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是较高层次的后备劳动者,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可谓大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从当前我国大学教育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应紧紧抓住以下几个着力点: 明确大学生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在大学生中倡导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崇尚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以各种方式调动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和科研兴趣。
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情感。创新情感是科研创新的重要推动力,没有对科研创新事业的追求兴趣,没有对科技发明的憧憬和满腔热情,就无所谓科研创新。
因而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研创新的价值观,要培养学生为国家作贡献、为造福人类、完善自我而创新的高尚情操。 培养大学生敢于创新的个性。
包括培养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的恒心毅力,独立自主的意识。敢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坚持真理、服从真理的精神。
既要尊重权威,又要敢于挑战权威,敢于并善于标新立异。 建立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有效机制。
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评价体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进行专项考核。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当参与一定量的科研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
提倡在大学生中普遍开展经常性的科研创新活动,因为这种活动本身,既是对大学生掌握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又是对大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是大学生拓展知识面、获取新知识、提高认识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对积极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并获得科研创新成果的在校大学生,根据其成果的等级层次给予表彰奖励。
发挥好教师的示范效应,引导大学生了解并熟悉科研创新的一般规律。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创新能力。
要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表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坚持课堂教学的民主性、开放性原则。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把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人类新的科学知识融进大学课堂。
教师要做科研创新的模范,不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将科研心得传授给学生、将科研动态介绍给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在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潜质,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教师有责任告诉自己的学生,科研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要有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没有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作基础遑论科研创新;要有辩证思维,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善于动脑联想,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容易捕捉到科研灵感;保持科学的怀疑精神、严谨的思维逻辑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运用逆向思维,另辟蹊径;选择常人容易忽视的角度或领域找课题;不怕失败,不轻言放弃,胜利往往在于最后的坚持;遇到挫折时,尝试从新的角度寻找突破;注意挖掘科研过程中的“副产品”作为主攻方向常有意外的收获;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登攀的人才有害攻愤纪莅慌缝苇俯俩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1 提高创新创业意识
很多大学生往往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这是因为大学前的教育告诉他们课堂上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课本学习比社会活动更重要。生活中处处有新知,大学生作为“七八点钟的太阳”,应该在老师教学的第一课堂之外,积极开辟自己的第二课堂。只有首先有了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大学生们才会在课余思考实践的问题,才能投身到课余实践中来。课余实践的机会多了,才能结合理论产生创新思维,再利用创新思维指导实践,实现“意识到实践,实践到意识,意识再到实践”往复循环的认识飞跃[1]。
2 参加实践活动提高素养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之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个类型的实践活动,为自己创新创业积累经验材料。有效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四种:
(1)科研训练: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
(2)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
(3)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文艺体育活动,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4)实习培养:积极参加校外兼职活动,锻炼职业技能,了解盈利链的整个运作;参与产业基地或者公司实习,在拓展社会资源的同时摸清公司的基本运营流程[2]。
3 选择合适的创业实践方向
有了创新创业意识,广泛参与实践活动之后,学生会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兴趣和短板有充分认识。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优势,选择创新创业相关的方向。在确定方向之后,深入了解相关方向的理论知识,钻研相关方向的实践活动。例如对编程有兴趣的学生,可参加多个软件编程项目组,边完成项目边巩固编程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对学科前沿知识有热情的大学生,可积极联系导师,争取进入实验室的机会,学习实验方法和科研技巧等。合理安排好校内学习和课余钻研的时间,在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在一个方向上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就可以准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课题了。
4 组建创新创业学生团队
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打独斗,团队合作对于创新创业来说是必要的前提。团队初期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兴趣组合式。要求每一个组员对同一个课题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保证了团员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团员的寻找可以在校内相关社团展开,也可以在网上论坛和社交部落上寻找。2.零件拼凑式。这需要组团人对整个课题有初步的规划,按照初期的计划表根据需求找到相关优势的人才。例如一个卖产品的项目,需要研发产品的人和营销产品的人,这两类要求可以分开来找。3.导师推荐制。如果课题由具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可以让他充当组团人来组织整个团队,因为他有相关项目经验,知道什么样的团队能成功。
在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期要找好自己在团队内的角色。团队的队长需要具备责任心、耐心,还要有可以作为全队榜样的干劲和斗志,副队长需要协调好组员之间的关系,普通组员各司其职,该出力的时候不要扯全队后腿,负责撰写报告的组员要紧跟项目进展。
5 在项目中锻炼职业技能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项目的机会锻炼自身,发展职业技能。大学生一般都是通过尝试不同的实践活动最终确认创新创业实践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又经过长期的理论准备和反复实践,不妨利用这个方向上的积累优势给自己择业增加筹码。例如以科研为目标的同学,要在项目中锻炼好自己的科学精神,打好理论基础,学会写合格的研究文献;参加软件硬件项目的同学,可总结自己在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项目开发水平,缩短就业时的实习期;在项目中负责营销和对外联系的同学,要总结好自己项目管理和对外公关的经验,为将来从事同类型的工作打下基础。
上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思路希望能够给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以启示,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自身将来的发展拓展了道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整个社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作为排头兵的大学生更有责任和义务去主动提高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
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应届生整体就业率为35.6%。之前,社会保障部称力争今年毕业生就业率达70%,距离目标完尚远。今年毕业生数将达610万,还有100万历年未就业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中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
艺术类大学生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多样性,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特点。
1.艺术类大学生有其思维特异性。艺术类学科具有特立性、开放性、自由性、创新性、专一性等特点,艺术类大学生善于宏观地分析事物,不善于深入而细致地进行理性分析。
2.想法多,行动少,实践弱。面对创业市场,大学生缺乏敢想敢冲的勇气与魄力,他们更愿意在头脑中模拟与“纸上谈兵”,而不愿真正走入社会,体味社会人的辛劳与艰苦。
3.创业行业单一,与专业相依存。艺术类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多与个人专业密切相关,它的优势在于能够从所擅长的专业入手,发挥个人的专业优势等。但同时,行业类同性过高,过多依赖于校园周边的环境、师资等因素,造成市场需求过于饱和,行业竞争性与淘汰率较高。
