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钢博士在讲话中指出,在人才需求与实际供给存在巨大落差的现状下,IC圈的“产教融合”不再是单纯上行下效的老议题,不论是教育界还是产业界都应该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精神,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IC人才培养质量。
基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态势,以及产教脱节的人才培养现状,黄钢博士指出,由于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和侧重点不同,难以互相取代、形成良好互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是建立中国IC人才培养良好生态的有效之举。 扩展资料: 黄钢博士认为,中国IC人才培养的特点整体表现为“难、缺、杂、散”,演讲针对教育培养课程体系改进、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高效使用、学生就业导向及企业用人服务对接等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分析。
针对IC行业人才供给不足以及人才流失等问题,黄钢博士说:“一个产业大量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同时必须创新创业紧密结合。教育界与产业界需要在产、教、金、学等方面广泛联系,培养一个良好的生态。”
建设学科专业集群,提升服务支撑产业能力。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及新材料等区域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学科专业群。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优化专业结构,新增机器人、网络安全、智能控制等14个专业,改造9个传统工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与松山湖国家高新区、部分全国百强镇及龙头骨干企业紧密合作,选派40多支师生小分队开展科技产业创新服务。为东莞市推进企业“机器换人”提供专业化服务,协助审核企业申报项目近2200个。
为95家规模效益“倍增计划”试点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诊断和规划。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横沥镇共建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先进机械(模具)制造应用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共建实验室15个,400多名学生在基地实习、就业、创业,成功孵化一批创新型企业。
近年来,学校提出“德美合和”的核心理念,坚持校企携手育人,致力培养德技兼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构建了“专业+公司”的校企共建、协同育人模式,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紧密结合,企业全程参与育人过程,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员工生成的无缝对接。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职教进程,学校与重庆86家市内外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美容美发专业分别与重庆永达北现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重庆丝域养发馆共建双基地;学前教育、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YY田教育科技公司共建“幼师咖啡学院”创新创业双基地;休闲体育、美容美发、学前教育、电子商务等专业与龙腾跆拳道公司等多家公司建立校企合作育人订单班,实现了“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合作倡议》指出,一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合作网络。
结合各校优势和特色课程资源,推动基于互联网、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大数据的教学改革,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体系和新平台,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促进教育和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合作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及实习实践活动;推动成立创新人才及未来领袖联合培养项目,加强互派交流生,促进内地—香港两地学生间的相互理解和跨境跨界学习交流。 二是构建科学研究合作网络。
推动成员高校学科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学科的汇聚交叉和融合共享,塑造尊崇创新、倡导合作的学术共同体;推动各领域创新人才和学术机构的互联互通,促进建设协同创新的科研联盟,实现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前沿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前瞻研究和联合攻关;推动形成教师跨校进修和访问交流的常态化机制,共同举办高水准的学术会议。 三是构建知识转移和成果转化合作网络。
发挥一流大学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优势,共同建设辐射全国的知识产权交易网络;推动建设产教融合的创新战略联盟,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效益,打造一流的高校成果转化基地和师生创新创业生态社区;围绕工业技术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医疗服务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推进对口支援、精准扶贫等社会服务工作。 四是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合作网络。
推动塑造开放共享的大学知识和文化源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遗产中撷取思想精华,促进大学精神及思想文化辐射提升社会文明;推动构建一流大学智库合作网络,促进多元文明的对话交流和共同发展;推动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在数字文明、科技考古、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共同推出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 五是融入全球教育与创新合作网络。
推动与高等教育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促进与世界顶尖大学的战略合作;推动建立开放共享的学生海外实习实践基地,共同拓展海外学习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国际化培养的机会和平台;推动连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共同谋划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合作计划,促进知识产权的国际转移转化;推动完善一流大学治理体系,打造院校研究合作网络,促进校务管理与政策研究人员的校际学习深造和挂职交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模式,积极为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经验。
1、建设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研究 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支持政策研究 2、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 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建设研究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化研究 职业教育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鲁班工坊”建设研究 各国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3、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人才供需研究 职业教育教研体系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山东职业教育高端智库建设研究 山东省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齐鲁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如何确立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理念: 教育部日前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突出强调要坚持产教融合,并设专章提出推进产教融合的具体工作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政府主导职能不强、行业指导能力薄弱、企业主体作用缺失、学校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反映出教育界与产业界缺少支持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 为解决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问题,《意见》强调,把产教融合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到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先进性。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意见》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二是强调发挥行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作用,提出教育部要联合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预测、制订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同时要求各职业院校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主动接受行业指导。
