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迎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 个人要勇于创业。
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提升服务,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个人要善于创业―――把握市场、认识自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式。
更要勇于创业―――大多数人、尤其年轻人都会萌生创业的冲动,产生创业的梦想,但由于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很多人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互联网使我们真正进入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为大众创业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但如果不能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就永远没有成功的可能。
企业要勇于创新。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创新不仅是“不进则退”,而且是“慢进也退”―――再大再强的企业,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遭遇的变化会越来越多,企业必须要让变革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在管理体制、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握转瞬即逝的新机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
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经济的繁荣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政府管理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也就是要真正还权于市场,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同时,要积极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从而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一个创造的梦想成为现实,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创业创新激情燃烧的社会,才是一个生机无限、充满希望的社会。
我们要真诚地尊重每一份奋斗的价值,努力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给不给分无所谓,自己一点意见。
不要忽悠,要结合人的需求入手,并以微观和宏观条件的影响和支持侧面论证。人都有需求,但是创新创业目前还是适合那些具有差异化和个人价值体现的高级需求的人群,如果需求是解决生存,还是先找一份工作更合适,所以一定要负责任的去倡议,这一点是先决条件。
其次从微观条件来说,大学为什么是第一次创业的最佳时期,年轻没有失败比较俗,但是符合人们惯性思维。另外有一些我自己的体会,比如符合现在创业的其他微观条件,知识、团队、资源。
这三个条件是其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大学时期的,或者说,其他时期可能某一条件或者某两个条件更加有利,但另一个却无法兼顾的。大学和知识直接挂钩,大学可以找到专业相同和专业不同的具备相关知识的阶层比较相近的同学,对于创业来说聚焦和互补条件更加便利,从一定意义上,对于团队的建立也是非常便利的;团队:更加了解熟悉,可靠安全,你毕业了再去找团队,大家各有各的追求和工作,非常难,有共同兴趣的朋友不见得了解可靠,可靠的不见得和你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专业;最后资源:大学有各个企业的联系,各个大学的联系和老师的学术支持,有的还能与国外有联系,你想干什么都有一定的资源可以得到帮助。
说完了微观再说宏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这时最近几年才兴起的,国家也提倡创业,这个在原来什么时候有过,并且也说明在未来具有未定发展性,要充分利用这个时代的条件,这是对知识经济的肯定,不用不就是浪费么?微观和宏观讲完了,主要是创业。那么创新这个东西说实话,是一个观念,观念来自于认知和内化,来自于体验、经验和市场营销方面知识的了解,这个是大学生的弱项。
如果说一堆要创新的屁话,其实不如给出一系列的数据来,某几个行业非常突出的新贵是谁?这几个行业每年要死多少企业?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两个情况会同时发生。结论是创新,但是还没完!!!创新释放了更多的或者更强烈的,或者新的——需求,和需求无关的创新是瞎耽误工夫。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双创”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国家从多方面为高校毕业生以及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如降低创业门槛、鼓励打造创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等。同时,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的渗透改造,以及一些新兴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持续兴起,也为高校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极好机遇。
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注重打造知识完整链条。整合教务、就业、产业等资源,充分依托社会培训力量,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尤其关注创新意识以及创业实务、试验、能力等重要环节,为在校学生打造从产生创新创业想法到掌握相关实践知识的“闭环”。
——注重提供实践引导支持。通过设立引导性学分、选修课程、专业学位等方式,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联动。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场地,服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推动课堂创新向创业实践延伸。
——注重探索相关扶持政策。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在校学生“在读创业”。如,同济大学尝试改革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授课方式和考核方法,面向校内招收正在创业的有意愿转专业的学生,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推进“学时、学分、学位、学历”和“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工作量”的“四学一量”改革,实现创新创业和人才培养融合;通过投资建设同济创业谷、弥补高校创新创业链条缺失的环节、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举措,构建一整套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促进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承担更多责任,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不断完善所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不断清除制约“双创”的障碍,做好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
——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开发针对该类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解决初创期“资金难”问题。
——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适当向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倾斜,帮助解决初创期“销售难”问题。
——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对该类企业的政策和法律实务培训,使其学会用法律保护智力成果。
提高政策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在高校毕业生创新型创业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
