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创业思维的内涵 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
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二、创业思维的特征 (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
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 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
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 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
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
“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
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精神放在第一位。因为在创业伊始,所有承诺都只是空头支票,合伙人、团队、投资人、客户都是相信了这张空头支票而与创新创业者绑在一起的,如果不遵守契约精神,不能百分百践行承诺,损害的不仅是自己的个人信用,更是整个社会的创业环境。
三、高校青年学子缺乏创业思维的原因 (一)思想障碍 虽然中央大力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报告中将创新创业教育界定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者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思想障碍,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在就业层面上促进了少量高校青年学子的创业实践与就业,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青年学子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在价值,因此很少有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中。社会的功利性价值导向也使很多高校青年学子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使他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赚钱、养家、生存的层面上。
浮躁与急功近利使他们误以为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立竿见影地带来商业经济效益,无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创业素质,锻造创业思维。(二)资源性障碍 高校虽然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指导老师,但具有创业思维培养能力的指导老师资源短缺。
本土化的优质教材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机构以及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供给不足,阻碍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普及与推广。由于得不到系统化的创业培训,高校青年学子的创新创业能力很难提升。
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许多高校指导老师自身由于不具有创业思维,缺乏创业经验,使高校青年学子在创业思维的塑造上难以得到提升,对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难以达到教育部规定的预期目标。(三)制度性障碍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尚未真正进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大道远离第一课堂与专业教学,课程处境尴尬。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较多停留在创业大赛与就业指导层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疏离使高校青年学子较难将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大学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激励导向、质量评价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的缺位使得教育部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
四、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塑造的措施 (一)打破思想障碍,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一是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收集大量创新创业案例丰满实验课程;二是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丰富专业教育课程内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进创业思维塑造与知识体系培育的一体化。
1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近年来,东南大学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科研平台,重视构建自主研学实践体系并广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已建立3个层次的实践课程与3个层次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相结合的开放式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同时构建了学科优势明显的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内外、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基地。 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促进实验教学平台的共享,将科技创新资源更好地向全体学生开放,建设实验课程、实践环节、科研训练、科技竞赛和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平台;进一步完善“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融创业理论教育、创业实训环节、创业实战环节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
KAB创业教育项目呈现四大特色 一项针对47所高校开展KAB创业教育项目的评估报告显示,3000多名参与调查的KAB学员对各自高校开设的《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教学非常满意,在总分为12分的“教学情况”调查中,满分12分的高校有9所,6所高校得到11分,32所高校的得分为10。
5分。 11月3日,在“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年会”上,由KAB项目测评中心发布的《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执行评估报告(2007年上半年)》格外引人注目。
KAB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这门课程有哪些特色?为什么参与学习的KAB学员给予这门课程如此高的评价? 创新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负责上述评估报告起草人之一——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副教授、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刘帆表示:“根据调查,KAB学员对这门课程非常满意,几乎所有开展KAB课程的学校,都难以满足大多数同学想学这门课程的需要。 ” 刘帆认为,学员们喜欢这门课程,主要得益于KAB创业教育课程与传统创业教育课程相比,有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课程组织活动化等三个鲜明的创新特点,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创新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KAB课程设置了8个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都有特定的主题,但各个模块之间又彼此联系。 这样的课程结构设计有很大的灵活性,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学时的不同,有效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其次,KAB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商业模拟游戏),学科课程侧重传授创业知识,活动课程侧重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实践课程侧重提供创业模拟演练。 三类课程彼此融合,在实现创业教育教学目标方面形成了互有侧重、互为补充的立体、综合对应关系;第三,KAB课程组织的活动化是指课程的操作方式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尽可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参与中实现“启发创业意识、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业技能”的目的。
比如,“商业模拟游戏”通过模拟企业运作,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商业过程,感悟商业真谛。 标准化的质量和培训体系 目前,KAB项目针对“KAB项目讲师”、“KAB项目培训师”以及“KAB项目高级培训师”实施分层次的统一化培训标准。
