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工作地选择不同 美国的大学生倾向于就近就业,而中国的大学生则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发展机会相对较多,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
但大城市本来毕业生就多,各方毕业生都想方设法涌到大城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2.对职业的看法存在差异 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
即便暂时找不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他们也会做一些兼职,直到找到全职工作为止。美国大学生一进校门都有长远打算,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们即便找到工作以后,跳槽率也很高,对于他们,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积累社会经验而非薪水和福利。
然而中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质利益,在选择上过分强调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如工资、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所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中国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资太低,工作太累,环境不好、工作不稳定等。 3.学习实践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都有在校大学生实习制度,美国大学生学习实践要通过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项目。
The STTEP包括两个项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 学生技术训练)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 STT是学生科技培训计划的一部分。
按学生的资讯科技协定签署形式,每个学期他们将被要求参加一些预置讲习班。这些学生可参加训练营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们没有缺席,部门将支付学生工资。
他们不会被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部门招募。这种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让自己了解是否真的能胜任目前的专业。
EP:这部分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和招聘校园的IT岗位。该STTEP将接受申请在校园里的IT工作。
这些应用程序提供给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这个项目(STTEP)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当然这个项目也为学生提供在学校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就业技巧,而且给予学生在学校工作的机会。
一些美国大学实行“实习对调”制度,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外出实习的教育方式。为了推行这种实习制度,联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实习生制度,让每个就业单位给各个大学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
美国社会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实习,许多公司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他们真实的实习项目。美国大学生的实习有两个特点:一是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挑;二是学生实习有收入,有的还不低。
在中国,缺乏经验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因此,强化实习是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
当前中国实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已不同于沿袭已久的教学实习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置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实习工作、尝试工作的机会,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及其家庭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但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
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的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担心万一出事负不起责任的占20%;担心不好管理的占19%。
可以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的各种担心和不正确认识,主要是缺乏确保双方共赢的实习制度造成的。 4.素质教育与学习思路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生在教育学习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
正是独立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在许多中国高校,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找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
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学生还缺乏必备的内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而这些内在素质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书,做作业,复习功课,因为在美国大学里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小组讨论很多,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他们平时好好学习。
美国学生认为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美国学生也热衷于师生交流,学生们不仅会问一些上课没听懂的问题,还会告诉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教授们都很乐意帮助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好的成绩能带给雇佣者一个有价值的印象,至少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错,或者人比较勤奋。这种观念在会计、教育和电脑科学领域很普遍。
杨振宁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创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名词,究竟怎样才可鼓励创新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有深深的感受。
我觉得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他们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情上的差异,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前面的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学生不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他们可以跳跃式学习,给了他自由,他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当然他的知识不可避免地会有很多漏洞,但如果他真是很聪明的话,将来他自己可以弥补这些漏洞。所以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容易成功。