三是突出校企协同育人,强调发挥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把这一点作为在人才培养层面落实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四是强调对接行业产业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近年来,由教育部牵头,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先后印发了18个大类的410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公布了230个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及5个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为进一步对接行业产业推进专业课程建设,《意见》强调要引导职业院校“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同时在课程建设层面强调,“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这将进一步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增强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汇聚产教两方面力量和资源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
政府和市场是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两大基本力量,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又要尊重市场在产教融合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当前,我国教育界与产业界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已形成共识,一些地方、行业先试先行,相继出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相关法规和制度。
《意见》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把机制建设作为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抓手,从教育教学各层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是强化行业指导,全面改进教学工作。
《意见》提出要“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教学指导机构”“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完善购买服务的标准和制度”,调动行业发挥指导作用。同时提出,在职业教育最高行政管理层面建立教育与行业联合工作机制,并要求职业院校积极吸收行业专家进入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机构,从而更好地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二是突出教产联动,建立完善教学标准规范体系。《意见》提出“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
三是强调校企协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明确要求职业院校要继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倡导“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从而有效发挥企业人才培养重要主体作用。
《意见》强调集团化办学的优势,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从而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意见》还明确提出“积极推动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这既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的深入总结,也是对职业院校和企业界创新成果的充分肯定,将进一步激发广大职业院校和企业界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地推动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的形成。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是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更是职业教育教学层面坚持产教融合的具体体现。《意见》从改革教学过程的角度对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明确部署。
一是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二是着眼于增强专业教学的职业性,肯定近年来教学改革创新的经验,倡导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三是强调提高实践性教学的实效,进一步明确对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要求,并对课时安排与实习形式做出要求,强化了实践教学的课时保障。
此外,《意见》还强调实习岗位要与专业对口,岗位工作内容要与专业学习内容对口。四是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出发,明确提出“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
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学。《意见》贯彻落实新时期以提高。
学院建有电视台、电台、多功能演播厅、琴房、游泳池、标准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校园内有大中小型专业演奏厅、歌剧排演厅和学术厅,设有综合楼内的教学厅等。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校区本部为绵阳市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0 亩,教学区校舍建筑、教学行政用房、图书馆面积总达39.16万平方米,毗邻南湖公园和南郊机场,依山望水环境优雅,具有生态园林式大学的特征。梓潼校区:暨四川(梓潼)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是中国第一家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实训创业产业园。
园区总体规划用地2773亩,将建设成为复合型文化艺术体验小镇、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实践实训示范基地、文昌文化活化体验基地、古蜀道旅游目的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艺术圣地。建设规划设计以实现艺术教育、生态旅游、商业博览、文化展演、创新创业等相融合为目标,以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实训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项目已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2014年重点投资项目”,是以融合艺术教育、艺术表演、艺术博览、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为设计思路,通过“训产研”一体化创新教育产业模式,形成“艺术与教育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三大结合,实现。学院建有电视台、电台、多功能演播厅、琴房、游泳池、标准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校园内有大中小型专业演奏厅、歌剧排演厅和学术厅,设有综合楼内的教学厅等。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校区本部为绵阳市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1160 亩,教学区校舍建筑、教学行政用房、图书馆面积总达39.16万平方米,毗邻南湖公园和南郊机场,依山望水环境优雅,具有生态园林式大学的特征。梓潼校区:暨四川(梓潼)大学生文化旅游产业创业园,是中国第一家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大学生实践实训创业产业园。
园区总体规划用地2773亩,将建设成为复合型文化艺术体验小镇、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实践实训示范基地、文昌文化活化体验基地、古蜀道旅游目的地、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中国艺术圣地。建设规划设计以实现艺术教育、生态旅游、商业博览、文化展演、创新创业等相融合为目标,以高等艺术教育的实践实训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梓潼校区项目已被四川省政府批准为“2014年重点投资项目”,是以融合艺术教育、艺术表演、艺术博览、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为设计思路,通过“训产研”一体化创新教育产业模式,形成“艺术与教育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三大结合,实现教育、艺术、商业、旅游的有机融合,集文化艺术教育、文化艺术创意、文化艺术展演、艺术旅游度假等一体的“国内领先文化艺术产业基地” 川艺校园风光。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8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