4.艺术类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多种因素。英雄崇拜式创业:二十一世纪中的社会精英人物的宣传与造势常常会激励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被动生存式创业:有些大学生毕业了,但无法就业,只能被动地被推向了创业的前沿。临时跳板式创业:暂时为了缓解就业难的问题或在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之下,为了积累工作经验,尝试一下。
5.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问题与阻碍。创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目前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大学生自身的“软肋”:创业能力不足、社会经验严重缺乏、专业知识与创业之间不衔接、对市场规律与法则陌生、缺乏决策与团队运作能力、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心理承受能力弱、不能坚持到底等等。
(2)社会的客观成因:①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多数高校还处于探索与创立的阶段,而国家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等也还不完备,尚不能吸引大多数风险投资家的青睐。②虽然国家已经大力倡导推进大学生创业,但创业教育的许多体系是从国外引入的,它要适应当前的中国国情与大学生的创业需求,还有待接受市场的考验。③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兼备的师资缺乏。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授课教师的学识、经验及创业的经历,对学生能否走上创业之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兼备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的教师是创业教育课程授课的最佳人选,但目前高校内的创业课程授课教师往往缺乏创业的实战经历,而成功的企业家又不一定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给我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的。
但这学期的课以其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哲学也可以“活”起来,能力在于平时的培养和创造。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首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而学会如何开放性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代大学生最应学会的的能力。
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在小学、中学接受的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
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乏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应适当进行一些非逻辑思维训练,给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既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受益良多。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每一部电影中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这部电影中,兰彻、兰俱、法涵三个主人公,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教育,主人公的口头禅“Aalizzwell”,即“一切皆好”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剧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涵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三节课的时间,老师专门用一节课来让大家发现生活中自己所关心、所独到的、可能被他人所忽视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做成五分钟创新活动。在这个时间,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学会生活中细节的发现留意,学会去争取机遇,勇敢地做一些事。而一个人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能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健康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在大学中,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的时间。我们不仅要学会创新思维,还更应拥有创新实践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运用,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对前人理论和经验做出质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人的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它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度综合化的知识、个性化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基础的。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也表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认识、人格、社会层面的综合体,涉及人的心理、生理、智力、思想、人格等诸多方面,并且和这些方面相辅相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巩固和丰富人的综合素质。
2.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关键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摄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3.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终身学习的保证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职能正在由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学习也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的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大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成更加不稳定。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在毕业之后,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根据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FS海带丝创新思维与创业关系之个人见解13-制药3班-李天富-学号1310461329摘要: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而2014年大学生毕业人数竟达727万,并且大学生毕业人数在历年增加,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然而这就意味着有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面临着就业难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说大学生自我创业是非常有必要的。
创新思维与创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决定了行为方式。创新思维是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是创业者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事业,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助推器,有时候,创新思维对创业者工作新局面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字: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业内容:创新思维与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思维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以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等等的成功人士来看,创业的第一步是一定要有创新思维,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创新理念在哪里?具体实现的可行性?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要一一考虑清楚,这就是思维!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原意含有三层意思,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随着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的深入,将会产生对于创新概念的更为深刻的理解。目前主要根据创新活动中创新对象的不同,把创新氛围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等。
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人类创新活动的主。
1、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以社团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2、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3、创设环境类课程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
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软环境如职业指导等,院系应成立由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风险投资专家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从而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创业环境的建设需要学校各个部门相互协作,共同进行。4、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如“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十分有益的。
只有在大学生当中造成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才能使更多的创新人才破土而出。实践最能锻炼和培养一个人的才能,只有在实践中多看、多思、多问、多记、反复检验,反复调查,不断总结,吸取教训,才能从实践中摸索出真知。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52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