可是,亚洲的教育哲学对排在后面的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学生通过按部就班地训练,可以成才,而且成才之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因为他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
究竟哪一种教育哲学比较好呢?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太胆怯。
中国血统的科学工作者在世界所有不同的科目里头,哪些科目可以最先达到领先的地位?数学是最先的。其次是理论物理,到了50年代,华裔的理论物理学者也达到了最前线。
这里面是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数学跟理论物理比较简单。我们学物理的人很聪明,专门选能够解决的问题去解决。而人的身上可能发生的病可以有好几百种,所以选题很难。数学和物理是非常深奥,但是可以单刀直入,所以,数学最先成功,理论物理最先成功,然后是实验物理,才到生物学。
美国就业现状(主华裔移民) 美国,一直是众多移民申请者向往的热土,但是,到了一个新的国家,哪些职业最适合自己则是很多新移民都在考虑的问题。
笔者获悉,去年底,美国有线新闻网络(CNN)根据薪酬和就业前景,选出2009年美国50个最佳职业,当中以系统工程师为最吃香职业。系统工程师负责管理主要运输网络、军事防御计划等大型而复杂的工程,计算出工程所需的技术要求,并协调低级工程师的工作。
80.4%的华裔移民属工薪阶层 据有关统计,在美国的华裔移民中80.4%的人属于工薪阶层,主要在私人企业工作。 美国华人在餐饮业的从业人数为164599人,计算机和数据处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为61739人,大学中从业人员为 60780人,医院中从业人员为55178人,建筑业从业人员为 38118人,电子设备及供应行业从业人员为37623人,经纪人、投资业从业人员为 33950人,银行业从业人员为31082人,中小学从业人员为28665人,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为28514人。
13.2% 的美国华人是在政府机构或是政府支付薪水的部门就业,6.1%的美国华人是自己开业当老板。华人在政府工作和自己做老板的人数比例低于美国的水平,美国人在政府机构或是政府支付薪水的部门就业的人数比例为14.6%,自己开业当老板的人数比例为6.5%。
华裔第二代自己开业当老板的比例更低,仅为 2.5%。 美国最缺系统工程师 据了解,美国市场对系统工程师需求大,从航天、防御系统、医疗仪器工业,到彩印机制造商施乐和宝马车厂等大企业,都经常有相关空缺。
系统工程师的年薪可轻易达到六位数字,而且工作富创意。但入职者必须是工程系毕业生,甚至成为美国软件工程学会会员,并要忍受长工时等压力。
第二位最佳职业是医生助理,他们的工作是在医生监管下,负责一般医疗工作,包括诊症、协助医生进行手术,甚至在部分美国州分处方药物。由于很多医疗机构节省成本,对薪酬较低的医生助理需求将增加。
而大学教授则名列第三位,优点是工作自由、时间富弹性,可自行分配教学和从事研究的时间,并可享用大学的设施和子女学费减免。由于经济不景,很多人重返校院,以致对教授需求增加。
但入职门坎高,必须是博士毕业生。 中国厨师最受宠 来自中国大陆的华裔移民在美国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呢?据了解,排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担任餐馆厨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男性占来自中国大陆男性劳动力大军的13.4%。
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就业人数占8.2%。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人员,就业人员占5.1%。
来自中国大陆女性就业人数最多的5个职业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从业人数占据6.1%。会计师和审计师,从业人数占5.2%。
餐馆服务生,从业人员占4.8%。收银员,从业人员占4.0%。
车衣工,从业人员占 4.0%。 中国就业现状 教育也是一种投资,也存在风险 学子们早已接受了“天之骄子”不再的心理落差,而他们的家长和社会似乎还不适应这种转变。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上一年年中,已有7万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倒闭。那些正在严冬中挣扎的企业也纷纷减少了雇员计划,更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失业问题。
一些大学毕业生也不把自己当普通的劳动者来看,不愿放下身段来主动适应社会分工对不同岗位职位的需要。 国内媒体上,每天都有“大学生卖肉”、“大学生当小贩”的消息吸引众多眼球。
“个别大学生卖肉是正常现象,大学毕业生人人去卖肉才不正常。” 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技能型、专业性、职业化) 首先明确搞清楚您所期望理想得到的是什么---自己的短期规划与目标: 个人建议从3个方面预期: 第一,学习、锻炼、打基础的自我提升型!目前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能在他人即有工作经验或师长或老人身边学习到,薪水不是主要的,不是不要,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对待,对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学生即经济条件好的,他可以不要任何薪水实习学生或怎么都可以,但对于其它的人群可能不太现实。
建议此种类型的的可以先行选择一个小的公司先磨合一段时间,有机会立即进入大的品牌、规范化、职业化公司好好待个2-3年那会受益匪浅! 第二、对于那些立即想实现自我价值的(经济价值)希望他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考虑,综合 考评,个人看法,对于一个家庭条件不是太宽裕的人来说,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家庭几乎倾其所有,毕业了,要首先为家里减负,自己能解决自身问题,那就很好了,目前有很多一部分人待业处于家庭或个人面子问题在家待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啃老族,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真真的工薪阶层,真真的平民事无法解决很多问题的,首当其冲是赚钱养家糊口! 第三、薪酬以什么样的预期,什么范畴和标准,主要还是根据多种因数考虑,正常、普通情况下选择,个人观点,考察身边的同学朋友及行业情况,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根据目前市场上正常水平,薪资浮动上下20%为宜,能自己解决住房(根据您本人所在的城市等综合因素考虑)、吃饭、水电、手机费、衣物、日用化妆品等正常消费,稍有结余,即可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自己量体裁衣,最好找身边有经验的行业内人士对您进行评估和。
。
1。对工作地选择不同 美国的大学生倾向于就近就业,而中国的大学生则倾向于到大城市工作。
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大城市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发展机会相对较多,对大学生吸引力较大。但大城市本来毕业生就多,各方毕业生都想方设法涌到大城市,不仅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
2。对职业的看法存在差异 美国某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站进行的一次民调发现,80%的受访者认为:“首先是要有活可干”,“找工作应该是有活就干”。
即便暂时找不到自己有兴趣的工作,他们也会做一些兼职,直到找到全职工作为止。美国大学生一进校门都有长远打算,早早就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
这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及早规划,培养能力;二是不急于求成,不企求一步到位。他们即便找到工作以后,跳槽率也很高,对于他们,第一份工作更主要的是积累社会经验而非薪水和福利。
然而中国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物质利益,在选择上过分强调经济条件、生活环境、工资福利,对职业的选择首先考虑的不是是否符合自己的专业,而是职业的附属物如工资、住房、福利等因素,要求一步到位。 所以,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门选择。
中国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到中小企业、私营企业工作,主要原因是嫌工资太低,工作太累,环境不好、工作不稳定等。 3。