针对KAB中国项目高校和KAB中国项目培训机构,KAB项目测评中心建立完善了两套不同的质量控制体系,通过10个质量控制工具来规范项目的监督和评估工作。 其中,“高校授课质量控制工具包”设计了开课前使用的“教学计划表”、“学生情况调查表”、“学生创业知识测试”,课程进行中使用的“课后意见反馈表”和课程结束后使用的“学生培训绩效评价表”与“高效创业教育调查表”。
“师资培训质量控制工具包”包括培训期间使用的“每日意见反馈表”和“培训学员模拟教学互评表”,以及培训结束时使用的“培训师授课质量评价表”和“培训班培训绩效评价表”。 评估报告从“授课结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手段”、“授课技巧”四个维度分别设计相关具体问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师的满意程度,每个问题有“非常好”(5分)、“好”(4分)、“一般”(3分)、“差”(2分)、“非常差”(1分)等5个等级变量,调查结果表明,学员对培训师表现很满意,平均分数为4.7分。
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的学习方法 KAB课程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先让学员去体验,体验之后再回来讨论,而不是先学习若干理论知识。 “这个课程更多的是采取国外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方法,这对学生很有吸引力。”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KAB项目顾问、高级培训师赵伟说。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袁圣东介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把学员分为几组,然后通过参与式、体验式的方式进行授课。
比如,模拟招聘,先给出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要求各组对其进行分析,确定要招聘的岗位,制作招聘广告,老板必须按照招聘广告的要求招聘员工,所有员工的工资必须不同,招聘人力资源成本最高的老板被淘汰,招聘人力资源成本最低的老板获胜。 所有员工必须应聘,在工资上必须和老板讨价还价,工资价位最高者获胜。
袁圣东认为,这种参与式、体验式教育方法,摆脱了传统教学的枯燥和难以理解,让学员身临其境,不仅提高了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员的创新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潜能。 但美中不足的是,根据KAB课程的要求,每个KAB老师一个班只能有30名学员,采用小班教学,这在保证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让很多想学KAB课程的大学生难以如愿。
赵伟表示,随着KAB师资培训力度的加大,相信更多大学生有机会接受KAB课程系统的培训。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吸引企业参与创业教育 目前,类似校企合作开展的创业教育项目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展,但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活动开展的系统性不高,很多高校在校企对接上后劲不足。
为此,团中央、全国青联在推进KAB项目的过程中,联合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发起了“诺基亚青年创业教育计划”大型公益活动,未来3年内在全国开展KAB项目的高校,开展“青年创业大讲堂”、“青年创业计划大赛”、“青年创业基金扶持”等项目,通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青。
意识培养: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能力提升: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环境认知: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实践模拟: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哈佛大学拉克教授曾说:如果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在创业时能具体策划、拥有技术与创意,他离成功就只有咫尺之遥。高校青年学子创新创业若想取得成功,除争取获得政府政策扶持外,具备创业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高校青年学子创业思维的塑造应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创业思维的内涵
创业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像创新创业者一样思考与行动。创业思维是创造性行动的思维方法,是探索与创造未知世界的方法,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支配资源,放大自己能量的思维。
二、创业思维的特征
(一)创业思维要具有成本意识、成本思维
成本意识是指节约成本与控制成本的观念。形成成本思维即是形成基于成本概念的科学决策思维。成功的企业家都有强烈的成本意识,因为他们知道一分一毫都是来之不易,而且市场环境变幻莫测,未来道路充满了风险与艰险,需要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思维要具有风险意识
风险,本质上是指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可能带来收益也可能造成损失。高校青年学子创业首先需要认识与理解风险。风险一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事件发展偏离预期目标的程度;二是事件发生某种偏离程度的可能性。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注意在公司管理、公司现金流、行业选择、团队协作、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人力资源流失的风险与意识上的风险。
(三)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利用资源,打造创新型的产品或服务,或开创创新的商业模式,为市场创造新的蛋糕的过程。
创业思维要具有创新精神。比如成功的创新的商业模式能让客户、渠道、员工、股东都受益,让各方面利用最大化,给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商品,与渠道长久共享资源,让员工劳有所得,对股东回报丰厚,这也是许多知名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比如阿里巴巴、腾讯等。创新精神是商业模式有效发展的基础。
(四)创业思维要具有契约精神
契约通俗的说就是合同。契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诚信精神。契约精神一方面要防止公权的侵蚀,保证合同自由,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私权之间的相互倾轧,保主体平等。“守信”是契约精神的核心,也是契约从习惯上升为精神的伦理基础。创新创业者一旦失信,不遵守基本的契约精神,即使短时间可以积累财富,长期看无信不立,很难在商界继续发展。高校青年学子创业要将信守承诺也就是契约
没有,主要是做创业教育领域研究工作
孙洪义,现任香港城市大学系统工程及工程管理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创业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制造战略、质量管理。目前担任《国际技术创新,技术创业和技术管理》,《国际质量和可靠性管理》和《国际学习与变革》等学术期刊编委。在香港城市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基础》,为研究生开设《技术创新创业》等课程。
孙洪义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他综合中国内地,欧洲和中国香港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历,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333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PIPE(7P)教学方法,该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收录于IEEE 《工程管理评论》“创新创业和工程管理教育国际视野”特刊,是目前亚洲大学唯一一篇入选的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类的文章。
研究生期间在大学里的创业孵化器干了三年,写下一点感悟:
创新创业教育,重点在于创新,其次才是创业。拿什么来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的创业,还是技术创新的创业?再者,如何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一种教育,引导学生,使其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
技术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教育,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实现技术创新。
商业创新能力,需要建立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工商管理学科的知识基础之上。
以上这些都是学校通过培养方案教育可以做到的。但是培养要一个商业领袖,不是照本宣科这么简单。
对于个体而言,创新创业能力更重要的是的领导力和实践能力,需要给学生更多的和社会接轨的实践的机会,比如企业实习,参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人格魅力。靠领导力和人格魅力还有企业信念聚拢起来的团队比金钱雇佣来得更有效。
具体到创业,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创业,学生如何带领大家一起创业?学校如何让给与学生合适的创业机会?如何给与学生投融资机构交流的机会?这些都是创新创业培养方案最难做到的一点。
对我而言,虽然大学期间没有和其他团队一样拿到几百万融资,但是学校给我们很好的创业条件和创业机会,正如我们启动项目时候说的,只要团队能活下去,我们就是成功,我们团队还活着,虽然大家没挣到多少钱,但是我们始终靠信念活着。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0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