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创业思维的内涵 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二、创业思维的特征 (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
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 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 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
“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精神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创业伊始,所有承诺都只是空头支票,合伙人、团队、投资人、客户都是相信了这张空头支票而与创新创业者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能百分百践行承诺,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信用,更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青年学子缺乏创业思维的原因 (一)思想障碍 虽然中央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报告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促进了少量高校青年学子的创业实践与就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学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因此很少有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也使很多高校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赚钱、养家、生存的层面上。
浮躁与急功近利使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商业经济效益,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创业素质,锻造创业思维。(二)资源性障碍 高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但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指导老师资源短缺。
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供给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得不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提升。
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高校指导老师自身由于不具有创业思维,缺乏创业经验,使高校青年学子在创业思维的塑造上难以得到提升,对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预期目标。(三)制度性障碍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进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大道远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课程处境尴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创业大赛与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疏离使高校青年学子较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使得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四、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塑造的措施 (一)打破思想障碍,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收集大量创新创业案例丰满实验课程;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教育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创业思维塑造与知识体系培育的一体化。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创业思维的内涵
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
二、创业思维的特征
(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
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
(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
(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
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
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郭立昌 论著选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在中国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创新教育不存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创造的过程。
但是,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操作与科学思维的方法”,又无时不在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在运用教学模式上也同样应当遵循这个原则。
为了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我们有必要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利用归纳与演绎的方法,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体系,为广大师生在创新教育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优化教学过程,提供一个“模式网络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本文从探讨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出发,重点阐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的构建,并探讨在运用中几个理论与实践的问题。
一、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内容结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一般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主要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如下图:为什么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呢?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创新情感是指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
中学数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感相互影响,共同保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中学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所以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数学创新教育的核心。
从思维种类上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它们的综合作用,辩证发展才能产生创新思维,结构如下图所示。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
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
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
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根据科学认知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知识形成的能力、知识发展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它们的体现过程和主要内容可列表如下:能力 体现过程 体现内容 知识形成的能力 由实践到理论 观察、实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类比、归纳、猜想、证明 知识发展的能力 理论形成 论证推理、系统化,建立网络,形成良好认知结构 知识应用的能力 由理论到实践 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策略比较,数学建模,解答反馈 可以看到,中学数学的创新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三个过程中都有体现,并具有各自的内容和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我们不应当顾此失彼,而应当注意它们全面、综合的发展。在创新的能力形成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观念起着桥梁或导向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驱动、相互激发、辩证推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把它们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创新教育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二、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的几项原则 要构建中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体系,首先要从创新教育的内容出发,探讨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们认为情感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应用性)、技术性是需要贯彻的原则,结构如下:(一)情感性 由于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个性发展紧密相连,为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在创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学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创新、敢于创新。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创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调动学生,并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使评价具有公正性、及时性、求实性和发展性,推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创新的乐趣。
