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海归创业的城市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 海归在创业中主要遇到融资困难、经营运行成本高、政府相关政策配套不齐、难以引进和留住适用人才等问题。
49.1%的海归创业者表示曾有失败的经历。海归认为在回国创业方面的劣势主要集中在不适应国内人情社会,难以获得发展机会、不熟悉国内市场环境,战略制定不当、不会与政府打交道,遭遇行政审批阻碍。
有1/3的海归创业者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情况表示满意,41.7%的处于矛盾状态,对事业发展情况无法做判断,而有25%的海归创业者对自己的事业表示不满意,其中8.3%的人表示非常不满意。
第一,创业园存在结构性缺陷,令不少创业园的实际效率低下。
近年来,中国为吸引海归人员到本地创业,不少地方的开发区、高新区甚至大学纷纷推出自己的留学生创业园。但由于缺乏一整套科学的项目评估机制和有效的融资渠道,不少留学生创业园实际上扮演着物业管理公司的角色,有的创业园还采取简单的房租补贴形式,作为对园内海归企业的支持。
结果是,很多留学生创业园中的企业成功率不高,不少海归企业处于艰难挣扎状态。 第二,海归创业融资难,成为目前广海归人员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相当一批海归企业最终破产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各地入驻留学生创业园企业的有关调查,国内支持海归创业的资金渠道主要有:政府类投资,如各地开发区、高新区认定的项目;民间类投资,海归企业自己在民间寻找合作方;风险投资。 虽然风险投资目前已经在国内投资不少留学人员企业,但其凤毛麟角的投资几率与很大的利润要求相比,对于成千上万海归企业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
第三,有关政策“重创新轻创业”。为了吸引海归人员回国发展,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了大量政策法规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创新。
不足的是国内以往许多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政策措施,理论上都很充分,但往往有一种“重创新轻创业”的倾向,在政策制定上,往往忽视了真正有效的创新必须要依托大量的创业才能进行。因此,在吸引人才归国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上,往往都是以学历或科研成果作为待遇标准,较少考虑留学生归国创业的实际需要;各地不少项目扶持资金的发放,也往往按照科研成果评选的标准去靠,较少考虑科研转化和市场需要。
第四,创业资金分配过散的“撒胡椒面模式”,较常见的模式就是每个入驻园区的海归人员项目可以得到10万元的补贴。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留学人员创业资金支持计划,以配合和推动中国在新时期的自主创新,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课题组针对海归群体开展了网络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913问卷。
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
1%。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
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海归整体情况分析 1、回国时间集中于2010年之后,占78。
4%,2005-2009年回国的占15。6%,2000-2004年、2000年以前的分别占2。
2%和3。8%。
2、海归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位以授课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研究型硕士学位为主,分别占比为33。2%、27。
6%、21。5%。
3、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科目以商科、社会科学、工学、自然科学为主,分别占35。 2%、20。
8%、13。1%、12。
8%。此外,人文科学的占比也较高,占比8。
1%。农学比例最小,为0。
8%。 4、海归群体对留学的价值持肯定态度。
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0%,不划算的占20。
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
7%。需要注意的是,评价留学的价值不能简单的看经济回报,也需要考虑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
5、出国留学获得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国际化视野、外语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认可度分别为78。7%、78。
3%、71。3%、68。
9%。 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沟通能力的占比也均超过50%,相对而言,创新能力和扩大人脉网络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9。
4%和34。2%。
6、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 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
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1%、22。
5%,10年以上的占比10。3%,一年以内的仅占7。
2%。 7、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
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4%,较快地融入的占32。
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
9%,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
7%、49。8%、46。
