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3月19日从农业部网站获悉,3月16-17日,农业部在四川省金堂县举办了全国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现场交流活动,总结推出全国县域农村五大双创典型模式,通过成功模式和成熟经验的借鉴,实现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据介绍,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扎实推进农村创业创新,通过抓政策、育主体、建机制、搭平台、搞服务,为农村双创创造了良好环境。通过考察研究,农业部总结推出全国县域农村五大双创典型模式:一是特色产业拉动型模式,围绕特色产业,面向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开展创业创新活动。
二是产业融合创新驱动型模式,围绕产业融合形成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双创活动。三是返乡下乡能人带动型模式,返乡下乡人员通过创办、领办企业和合作社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周边农村双创。
四是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群型模式,以双创园区(基地)和农业企业为主的平台载体,提供见习等多种服务,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五是龙头骨干企业带动型模式,依托企业优势,带动当地农村双创为企业配套服务,引领当地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 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农民工 等人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支持返乡创业园、返乡创 业孵化园(基地)、信息服务平台、实训基地和乡村旅游创客示 范基地建设。深人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实施“互联网十”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提高农村物流水平。提 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改善公共服务设施条件。
推 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人农业,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 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挖掘农村传统工匠技艺, 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 品牌。
(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等负责)。
依托现有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创业服务中 心等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招投标等方式健全服务 功能,整合社会资源,为农民创新创业提供包括政务、事务等专 业和综合类的服务。
要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 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开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技术咨询、市场拓展等行业综合服务以及信息、资金、法律、知识产权、财 务、咨询、技术转移等专业化服务。要加强法律援助,协助农民 创新创业中遇到的解纷。
同时充分发挥重点乡镇企业、农产品加 工龙头企业、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小康村、大型农贸市场和乡镇 工业园区的作用,组织创新创业农民与其对接,形成企业带动、名村带动、市场带动和园区带动农民创新创业的格局,真正做到 “扶上马,送一程”。
(基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 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依托现有开发区、农业产业园等各 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整合 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建 立开放式服务窗口,形成合力。
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发挥福射带动 和示范作用,成为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支持中高 等院校、大型企业采取众创空间、创新工厂等模式,创建一批重 点面向初创期“种子培育”的孵化园(基地),有条件的地方可 对返乡下乡人员到孵化园(基地)创业给予租金补贴。
该项措施 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等负责。
农民是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中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民创新创业蓬勃兴旺,不断为发展现代农业、壮大二三产 业、建设新农村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作出贡献,涌现出一大批卓有 建树的企业家和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沉得下、留得住的农 民创新创业骨干队伍。 与此同时,各地主管部门认真履责、主动 作为,推动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广泛开展。
但就整体而言,农 民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尚待提高,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制约了农民 创新创业开展。各地实践表明,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有利于以创新引 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和人气向农村聚集, 培植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新增长点;有利于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筑牢新农村和小城镇 产业支撑,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创新创业服务工作作为主管部门 的重要职责,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下大力气、形成合力、抓紧抓好。
一是提高农民创业创新保障水平。
农业是个弱质产业,抗自 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同样,农民创业也有其局限性, 需加强农民创业的保障水平。
首先,要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 险。要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为农民创业系上一根“保险 带”,避免农民因自然灾害而出现“长期创业、一朝返贫”。
其 次,要积极探索将农民创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加大失业保 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力度。最后,要把农民创业人员纳入就 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范围,并对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给予小额贷款 贴息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措施。
二是制定完善农民创业创新扶持政策。探索建立创业农民养 老保险制度,解决创业农民老有所养问题,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 养老保险格局。
加大对农民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创业 农民兴办实体项目库,实行财政“以奖代补”的政策。国土、规划等部门要在城乡总体规划和用地规划中同步考虑农民创业用 地,制定完善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民创业。
要在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让进城 创业农民安心在城里工作,从根本上解除后顾之忧。 同时,要制 定出台扶持农民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扶持农业种养销大户、农 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增强其带动能 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鼓励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注册证明商 标和原产地标识,推动品牌整合,加强名牌农产品保护。大力推 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模式, 规范订单农业发展,完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构建农民创业服务平台。实行区域性、专业化管理与服 务,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创业的合法权益。
加强创业信息服务。要切实加强与省、市以及相关县、市的联系与沟通,强化对农民创 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编发,形成创业信息收集的系统化、流程 化。
用好用足现有的信息平台,加强对云和农民培训网、远程教 育、农民信箱使用维护的检查监督,使来之不易的信息平台能真 正发挥服务农民的作用。
一、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科研人员积极性
未来,必须要建立符合农业规律的科研体制机制。”
“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陈章良建议,今后应该着力完善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健全专业服务体系、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同时加快探索建立知识价值认定评价的标准体系,有效推动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落实。加快完善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的法律框架,强化科研人员合理收入的合法性。同时,他还建议支持科技人员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而针对具体的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我们的农业科研应该多研究规模化、机械化的集成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适应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需要。以此来提升农业的科技效率,提升农业竞争力。”王志刚同时强调,真正的农业科技发挥力量最大的是在种业,要将农业种业作为主攻方向,不要被国外所控制。而除了种业,还要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上发挥科技的作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完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创新农技服务形式,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对于农业科技推广,王志刚告诉记者,如果农业技术能与市场相对接,满足市场需要,那相应的配套成果就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过去我们的农业科技主要针对粮食的产量,现在我们要以供给侧改革来探讨农业科研,只有当技术受市场欢迎的时候,它才能真正显示出竞争力,真正推广开来。因此,从源头上来讲,农业科研工作者必须研究市场需要,跟上时代要求。
尽管我国已经完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基层农技推广站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发挥作用,但全国政协委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认为,各地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视还不够。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费用,未在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支出中单独列项,很多地区机制不够完善,而在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方面,地方科研单位未能与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有效结合,存在着技术与推广部门脱节的问题。
各级政府把农业科技服务置于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全盘考虑,财政预算单独列项,并逐年增加经费,确保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技术推广等费用支出。同时,建议结合各地区的主导农业产业组建由“1个高校科研单位专家团队+1个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小组+若干个经营主体”组成的产学研联盟,组建农科教结合型的农业科技服务队,让农业技术真正变成生产力。
而针对全国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国家能加大财政对“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支付力度,提升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全程产业链改造升级”。
三、政策扶持培养农业高端人才,留住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解决科技问题,支撑现代农业,根本上还是要靠人才。
“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上,优秀的人才不从事农业,从事农业教育的科研队伍素质良莠不齐,这都间接影响了现代农业人才的匮乏。眼下可能问题还没有显现出来,未来十年二十年,问题可能就会出现。”
针对涉农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的问题,应及时调整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农民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之路;打造培训网络,优化就业环境,为涉农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让他们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
因此,在指导和服务各地农业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同时他们的待遇水平也不够高。对此,他建议,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建议制定工资福利补助政策,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以留住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并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农业科技服务队伍。
除了高端人才、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现代农业发展,呼唤和需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而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国家加大对职业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让他们多学习种植、经营、管理等知识。他认为,针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应该是学以致用,可以成立基地,让农民既可以学到知识,又能在田间地头实践,边学边做,这样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8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