(二)主体性 主体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知识要靠他们主动思维去获取,创新教育也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创新过程中才能实现。
因此,创新教育的立足点必须由“教”转变为“学”。(三)活动性 活动性是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创新教育依赖学生对再创造过程的深层次参与。
因此,教学要提供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和时。
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超越性 人既是现实的存在,又是超越现实的存在。
作为现实的存在,人是环境的产物;而作为超越现实的存在,人又以其主动的活动否定现实、改造现实。人以超越现实的理想去审视并引导自己的现实,从而把现存的现实变成为人的理想所要求的现实。
这种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教育,从时间的维度来审视,就是一个立足于现实并以现实为基础,指导年轻一代不断地构建未来的过程;而从空间的维度来审视,则是指导年轻一代面对现实的环境,以其主动的实践改造环境的过程。
创新教育正在于通过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激发受教育者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向人类已经获得的现成物或结论不断地提出新挑战,展现新的世界。人既是社会的创造物,也是人自己的创造物。
人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自我。创新教育就是提升人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意识,培养他把创造意识变成现实的能力。
创新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决定了它在实践中必须坚持: 1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个性 创新是"我思"的过程,也是"我思"的结果。"我思"就是"自我"对环境的"所予"进行新的组合,从而使主体的个性和独特性在对象上得以显现。
所以创新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我思"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所以创新是个体主动地追求的结果。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应当在两个方面体现出创新的本质要求。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
只有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才能够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现出创新的欲望。因为创新从本质上说是主体的自我开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的个性。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就是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张扬,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主体精神的对象化与外化。
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行为得以表现。创新教育不是任意地改造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中,自我完善。
因此在创新教育中,应当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育观,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教学中,应当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习具有探究性。
2突出教育过程的开放性 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人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展现出新的理想。因此创新内涵着以批判性思维去对待人们所面对的现实,揭示现实所蕴含的多种可能性。
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精神力量要得以显现,个性独特性要得以外化,就需要有一个开放的教育。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学习主体,看作是一个身心两方面处在不断构建、升华过程中的人;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新质的过程。
开放的教育过程需要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通过学习主体生动活泼、主动的自由活动,使其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身心发展的开放性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上。
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断掌握人类知识的内化过程;二是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将已有的个性品质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内化是外显的必要条件,外显行为取决其内化的程度。
因此创新教育的开放性就是教师在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这里中要强调:①科学结论的条件性,即教育者要力求使学生相信任何一种科学结论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变化了,结论也会随之而变化;②开放式课堂讨论,即课堂教学应当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乐于、敢于表现自己所知、所想、所能的民主氛围,以利于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创造和分享;③求异的思维风格,即学生的思维活动应当既表现出一种批判性思维风格,也表现出一种发散性思维风格,前者是对既有的或传统的方式的否定,后者则是个体对新颖性和多样性的追求。
三是活动的自由表现,即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为学生展开自由想象、进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3体现课堂活动的实践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创新教育强调实践性具有多重的含义:其一,只有通过实践,创新的思想才能转化为现实;其二,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其三,实践为人们的创新提供必要的问题情境,因为任何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都发生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都是针对特定的问题。有问题要解决,人们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以满足自己解决问题的需要,以获得一个对于个体和社会都满意的行动结果。
创新教育体现实践性,关键在于在教育过程中呈现问题情境。人的发现、发明、创作、创造是在不断地遇到现实问题中产生并形成的。
人类的创新史可以验证这一点。问题的存在,是由人的活动所遇到的挫折与失败引起的,是与人自身的行为与行为者主观思维中的不足而引起的。
德国有一位造纸厂的工人,一次因粗心大意弄错配方。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即主体性、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普通性和发展性,规定了未来教育的发展导向。真正把人当人看,是素质教育的通俗表达。主体性,即充分尊重人的个性。应试教育极端功利的思想扼杀了人作为人的起码准则,学生是考试的工具,在这样的氛围下,必然形成一切以分数为基本出发点、立足点和归结点的潜意识。如此,出现教师鼓励学生作弊也是理然,“分数是硬道理”成为应试教育的名言。
重复讲授与做题是片面追求分数的一贯做法,猜题、押题、模拟题等相关辅导讲座及书籍铺天盖地,这些必然引发课业负担和厌学情绪的产生。
教育的三个面向,指明了基础教育必须是大多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工程,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和发展性特点。应试教育不尊重人,同时它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教师往往更关注和偏爱应试教育的高材生,而忽视甚至厌恶“低分低能”者,分数成为有色眼镜,严重影响了公平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事实是在应试教育中能最终成功的只是少数。
全面性,既表现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又表现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前者避免了过分强调智力因素而忽视德体美及动手能力的提高,而后者是学校教育向终生教育提供保障的基础。前者的现实表现愈来愈明显: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使学生的自私心理加重,甚而至于出现动物世界残酷的优胜劣汰,相互之间是利用与被利用的竞争关系;为了少数人的现实利益,忽视多数人的长远利益,缺乏关心人、体谅人的爱心,更别提关心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无怪学生答不上家长生日云云。此外理财、文艺等能力的缺失也是显然的。
思维能力强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73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