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反映年轻人返乡创新创业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美丽乡村》开机议式8月4日在吉林省长白山脚下的长白山森工集团的大戏台河原生态景区举行。
出品人张爱华介绍,这部剧主要反映在城市发展很好的农村大学生在党的新的土地改革政策下,看到了商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曲折感人故事。 本剧是由国内青年女星澜曦和星光大道歌手刘大成担当主演。
刘大成通过央视星光大道让全国观众家喻户晓,他说这部剧对他是个机遇也是个挑战,希望通过这部剧反映出新时代年轻农民的精神面貌。也有有请到了徐囡楠,李蓓蕾,主持人付玉龙加盟,“大衣哥”“草帽姐”“卖菜大妈”“旭日阳刚”的王旭等《星光大道》草根明星倾情本色出演。
导演康宁说,剧中主人公大学毕业后看到了国家土地流转之后可以盘活的新政策为农村带来的商机,于是回到农村,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推动了土地集约化管理和公司化经营,展现了农村新的发展变化,《美丽乡村》正是旨在用艺术诠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路。 总制片人马鸿雁说,《美丽乡村》题材规划与时俱进,情节设置丰富细腻,接地气的人物、事件令人捧腹仰合,情到深处亦催人泪下;朴实中迸发出时尚,憨厚里蕴含着幽默,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出当下新农村建设看似微涟不惊、实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热情讴歌了从农村到城市,再从城市到农村的当代大学生,响应党的建设美丽乡村的伟大号召,在党的新的土地改革政策的感召下,不失时机地洞察商机,放弃打拼多年在城市闯下的一片天地,毅然返乡创业,用勤奋和知识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曲折感人的故事和矢志不渝,无怨无悔的美丽而壮丽的人生。
该剧由天津春天影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吉林省中视鸿歌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中视长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策划制作。计划拍摄3个月,明年春节有望播出。
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对于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作用已经愈发显著。
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知识传承与创新的主导力量,如何在回应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期盼中,为自身发展寻求最佳定位,也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应该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从“知青下乡运动”到“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同时也是一项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根本前提,是要造就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科学、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基于这一前提,广阔的农村沃土需要和呼唤广大大学生立足新的起点、展现新的风貌,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 我们倡导新一代知识青年继续传承中国知识分子勇于承担、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同时,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进而对当下新农村建设与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作整体的把握,使之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历时20余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当时我国城镇就业压力的增大,而农村又需要有文化的知识青年,国家开始鼓励部分城镇知识青年支援农村和边疆建设,这与当前国家面临的就业形势在历史条件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应当客观地指出,文革前早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基于拓宽就业途径、支援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知识青年自觉自愿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并且,知青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推动农业发展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因而,这一时期的知青下乡工作总体是健康的。但不幸的是,知青下乡在后期“文革”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色彩日益突出,上山下乡被作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然途径,最终演变成了史无前例的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
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汲取。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表明,“文革”期间知青下乡与当前我们倡导的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前者借力于政治手段,带有明显的强制力。后者则是倡导运用非强制力的市场经济方法,按照市场需求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相统一的导向,吸引大学生自觉自愿地支援农村基层建设;其次,文革期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我国长期推行的单一呆板的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囿于所有制的限制,使知青下乡之路越走越窄。
而当代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则是在充满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之下,多元就业观念、灵活就业模式和政府行为的有力政策支持,为大学毕业生在农村施展才华提供了宽广的前景;第三,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约1700万知识青年,其文化程度多为初、高中毕业生,加之“再教育”理论的影响,多以从事繁重体力劳动为主,青年们所接受的锻炼是以丧失正规教育和正常就业为代价的,很难发挥知识对农民的反哺作用。而今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则是要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转化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杠杆与动力。
就业问题显然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经验证明,试图通过政治干预下的知青运动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对经济规律的违背,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其路径只能越走越窄,进而损害个人、殃及社会,最终造成更严重的政治问题,因而是不可取的。总之,深刻认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与当代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的区别,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必将产生的历史意义。
二、从人力资源到人力资本 人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的资源,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而知识型劳动者所具有的能力应该有机会创造出更多的使用价值。
大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人力资源,应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富有驱动力的知识群体,是一支先进生产力。为发挥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生产力作用,有必要立足当前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现实,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国家长远发展规划,把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列入长远的劳动发展和劳动力资源转移计划。
应当注意到,城市化道路虽然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但城市化建设毕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特别是基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来看,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这样的国情决定了要真正消除城乡差距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2005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
与此同时,农村现代化建设以及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也与城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相形之下,大批城市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则滞留城市,更加剧了城市就业岗位的稀缺状况。
这种“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双重就业格局,非常值得政府和大学生的深思。因为,人力资源只有在有机会创造价值的时候才能转化成为人力资本。
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0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