7%、35。7%。
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 2%、7。
3%。 海归就业情况分析 1、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海归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
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的单位类型呈现多样化,但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36。1%的海归在本土民营企业,26。
7%的海归在外资企业,13。5%的海归在国有企业,8。
9%的海归在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和海归创业民营企业的各占2。7%。
海归就职的企业以500人以上的中型到大型企业为主,有31。2%的海归就职于10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45。
3%的海归就职于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 2、海归就业产业分布较广,金融业居首 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
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
9%、5。5%。
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在工作岗位方面,选择销售、市场的海归最多,占29。
6%,选择生产/运营,研发,行政工作,人力资源和财务管理的海归分别占11。8%、12。
9%、10。9%、8。
3%和10。1%。
3、语言和沟通能力是海归就业的主要优势,国内关系网络断裂是主要劣势 海归认为其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语言、沟通能力方面,分别有64。 3%和51。
7%的海归认为自己在这两方面具有优势。 分别有50。
1%和48。8%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优势。
另有38。6%认为在自我推介能力占优势。
仅有15%的海归认为自己在人脉网络占优势。 海归在社会关系网络、求职时间、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短板。
海归的就业劣势主要体现在“国内的关系网络因在国外上学而断裂”,有47%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这一劣势。 29。
7%认为海归“专业技能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有27。
7%的海归认为自身丧失“挂职锻炼机会,难以到政府部门工作”。 认为“回国时间晚,赶不上国内招聘会”、“所学专业国内没有需求,国外实习经历不被认可”,占比分别为26。
7%和24。8%。
还有12。4%的海归认为自己“语言能力与国内名校学生相比优势不明显”。
4、海归工作满意度偏低,跳槽频率较高 海归的工作满意度偏低,虽然有36。4%选择满意,但有46。
4%的海归对目前的工作不满意,选择非常满意的仅有1。 2%。
76。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
5%。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
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2%。
海归创业情况分析 1、海归选择创业城市的考虑因素多元化,创业领域集中在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 海归创业的城市也呈现分散化趋势,不再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海归在选择创业城市时,考虑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该城市是否有较好的人脉关系、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好、城市环境好等方面。
其次是基础设计、教育水平以及优惠政策的吸引。
最困扰的是技术不能马上转换为商品。
产品开发需要时间,产品成熟并得到市场的认可更需要时间,而且长期在国外生活,我们海归要为水土不服增加更多的投入。”在谈及海归高科技企业创业过程中所遭遇的发展瓶颈时。
科研产品在投入开发后如何能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这是困扰许多海归,特别是技术型海归创业的难题。 “海归创业公司一般以高新技术为主,在市场开拓方面有着天然的弱势,加之和入行多年的企业相比在渠道、人脉、资金等方面都有不足,所以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往往技术的先进无法转换成市场的份额。”
海归企业家李剑冰说道。 高科技海归创业者虽然掌握着世界领先的技术,但是因为之前长期生活在海外,对于国内相关产品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缺乏相应了解。
而且由于是技术出身,这些海归企业家在创业之初往往并不擅长管理企业。 考虑到上述因素,外界往往从多方面给予高科技海归企业帮助,企业孵化器便是其中一个。
“二次孵化”推动从“成活”到“规模” 现在国内企业孵化器普遍采用的是常规孵化模式,其所遵循的路径是“项目筛选企业孵化毕业退出”。 与常规孵化强调让企业“成活”不同,大连科技局提出的“二次孵化”是以企业的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规模化,通过对毕业企业的再次扶持,实现整个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次孵化”是一种开放式的孵化器运作模式,它能调动起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创业者服务。 在“二次孵化”模式中,科研院所、企业、金融机构、服务中介建立了制度化联系,在孵企业获得了更专业的服务,从而为海归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以大连双D港为例,目前,已有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化物所等8家高校、科研机构,先后在那里设立研发基地、重点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 这些组织,不仅对海归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开发进行帮助,还可以提供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配置、法律金融服务等多方面的指导。
