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学校至少要为学生提供四个培养创新人才的要素。
第一,有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我们学校这些年提出来要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何来实现让我们过去的知识传输型教学,转为能力本位、创新本位呢?我们实现了四个统筹:统筹通识课程和专业教程,统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筹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
第二,靠老师来培养学生。黄淮学院这些年要实施“双师、双聘、双百”工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向聘用,从行业企业聘用,让学校专家走向社会了解行业,了解最新的产品技术标准,打造双百,我们让每个老师有思维和能力来符合我们培养创新型学生。这几年我们每年都派出一批学生和老师到境外和国外高校进行培训,效果非常好。
第三,搭建一种学生创新创业平台。黄淮学院正在实施“161”建设平台,“1+6+N”建设队伍,另外,我们这几年整合实验室、教研室、圆梦坊等等,打造了一批创客空间,有学生实践实习功能,也有科技研发功能,同时面向社会服务功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了很好平台。
第四,学校有良好的制度和环境来保障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先生在黄淮学院当校长的时候每年设立20万元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加上行业企业每年有数百万元创业孵化基金,并且在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工作过程中都有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引导、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讨论原则通过后,《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出台。
《实施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共26条:一是关于激活创业创新主体,包括提高科研技术人员创业创新积极性、允许公职人员创业、鼓励青年创业创新、吸引高端人才创业、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等6个方面。二是关于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包括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维护公平市场秩序、减免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等3个方面。
三是关于夯实创业创新载体,包括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整合一批众创资源等3个方面。四是关于加大创业创新支持,包括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作用、加大研发支持、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扶助优秀创业项目等6个方面。
五是关于丰富创业融资模式,包括创新股权融资方式、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完善融资政策、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引入风险补偿机制等5个方面。六是关于强化创业创新服务,包括强化创业培训指导、完善公共创业服务、营造创业创新氛围等3个方面。
《实施意见》第二条规定允许公职人员停职创业。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除外)职工经单位同意,主管部门批准,可停职领办创办企业,由原单位保留其人事关系。
3年内不再领办创办企业的职工允许回原单位工作,3年期满后继续领办创办企业的职工按辞职规定办理。 第三条规定将求职补贴调整为求职创业补贴,对象范围扩展到已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一次性求职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1200元。
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在校及毕业5年内)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补贴标准提高到6000元。 第十一条规定对国家、省人社部门和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的国家、省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园,由受益财政一次性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
第十八条规定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企业、个人,在创业孵化基地3年内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限额)等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60%。 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具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创业培训可按规定申请创业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每人1600元以内。
将初创企业经营者进修学习补助标准1万元调整为1万元以内。 第二十六条规定对获得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单位联合组织的创业大赛奖项并在萍乡登记注册经营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具体奖励办法另行规定,奖励资金由就业资金统筹安排。
下一步要从五个方面推动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来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改善环境,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改革。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昨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这个要求,要激活个人和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二是强化基础,再建设一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和单位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发挥好国家和地方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特别是要鼓励企业更多增加研发投入,国内比较好的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都是主动增加研发经费的,不仅销售一批产品、生产一批产品,而且研究一批产品、储备一批产品。通过“双创”推进,现在像深圳的一些企业,营业收入当中研发比重都达到了5%以上,有的企业更高。所以,这就能够真正发挥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弥补短板,抓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尤其是要重视企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提高创新发展的支撑能力。
四是培育新动能,推进实施“互联网+”行动和大数据战略,支持分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
五是要加快一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制造业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的方向发展,着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讲质量、讲技术、讲标准、讲品牌、讲知识产权的阶段,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前途广阔,潜力巨大。
“十三五”规划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因此,“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应该如何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会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进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个时期宏观环境和发展背景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充分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新变化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经济增速进入换挡期,即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到当前的中高速增长。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下行周期,经济增速在波动中放缓,今年第三季度已经回落至6.9%。这是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相互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结构性因素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增速放缓,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际上是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给因为供大于求出现了过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应的供给难以被满足。进入新常态,一系列重大的、阶段性的变化集中显现,这既表现在需求侧,也表现在供给侧。
从需求侧来看,2013年我国城镇户均达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拥有汽车超过100辆。按照国际经验,进入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需求都将发生明显变化。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房地产投资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24%,今年前三个季度已下降到2.6%;汽车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17.9%,今年前三个季度却下降到0.9%。不仅如此,随着房地产需求和汽车市场需求的下降,钢铁、水泥、玻璃、轮胎、电子、家电、家装等关联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下降。
从供给侧来看,2012年以后,我国16岁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了820万人,随着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不断强化,以往那种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过去一个时期制造业迅猛扩张而形成的巨大产能,在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当前面临较为严重的过剩局面,特别是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更为严重,利润水平大幅回落,有的行业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
由此可见,新常态更具本质的变化特征还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在需求侧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扩大投资和产出规模,虽然短期内对经济增长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投资的边际效用逐步递减,其结果,不仅会使产能过剩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明显减弱,进而还会错失结构调整的机会。
因此,新常态下,面对经济下行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大供给侧的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和资产重组,增强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需求已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不主动调整也会被动调整,而被动调整付出的成本会更大。
加大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力度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窗口期。过去一个时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固然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但也是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重要机遇。
因此,“十三五”时期要充分用好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宝贵机会,下决心推进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 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出清过剩产能。
过剩产能特别是“僵尸企业”造成资源沉淀,影响要素流动和资源再配置,还会延误结构调整的时机,使潜在风险不断积累。可以说,近一个时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持续恶化、工业品出厂价持续回落,与产能过剩是分不开的。
今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连续43个月负增长,表明产能过剩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只有下决心出清过剩产能,促进资源优化再配置,结构调整才能有效推进。
因此,“十三五”时期要下决心推进供给侧结构调整,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推进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动力转换要把握好新旧动力的相互关系。
新旧动力并存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基本特征。旧的动力如钢铁、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产业板块体量较大,虽然高速扩张期已经过去,但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短期内也难以找到体量相当、带动力相近的新兴产业板块来替代。
今后要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重组,让旧动力焕发青春。与此同时,要着力培育新的动力,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逐步替代传统动力。
无论是结构调整,还是动力转换,都要着力提高要素生产率。在生产要素供需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普遍提高的情况下,迫切要求从提高要素生产率中挖掘新动力。
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投资回报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供需形势的变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家和全社会创新潜能和活力,发挥创新在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中的积极作用,真正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培育经济发。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2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