学习实践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都有在校大学生实习制度,美国大学生学习实践要通过the STTEP和service learning项目。 The STTEP包括两个项目STT(Student Technology Training 学生技术训练)和EP(employment program招聘程序)。
STT是学生科技培训计划的一部分。按学生的资讯科技协定签署形式,每个学期他们将被要求参加一些预置讲习班。
这些学生可参加训练营所提供的程序,只要他们没有缺席,部门将支付学生工资。他们不会被那些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部门招募。
这种训练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让自己了解是否真的能胜任目前的专业。 EP:这部分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和招聘校园的IT岗位。
该STTEP将接受申请在校园里的IT工作。 这些应用程序提供给学生就业的相关部门。
这个项目(STTEP)是每个学生必须参加的,当然这个项目也为学生提供在学校的就业岗位,让学生不仅能学到就业技巧,而且给予学生在学校工作的机会。 一些美国大学实行“实习对调”制度,采用的是半年在校学习、半年外出实习的教育方式。
为了推行这种实习制度,联邦政府制定了完善的实习生制度,让每个就业单位给各个大学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美国社会也非常支持大学生实习,许多公司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并给予他们真实的实习项目。
美国大学生的实习有两个特点:一是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挑;二是学生实习有收入,有的还不低。 在中国,缺乏经验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因此,强化实习是弥补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力措施。当前中国实行的大学生实习制度已不同于沿袭已久的教学实习和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主要目的是在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目的地安置即将毕业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实习工作、尝试工作的机会,不是学校和企业之间一种简单的“对口实习”任务,而是涉及政府、学校、用人单位、大学生及其家庭的一种规范系统的常规化制度行为。
但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缺乏认同感。据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对106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愿意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占48%,不太愿意的占52%。
用人单位不愿接收实习生的原因有: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的占49%;担心泄漏商业机密的占39%;担心增加额外负担的占34%;担心万一出事负不起责任的占20%;担心不好管理的占19%。 可以说,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实习的各种担心和不正确认识,主要是缺乏确保双方共赢的实习制度造成的。
4。素质教育与学习思路不同 中美两国大学生在教育学习观念上存在很大差异,与美国大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他们过多地依赖体制、学校、老师和家长。
正是独立意识的缺乏,使中国学生在学习态度上表现得比较被动。在许多中国高校,大学生上大学只是为了混一个毕业证,找一个报酬丰厚的工作,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
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已有多年,但是不少学生还缺乏必备的内在素质,内在素质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而这些内在素质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形成的。 在美国大学图书馆里,课余时间基本上都有很多人在看书,做作业,复习功课,因为在美国大学里平时作业、小测验、课程小组讨论很多,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他们平时好好学习。
美国学生认为成绩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想继续深造的学生。美国学生也热衷于师生交流,学生们不仅会问一些上课没听懂的问题,还会告诉教授自己的人生打算和找工作时遇到的问题,教授们都很乐意帮助学生。
在人才市场上,好的成绩能带给雇佣者一个有价值的印象,至少说明你的学习能力不错,或者人比较勤奋。这种观念在会计、教育和电脑科学领域很普遍。
好的成绩只是内在素质的一个方面,从长远看,良好的。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
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
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
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
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
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
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
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
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
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
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
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
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
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
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
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出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巨大影响。 什么是文化(Culture)? 简单的说来,文化是那些你不知道原因但还愿意接受的,来自上辈的规则与认识,在实践中大多数人能够体会带来的益处,或者相信可以带来益处,使得这些规则与认识又成为当代大多数人的选择,此时就构成文化主体内容。
但是如果这条规则或认识已经完全被客观实践证明不可行的时候也不会坚持,也是文化具有的更新能力。所以文化主要是那些难以给予定论的规则与认识(属于价值观和哲学层面),并具有主观性,延续性,群体性,有益性四个特点。
比如说过春节,每个人都认为应该过春节,而且习惯于此,很难说出过大家一定要过春节有什么必要性,但都能说出一些好处,所以就自然延续下来。但就是这种自然的惯性,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除非社会发生巨变,或者彻底被外族文化所侵蚀压迫。
后面的过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没有而且不止一次,但是都被中国文化自身具有的理性和强大的凝聚力所征服。这里提出两个中国文化的特点,理性和凝聚力。
文化的延续性不等于失去其合理性。实际上文化合理性的辩论虽然是全民参与的,但是往往由被认可的社会精英层给出答案。
但是社会价值观的争论需要长期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所以其变化是缓慢的而且有反复的。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往往难以对众多课题给出答案,即使可以可以通过若干简单原则推导出来的规则,也需要长期实践来证实,而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厚重之处。
儒家文化不是从今天才被质疑的,而是从其诞生的第一天就受到驳斥,历史上也始终有人质疑甚至提出尖刻的批评,但是儒家成为最终的选择是因为这是社会的选择,被大量实践所验证。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31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