二问经济学家详解“二次孵化” “二次孵化”能帮助有产业化前景的一次孵化毕业企业做强做大,那么,长时间的孵化是否会让高科技海归企业形成依赖?对于没有接受“二次孵化”的高科技海归企业是否有失公平?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孙智君副教授认为,暂且不谈存在强制退出的措施,就企业自身来说,随着在孵化器时间的加长,实际上所得到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而这些海归大部分都是高素质的人才,继续留在孵化器内的机会成本非常高,所以,“我相信高科技海归企业在发展成熟、初具规模之后会自动选择退出,不会对孵化器形成依赖。 ”。
国际国内视野兼具 “我觉得海归很大的优势就是视野的国际化。
我们在做‘销售家’这个手机客户端的时候,先了解美国、欧洲等市场,发现那里并没有这种模式。”蒲世林说。
社会化销售众包平台——“销售家”的创始人兼CEO蒲世林创业初期组建了5人创业团队。 其中的联合创始人谭磊曾留学芬兰,毕业于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
他的国际化视野在团队的创业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蒲世林作为本土人才,则对国内市场十分了解:“我工作10年了,之前8年一直在国内的HR管理咨询公司任职,从管理顾问做到CEO,期间给很多企业做过顾问。
这段经历让我对国内的市场比较了解。” 蒲世林还补充说:“做顾问的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总结下来,所有企业的运营无非是开源和节流这两大块。
而开源是很多企业永恒的‘痛点’。”“销售家”正是抓住这一点,既放眼海外,又结合国内市场的实际状况,从销售招聘做到现在,已于今年5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
黄昆是上海不工软件有限公司的CEO,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基础数学专业。他的创业团队也是采用了海归和本土人才结合的方式:“我们就是这样做的,技术结合国内需求,市场贴合国内环境,战略上兼容并蓄,以我国为主,兼顾全球市场。”
一手资源不用愁 “谭磊有很多外国朋友,在着手创业前,他向他的外国朋友咨询了很多次。 我觉得跟海归一起创业,一个很大的优势就在于他有更多的信息来源。
而且这些信息不是来自报纸、网络,而是直接去问海外当地的朋友。这种一手资源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市场。”
蒲世林解释道。 黄昆的创业团队致力于利用先进供应链规划算法,打造消费及工业品制造企业的工业互联网络。
在创业过程中获取资源时,黄昆也强调了解当地市场,才能获得一手资源:“本地市场与本地问题需要从实际出发,尤其是管理上,国内外各有优势和缺点,不能简单认为发达国家的方法就是先进的。” 作为创业团队中的海归,黄昆放眼国外市场,团队中的本土人才则深入探究国内市场。
将获得的一手资源作为创业的基石。黄昆介绍说:“将国外的眼界、知识和技能与国内问题结合,走出自己的路才是关键。”
采用海归和本土人才联合创业的方式,双方各自发挥视野和资源的优势,创业中所面临的问题也能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创业的成功率也会随之提高。
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 的优势与劣势吧! 回国创业优势: 1、高学历优势:绝大部分海外留学生有较高的学历,这有助于海归回国就业创业成功,据调查,48%的海归创业成功人士有博士或博士后学历,35%的海归有硕士学位,12%的人为访问学者,5%的海归有本科学位。
因此小编认为,扎实的海外学习对有志回国创业的海外留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2、海外的工作经验:近些年来,有不少 海归回国创业 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量工作经验的积累,特别是海外工作经验。
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海归创业成功大有益处。而有工作经验的海归创业也比那些出国只拿了个一两年左右的学位就回国创业的海归要相对容易得多。
3、社会团体与网络:海归回国创业不仅带回了海外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同时也注重海内外的网络和社会资本。调查中发现,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过起码一个社团、商 会、行业组织,如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
参与这些机构,对于海归扩大创业与发展的网络,认识新的合作伙伴,寻找和交流新的创业信息,建立新的社会关系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4、专业领域优势:海外留学生在高科技领域(如互联网、it和通讯等领域)创业更容易成功。
5、风险投资优势:在海归成功创业的企业中,有相当的比例获得了风险投资的参与。这也是海归回国创业的一个有利条件,因为绝大部分国际风险投资在华的掌门人也都是海归出身,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也更容易被国际金融市场所接受。
6、创业团队和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有助于海归创业成功。海归回国创业往往不能依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好的创业团队成员之间有相同的文化和海外经历,相互之间可以互补,提出好的创业项目,提高了海归创业的成功率。 7、国内需求和政策支持:国内企业对优秀海外创新创业项目的需求日益增多,政府和企业为优秀海外学人提供的创业环境益发优越,吸引着众多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 回国创业劣势: 大部分海外留学生回国后,难熟悉国内环境及市场,包括国内消费者需求等等。
如互联网行业,国外做得有声有色,一到国内可能就差强人意了。一些海归回国创业过程中,往往目标定得过高,一旦目标无法达成时,容易心灰意冷。
