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要求中小学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
这是一种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要达到创新教育提出的要求: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形成了一套以传递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比较粗浅,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开展,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科研力度,紧跟课改形势,实现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真正将培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第二,要培养创新型教师,注重启发式教育。
创新型的学生需要创新型教师来培养,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创新,逐渐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致力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并以创新精神去理解和运用知识。第三,要创新教育评价制度,促进人才科学培养。
坚持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向性、过程性的新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以一次成绩判好坏、不以一张试卷定终身,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注意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为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需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国家级团队须团队结构科学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作为辅导员,其自身素质不仅关系到学院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对学生也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及时掌握各方面先进知识及基本信息,才能使辅导员这一项工作历久弥新,锦上添花。
高等学校也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1 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首要条件,因为在大学校园的工作中,辅导员是学生和老师及学校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时刻在他人的眼中产生着影响。
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的教育或指导学生,才能有信心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实践,不断获取最新理论,才能在学生中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指导实践。
2 不断的学习专业知识和业余知识 作为辅导员应该把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不懈追求,不紧要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自己也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去努力学习。新时期的辅导员不紧应当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业余的丰富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工作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获取来源于当今社会的各方面知识、常识,他们所学专业理论的大致了解,有助于与学生的交流和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3 培养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整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动力源泉,同样也是辅导员工作中有所突破的不竭动力。作为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不具备这种创新能力,就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就没有竞争力。
而这点不只是是对学生的要求,作为高校辅导员也应该在新型下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追求创新科研理念,在工作生活中,不紧提高自己和辅导员团体的素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在鼓励科研之外,从教育部到高校,组织各种理论培训则成为培养辅导员的常规做法,在激发辅导员本身积极性方面,鼓励科研创新并提供后续的发展方向显得更为重要。
(一)正确选择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1.多学科组织研究团队进行科技创新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日益呈现出“大量分化,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并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延伸。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越来越多,科研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特点。[4]跨学科进行科技创新,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是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在研究内容上,依托本学科的创新点,进行跨学科、跨分支学科、同一学科内部各个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和渗透。在研究方法上,既要有递进式的交叉和渗透研究,又要在多学科交叉与渗透的空间进行纵向的深入和横向的拓展,从而提升科研的层次,拓展科研新的领域,形成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
在合作范围上,不应局限于本院系内的合作,还应积极寻求其他学科院系甚至于其他高校的合作研究。地方高校教师在跨学科的科技创新合作中,不仅能加深自身专业知识还可以拓宽知识范围有助于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
2.主动与中小企业产学结合 在地方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我国除了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很弱。
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同中小企业的联系合作,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地方高校教师在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成为中小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的指导者,积极主动根据企业需求在传统企业改造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吸收、提高方面与中小企业合作攻关。
在企业建设上为企业的制度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承担一部分的企业培训和指导,将现代企业制度导入到中小企业中。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和中小企业的产学结合促进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将知识创新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
3.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 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高校为其输送高素质的人才,更迫切的需要地方高校为地方科技需求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学科建设上,高校必须找准在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和本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优势学科与地方科技需求对接,才能保证学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并且应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学科:针对当地支柱产业发展重点学科;针对当地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针对当地社会进步发展人文学科,实现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二)努力创造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条件 1.地方政府搭台,促进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 地方政府在产学结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
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与政府对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关系密切,地方发展往往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作为突破口,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这就需要地方高校与企业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产学协调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进行牵线搭桥寻求需要科技成果的企业,使学校的科研成果能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所以,地方政府应建立产学相结合的互动性产业化服务平台,以地方产业情况为背景,将企业的资金与高校科研人才结合起来共建研发机构实现科技创新的价值。
2.政府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形成激励政策 科研奖励是对科研成果和科技工作者创造能力的承认,是衡量科技人才对社会贡献大小的标志。政府制定各项对教师创造的科技成果进行激励的政策,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迅速发展,促进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通过给予优秀科技成果和突出贡献者以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激励科技人才对社会做出更大程度上的贡献,有利于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地方政府应出台一套完整科学的激励政策,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要真正实行专业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加大分配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力度,鼓励教师多作贡献,强化激励机制。
3.地方高校建立青年教师科技创新的培养和激励制度 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他们承担绝大部分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工作。[5]他们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但实际工作经验的缺乏和专业知识不够深入和广泛,其能力离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地方高校应建立培养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制度,为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机会和平台。而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是青年教师获得实际经验、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最佳途径。
再者,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投入一般是倾向于教学方面,科技创新更多是被看成青年教师的个人行为,被看成是教学工作以外的副业。地方高校也基本没有形成提升青年教师科技创新能力的激励机制。
但是要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不能忽视占有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应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二线研究,建立青年教师二线研究的激励机。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7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