该班学生将与学院签订培养协议,在大学4年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淘汰制教学模式,学生自我感觉不适应或根据考核不适合在该班学习的将被淘汰出“创新班”,转入“特长班”学习。
“特长班”采取个性化教学、培养个人特长的教学模式,以培养特长鲜明的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发、应用与管理等专业水平高的应用型[d1]人才为目标。 教师在一年级明确自己的教学科研方向并向学生公布,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和对本专业的了解后,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在第二学年开始前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重点课程专业设计指导,以培养出特长明显,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合格人才,每名教师每届最多指导10名学生。
创新模式,提高“双创”软实力。
开设“韶峰实验班”、“师昌绪班”和“卓越法律人才协同培养实验班”等,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和《大学生创业基础》等7门MOOC课程,明确要求每名学生必须修读2学分以上方可毕业。
打造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指导师培训,进实务部门和企业培训、学习实践活动等,积极引进、聘请企业人员等来校为学生授课。 营造氛围,激发“双创”新活力。
成立“创业者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创新创业学生组织,配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广泛开展“三创赛”、“互联网+”、“挑战杯”等科技赛事。 举办“大学生创新论坛”、“就业创业大讲堂”、“韶风·名家论坛”等主题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传授创新创业经验,开展SIYB培训。
投入1700余万元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扶持重点项目,积极选树创业典型,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选择学电脑是很不错的,出来基本不愁找工作的问题,还有些也可以自己创业都行。
没有兴趣是学不好的,学的不精不专,什么都没前途的。而且计算机专业也有相关的证书,这些证书的考试是不限制学历的,这样不论学历,只要技术过硬,照样前途一片光明。
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系统各单位、交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部门、各类计算机专业化公司、广告设计制作公司、汽车营销技术服务等从事IT行业工作。
扩展资料:
计算机应用的家庭化、普及化,信息产业的规模化,推动了计算机技术人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计算机应用人才更是供不应求。随着外包的发展,需求加大。
从事IT行业的人,短期内的调整也不会影响到个人经验,所以跳槽后再就业也不会有很大的难度。对于IT行业的老板来说,简历并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与其他行业相比较,IT行业的求职简历可以非常简洁,只要有技术,一切近在咫尺。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从降低总学分,加大选修学分比例;强化通识教育,推进公共课改革;加强课程整合和建设,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等几个方面逐步推进。
(一)构建通识教育课程
对我校现有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必修课进行梳理、改造和整合,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含大学英语、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训练等;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中外文化与人文素养、数理基础与科学探索、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体育艺术与审美体验等四大模块。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改革如下:
1. 推进《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层次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要求,设置基础英语课程和高级外语拓展类课程,开展大学英语的分级分层次教学。适当压缩学分,实施小班化教学,为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及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具体方案见《福建师范大学<;大学英语>;课程分级分层次教学实施方案(试行)》(闽师教〔2016〕13号)。
2.试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
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以差异化教学、多元化评价为宗旨,开展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综合改革,通过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努力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具体方案见《福建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闽师教〔2016〕12号)。
3.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
根据有关要求,结合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进一步优化和调整课程内容,减少理论课课内教学时数,增加讲座和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时数。倡导“对话式”教学方法,变革终结性课程测评方式为全过程、多方式的考核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4.整合素质拓展必修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等素质拓展必修课程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调整优化个别课程的学时和学分。
(二)完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
1. 打造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的有关要求,开足开齐各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和骨干支撑地位的核心课程,并进行重点建设。同时,结合专业发展目标和福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好若干特色课程。
2.开设专业导论课程
适应大类招生的需要,帮助新生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专业的基本情况,明确专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减少个别学生转专业的盲目性。各专业应在第一学年面向新生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可采用系列讲座等方式开设,一般应由各专业有影响力的教授承担。
3.开放部分专业课程
选取部分专业试点面向全校开放专业课程,供全校学生选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修,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完善创新创业教育
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和意识融入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各学院应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上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探索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为契机,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在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增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开设涉及创新创业基础、政策、技能、实践等方面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各学院应聘请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课或指导教师。学校建立或引进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类的慕课、微课、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读,学生应至少选修1门,并获得相应学分。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4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