海角网小编建议:。
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也将为之让路。
近年来,关于海归创业的话题方兴未艾,国内为海归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促使海归创业环境日臻成熟!海归创业要把握好六大要素,才能创业成功。 第一大秘诀 冲在竞争前列 冰球明星哥瑞斯基,谈到他的成功秘诀时说,成功不是因为有往冰球所在方向滑的能力,而在于总是往冰球将要落脚的地方滑。
如果你将其用于企业,你就掌握了成功的关键。那么你怎样确定你的商业落脚点呢?迈克尔。
尔建议你考虑一下“顾客的购买习惯的变化。还有技术方面,现存的和潜在的竞争方面,以及最最重要的,你的企业和你的竞争者们都在做什么,你怎样才能做得与众不同”。
第二大秘诀 有独到的见解或独家技术 显然,你独到的见解或技术(当然最好是有专利)是你的优势所在,就好比如果你掌握苹果公司麦金拖什微机操作系统,那么你就掌握了这个关键一样。 企业家舒尔茨对此如是解释,“如果你能竖起一座屏障挡住许多竞争者冒出来在你立足之前抢走你的市场,你的成功机会就大大提高了。”
第三大秘诀 经营得当,追求完美 只有经营得当,才能稳操胜券。对此,迈克尔。
尔解释得更加详细:即使你拥有某种产品的专利而且对此严格保密,也不能保证你将来能赢利。 真正的竞争佼佼者是那些经营得当的企业:企业的关键不取决于一个伟大的观点或专利,而是取决于对某种策略不断提高的经营和改善。
戴尔认为,经营的关键是你期望的高低。你必须为你自己和你的员工设立一个有难度的目标。
他这样写道,“在设想打败你的竞争对手所运用的良策时,想一想自己的主要优势,然后充分地调动它。 ” 第四大秘诀 变劣势为优势 避免正面冲突的另一种说法是变劣势为优势。
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一是不学不行。
不学习就会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前进步伐,就是后退!二是强化优势。加强自己强项的学习和前沿研究工作,保证自己的强项更强大!三是弥补不足。
通过学习,使自己的短处取得不断地充实,不断的进步。 第五大秘诀 为客户着想要有人情味 一个创办企业的要素——要有人情味——听起来有些令人吃惊。
但这是我们的一些企业家们竭力提倡的要素。为他人着想是任何企业成功的最关键所在,许许多多公司的经验证明,“做到有人情味儿”会对企业大有裨益。
松下幸之助认为:“商人同样应该在创造一个物质充足、精神丰富的社会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样的,只有这么实践着的企业,才能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赢得社会的尊重。这也是在创业之初就必须明白的简单道理。
第六大秘诀 要扮演弱者 与大企业竞争有两个秘密:第一,利用你小而灵活的特点,不要因为你弱小就害怕没有机会因而止步不前。 兔子也许可以逃脱狐狸的掌心,但更胜一筹的是弓起后腿,再跳出去进行更有力的反扑。”
第二,避免迎头正面作战。你的策略应该是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同一领域的大公司竞争,而不是硬碰硬。
希望此答案对你有帮助。
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相比较高的留学成本,留学效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围绕留学“划算”还是“不划算”的讨论成为社会话题。
调查显示,海归群体中,认为留学划算的占50。 0%,不划算的占20。
2%,说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别占22。1%、7。
7%。 超过65%的海归认为可在5年内收回留学经济成本。
认为3-5年收回经济成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别占24。
1%、22。5%,10年以上的占比10。
3%,一年以内的仅占7。2%。
出国成本的收回时间与海归人员的个人能力、就业单位性质、个人所在的岗位、工作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海归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改善 报告指出,超过八成的海归回国后都能实现再融入。
渐渐地融入是主要类型,占54。 4%,较快地融入的占32。
7%。一直很难融入的占12。
9%,与2013年的调查结果“半数以上的海归一直难以融入国内环境”相比,海归的社会融入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调适、结交国内朋友为主,分别占比为58。
7%、49。8%、46。
7%、35。7%。
参与国内社交型/学术型/商务型活动、个人资本的跨国经营和转化也是融入国内环境的重要途径,分别占比20。2%、7。
3%。 海归就业扎堆金融 报告指出,海归回国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省会。
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汉等地对海归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归就业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海归就业的前十大产业中,金融业最多,为14。
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
9%、5。5%。
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占比较小。 76。
5%的海归回国后有跳槽的经历,在跳槽的频率方面,2年内跳槽的占主流,高达39。5%。
3-5年跳槽的海归占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仅占8。
2%。 期待政府更多创业支持 报告指出,海归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其他服务业、节能环保这几个领域,占比分别为18。
6%、13。6%、13。
6%、10。2%、8。
5%和8。5%。
在创业阶段,海归创业者最需要获得关于市场开拓、金融服务、创业场所提供等方面的帮助。海归创业政策需求方面,海归创业者更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科研资金申请过程限制较多、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力度、政策落实等问题。
