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题共在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组建了105个子课题,共有73所院校和科研单位参加研究。
其中,高职62所、中职4所、技工学校2所、普 通本科及科研机构5所,约有400多名教学和科研人员参加了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主要成果:一是完成了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开发工作,为今后开展创业教育提 供了条件;二是撰写出了一批研究报告和论文,在推广实验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效果;三是设计开发了多种与创业教育实训、管理相关的配套软件,对实现创业教育实 践、管理一体化进行了探索;四是进一步深化了职业院校对开展创业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了创业教育教学的开展;五是对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载体和形 式进行了探索;六是形成了推进创业教育的共识,推动了创业教育理论创新。
准确全面理解《行动计划》和各自任务,有利于高职界内各方准确结合各自职业教育办学实际,科学设定行动目标、精准描绘发展蓝图、主动规划建设内涵、从实设计任务举措,切实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加健全发展。
着眼于此,对于此次《行动计划》的理解和落实,要着力抓好其几个明显特点。 省级统筹主体意识明显强化 责任主体作用突出。
《行动计划》所列87个任务和项目中,由省级政府牵头落实或参与落实的有71项,占到81.61%,顺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充分体现省级政府作为实施《行动计划》责任主体,积极发挥统筹和保障作用。
创新发展系列课题启动仪式上,各课题组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及研究计划。
袁靖宇处长作了点评,从研究定位、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体例和研究成果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薛茂云作了会议总结,并对创新发展系列课题下一步工作计划作了部署。
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系列课题由行政主导,在省教育厅高教处具体指导下进行,精准聚焦一流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模式、体制与机制、结构与形态、平台与路径、专业与师资、投入与绩效等多领域改革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开展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探索性研究,引领江苏高职创新发展,助力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产业优化升级。受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委托,省高职研究会秘书处负责统筹推进课题研究和日常管理。
我校也充分发挥高职研究会理事长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牵头主持课题1项,参与课题4项。
近年来,就业难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压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以自主创业为主导的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成为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就业指导的新导向。同时,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由于高职院校生源情况,导致高职学生基础知识普遍较差,能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就需要花费其很多时间和精力,就谈不上开展学术研究,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参加近两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重庆赛区比赛,是全市三十多所高职院校中获奖奖项最高,数量最多的,但高职院校普遍获奖较少,等次较低,总体而言,比起本科院校还有很大的差距和不足,显示高职院校创新和创业能力普遍较差。
1.2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人数较少,且成功率低 根据笔者所在学院所做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毕业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15.2%,但远低于39.5%的全国平均水平。高职学生创业兴趣不是很高,勇于创业的人数就更少,据笔者了解,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及其微少。
2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1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滞后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要,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比较晚,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晚了十余年。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近两年才开始,而目前开展的创业教育普遍是以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计划大赛”为主,很少有高职院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的第一课堂中。
笔者所在的学院虽然已经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院统一的选修课中,但尚未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也没有“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师资匮乏是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几乎没有专门从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
2.2缺乏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 高职院校为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但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活动较少,笔者所在的学院每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60余项,但每年仅有三项涉及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但参加活动的人数比其它活动相比较少,而且作品质量较本科院校较低,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属于“精英教育”,尚未融人普通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学校没有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创业氛围,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在校园活动中培养和加强。
3对策探讨 3.1改变教育价值观,培养社会需要的学生。 首先是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思想认识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尚未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中,没有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和体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目前国家和社会需要创新创业的人才,高校就有义务和责任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基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并加以实施,才能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主阵地建设 一是构建创新创业的理论课程体系。要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索。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在校期间的“全过程”教育,要求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全部贯穿创新创业教育。 二是要加强实践课程。
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学生走入企业和企业进入学校”等活动,经常邀请成功企业家深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利用“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深入企业,了解如何开办企业,如何管理企业等企业运作过程,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基础。
三是加强师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师资团队。