在企业创立前,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资格审查和办理流程。试行将事前审批改为事前备案和事中事后监管,降低企业创立的时间成本。在企业孵化期,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创新型创业项目发展壮大,扶持创业者顺利度过孵化期。在企业成长期,政府可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搭建平台,推进扶持政策真正落地,为青年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创业已成为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创业,对于尚未走出校门的他们来说,是才华释放实现梦想的征途,还是一时冲动盲目随潮的表现呢?让我们来倾听一下学生们的心声及社会各界的声音…… 我不担心影响学业彭象玉(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二学生、理发店老板):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我认为这是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周围很多同学都有创业的想法,但真正付诸实践的几乎没有。
在上个学期,我就试着利用课余时间做家教、当促销员,还在香格里拉酒店做过钟点工。后来我注意到学院附近的理发店很少,便萌发替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创业的念头——自己的事业,做起来会更有工作激情,更投入,从而更容易成功。
我不担心影响学业,因为具体经营等工作都由理发师去负责,我们只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创业激情须加以保护 吴晓红(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我们是支持在校大学生创业的。
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是为了通过这一途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创业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年轻灵活,充满激情、创造力强的优势。
这些创业经验还会为以后的就业提供优势。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但理论与实践存在着很大距离,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过于理想化。
通过创业,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外面的世界,提早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大学生的创业必须杜绝浮躁的思想,需要踏踏实实、从小做起,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要慎重考虑,以降低风险。
我们希望大学生经过磨练之后考虑问题更理性,所以我们有必要保护好大学生们的这股创业激情,并引导他们往健康的方向发展。创业仅有兴趣仍不够 何模雄(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电子通讯系学生、创新协会会长):大学生创业是完全可行的,现在的大学生们不能再依赖家长、学校,而要主动发现、寻找机遇,既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也不会耽误现阶段的学习。
我一直进行创业的实践,但我还要求自己每学期至少获得三等奖学金。大学生创业很大程度上源于自身的爱好,有了兴趣就有动力。
但创业仅有兴趣仍不够,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首先要对市场的了解。去年我与师兄一起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由于我们在设计方案时忽略了成本预算,最终没有入围。
创业需要理智而不是冲动,创业需要冷静而不是狂热,大学生创业仅仅爱好不行,对自身专业的了解并不代表可以一蹴而就,随便开一个公司就会财源滚滚而来。作为有一次投资经验的大学生,我认为必须对行业市场深度审视,对社会和大众消费有深刻了解,由爱好变为事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学生的主业是学习 姚晓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学工组长高级讲师):在校大学生还属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年龄,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承担创业的各种压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校大学生还是把书读好要紧。
创业可以说是急功近利的一种表现,不应该提倡。大学生在校期间搞创业必然会占用学习时间,学生家长送孩子上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而不是赚钱。
如果大学生投资创业失败,反而会加重父母的负担。我们只提倡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先了解社会,为将来就业打基矗大学还不是最好的创业阶段程为允(大四学生家长):在校大学生还生长在家庭的摇篮中,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还未具备创业的心理条件;学生所学的知识仅限于课堂,社会关系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可想而知遇到的困难比别人多;很多大学生看到的都是著名人物的成功例子,自然把创业理想化;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从这几方面可以看出,年轻的大学生在很多情况下缺乏理智,还不是最好的投资阶段,大学生毕业后应该在较具规模的企业工作实践几年,积累下第一桶金,同时学习一些大公司管理、财务等各方面的知识,为自己的创业打下基础,这样创业成功的几率才高。创业氛围尚未形成 毛晔(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生物工程系学生):我在上大学前已经进入社会两年多,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我认为创业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在就业普遍困难的今天,为自己提供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不可否认,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多难题。主观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瞬间即变的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经营理念很大程度上还是书本上的经济理论。
客观上,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气氛还欠火候,一些客户对大学生老板抱怀疑态度,大学生的经营能力还得不到社会认可。对于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激励、扶持青年人创业的优惠政策,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机构,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交流。
个人创业要循序渐进 王金红(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副教授):在校大学生所谓的“创业”严格来说只能算是“社会实践”。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
此。
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的,适合一个人的项目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的。
我对如何找到合适的项目的看法是这样的。 首先是找项目,列出所能找到的所有项目。
怎么找呢?找问题!如果想赚点小钱,找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如果想赚大钱,那去找社会中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 然后把所能想到的问题都列出来(觉得不够多,可以问别人)。
其实生活中的问题只要细心观察,一大堆阿!我想随便谁都能列出个8个10个的;至于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这个就需要一定能力的洞察力了和对一定行业的熟悉程度,但我相信每个人对自己感兴趣、接触多的方面肯定会发现不少问题的。 找到问题后,接着就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最后的也肯定是会罗列出一大堆问题的解决方法。
这些解决方法就是项目的雏形了。 其次是找自身的因素。
先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理性程度、魄力、魅力、专长等等)、周围所能利用的资源(包括人脉、资金、人员、信息等等)的情况、所处的大环境(政策、经济、新技术、某种趋势等等)。 把这些也都列出来。
最后是找合适的项目。把所有项目列在左侧,把所以与自身有关的因素列在右边。
两边配对,看看哪个项目对自己来说是最合适的。 创业,最关键的是还是在于人!看到很多的帖子是这样写的:“有资金,寻找好的项目”或者“有好项目,寻找资金”。
我认为这样的资方和项目执行方都是没有到一定的高度。一流的人才和三流的项目、三流的人才和一流的项目,你选哪个?我绝对会选前者。
所以,在说合适的项目的时候,还要说明合适怎么样的人来执行。 本文摘自: 你我创业知识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68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