也有创业者表示政府应该在购买时优先选择海归创业企业的高新技术及产品。约41。
7%的人则表示国家的政策很好,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贯彻落实。 提供良好环境让海归安心创新创业 此次调查自2015年2月启动,共收到913份有效问卷。
样本中,男性占54。 9%,女性占45。
1%。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
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指出,从调研报告来看,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有经验的海归最值钱,但是仍有80%的海归认为现有薪资水平低于预期。
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这需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积极开展文化、交流等活动,帮助海归人员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引进外资的一种新方式,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推动。
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中国的海归政策还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国需要完善相关政策,让更多的海归安心回国创业,加强创新的力度。 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达到36。
48万,比2013年增加了1。13万,增长了3。
20%。截至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已达180。
96万,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
海归人数的增加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政府加大吸引人才的力度有关。随着大批海归回国发展,他们的就业和创业情况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为更好地了解海归在就业、创业、社会融入等方面的状况,2015年2月至2015年7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卓聘合作,共同开展了“2015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研究。课题组针对海归群体开展了网络调查,此次调查共收到913问卷。
样本中,男性占54。9%,女性占45。
1%。调查对象以80后和90后海归为主。
海归留学的国家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为主。 一、海归整体情况分析 (一)回国时间集中于2010年之后,占78。
4%,2005-2009年回国的占15。 6%,2000-2004年、2000年以前的分别占2。
2%和3。8%。
图1 海归回国的时间分布 (二)海归在国外获得的最高学位以授课型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研究型硕士学位为主,分别占比为33。2%、27。
6%、21。5%。
(三)海归在国外所获学位的主修。
8月21日报道,昨天(19日)召开的第13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发布了《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90后成为海归主体 占比高达55%《2018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通过2190份的有效问卷调查显示,新生代的海归群体出生年代集中在85-95年之间,其中,(90-95年)90后成为海归主体,占比高达55%,实际年龄在23-28岁之间。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表示,每年有六十多万留学生出去,有五十多万留学生回来,现在回来的90后,甚至95后,呈增长的态势。
这既反映了留学潮,也反映了海归潮。中国留学生的这种“大进大出”,形成中国独特的人才环流现象。
从海归群体获得的学位、学历看,硕士学位最多,占比达56%,其次是学士学位,占比38%,博士学位、专科和其他占比都在2%左右。与去年相比,硕士学位占比下降了6个百分点,学士学位占比上升了7个百分点,出国读取本科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从最近一次留学国家/地区分布占比情况看,去英国和美国留学的人最多,占比分别为19%和18%。其中,女性更青睐英国,占比高达22%,其次是美国;而男性恰恰相反,21%的男性选择美国。
在最近一次留学中的主修科目中,经济学与商学类占比最高,达到43%。因此,金融业超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再次成为海归就业中最主要的行业领域。
曾经有些海归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工作,被称为“海待”。今年的《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95%的海归都能在归国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而国内的就业前景也更加吸引留学生们回国工作。
在出国留学的主要原因中,76%的海归是为了“体验他国文化、生活,丰富个人阅历”,而“计划未来在国外发展”的比例相对较低。所以,回国后,61%的海归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发展,并未发生地理迁移。
而迁移的人群中,有13%的海归迁往北京,8%的海归迁往上海,7%的海归迁往广东。《2018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从就业状态看,72%的海归已就业,16%的海归正在找工作,5%的海归正在创业。
但是总的说来,95%的海归都能在归国以后的半年内找到工作。其中,1个月以内找到工作的占比42%。
而需要6个月及以上才能找到工作的占比仅为5%,海归找不到工作而待业的情况越来越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6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