学校在引进师资的时候应适当引进一些这方面的教师,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支持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3.3加强第二课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作用 第二课堂教育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补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前,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尚未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是加强学术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术科技类社团具有较强学术性和科学性,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术氛同的营造。
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有学术科技类社团3个,参加学生数百人,在每年的“科技活动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中表现逐年增好,取得较好成绩。加强此类社团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二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创业园是学校开展的全真环境下的创业园区,学生能够在开办自己的实体公司中增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但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创业园。
创业园不仅是学校创业实践基地,而且可以通过创业园作为平台进行经验交流与创业能力指导,。
职业学校开设校本课程,增强了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有利于达成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因此,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学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职业学校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因此,探讨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
校本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可见,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内容的,以教育目的为导向的课程。
职业教育指向学生认知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升,在这种提升过程中,校本课程更应该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为本校学生的发展创设最有利的信息环境,促进个性的潜能向现实职业素质的生成。因为这种课程是“校本化”的,是学校和教师依据职业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整合优化各种职业课程资源,而创设和营造的、最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的信息载体。
如果把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视为国家课程的附属课程,当作“对口单招”升学考试科目的延伸,就曲解了校本课程;如果仅仅认为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是国家下放课程管理的的一种措施,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随意开设选修课和编写补充教材,就简单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如果认为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不顾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就孤立地理解了校本课程;如果认为职业教育的校本课程仅仅是一种表面热闹的课程形式,就浅薄的对待了校本课程。可见,开发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指向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张扬。
只有在这个宗旨下,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才能使三者相辅相承,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一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在国家课程标准要求的指导下,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职业化的校本课程设计。
既要重视课程的职业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视过程性建构;既要重视职业课程的预成性,又要重视职业课程的生成性;既要重视专业性,又要重视综合性;既要重视专业表层的趣味性,又要重视专业深层的研究性。简而言之,职业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锻炼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唯有如此,校本课程才是和职校学生成长的需要相一致的,也才是和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注重本校办学实际、专业特色、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研究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依据本校实际,选定课程主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这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学校处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有着什么样的职业教育资源,什么样的办学规模,什么样的专业特色,什么样的学生,都是需要校本课程开发者分析和研究的。只有通过分析和研究才能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取向和起点。
起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位。这种定位是不能忽视,也不应该忽视的。
我们不是常常要创办特色职业学校吗?不是随便说说什么特色就是什么特色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校的外部地理环境因素,城市学校不同于农村学校,同是城市或农村学校的地理环境也不尽不同。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就影响着职业学校的办学风格。当然 ,我们不是给环境决定论以借口,而是要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作用。
学校周围都是电子科技工商业,就应该重视对电子科技职业课程的开发;学校周围遍布旅游景点,就应该重视对旅游职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学校周围都是种植业,就应该重视生物生长及应用方面的专业课程开发。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内部环境。
具体地说,一个是物的环境,一个是人的环境。物的环境是指学校的场地、校舍、实验实习的装备、设施等等;人的因素包括校风、教风、学风以及专业教师的素质,专业设置、学校的班级、人数、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职业教育传统。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要在对学校内外诸种因素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校本课程的主题和专业内容的大致走向。这种大致的专业走向,是要经过广泛而认真地讨论和分析的。
2、分析专业设置,开发职业特色 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应重视职业学校办学的专业特点,这是无须争辩的。需要我们研究的是,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既要开发出专业特色来,又要具有实用性和发展性。
所谓开发出特色来,就是要使一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有别于其它学校的校本课程;即使是同类专业的学校,其校本课程也不能雷同。这就要分析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历史沿革,哪些是长线专业,哪些是短线专业?选取个别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专业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主线。
所谓实用性,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职业学校的校本课程必须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出经济建设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另一。
从现阶段来看,普遍在学校(包括大学、高职高专以及其他学校)内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从高端的孵化基地到基础的企业培训、竞赛活动,都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创业者与“资源”(资金、渠道等)的沟通平台,并不是为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具体内容,这些还是由创业者自主完成。
而且很多有具体创业经验的人一般不会在学校当老师,很多老师从毕业就进入学校工作,可能连找工作的经验都缺乏,因此往往浮于表面理解和政策解读阶段。个人认为,如果真正想创业,先了解你要创的业的环境和相关领域,把自己放到领域里,了解领域,最后利用自己在领域内形成的资源创造自己的事业,是较为清晰的思路。
个人建议,仅供参考,祝好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8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