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院牵头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个性化、模块化的课程包,供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选择,形成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超市,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同时制作创新创业微课程,开发创客教学模块,推行翻转式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二是在管理方面,完善创业课程学分、证书学分和业绩学分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在创业培训和实践中,取得相应证书或成绩的,可折算一定学分,所获学分替换原专业培养规定的相应学分。同时实行弹性学制,支持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
此外,学院还对创新创业精英班进行改革,采用小班制,举办特色创业班,开设创意创业班、科技创业班、网络创业班等。
内蒙古高校全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现了近50万名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
部分本科院校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了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在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全区高校报名参赛的项目近1.8万个,参与大学生达4.6万人,约占全区高校在校生的10%。
内蒙古要求,全区各高校着力推动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加快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努力打破学科与专业间、产业与学校间壁垒,形成“破壁效应”。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
年内,自治区教育厅将遴选认定10所左右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引领带动全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个课程体系”提升专业性。
加强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设立8个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学生通过修读学科前沿课程、创业管理课程、撰写专业调研报告、提交创业计划书等形式,获得创业学分。开设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程,促进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加强通识课程体系建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类、创造学与创新思维训练类、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类等8大类通识课程模块,促进通识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加强辅修课程体系建设,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优势,设立“专业+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群,包括“新闻+经济”、“哲学+管理”、“经济+法律”等,促进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
教学依据】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政治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学生在课前的调查访问和在网络信息中,对劳动者就业和创业形势有一定了解,设计本课。通过学生对现实就业形势与自主创业者的调查访问,展开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深入研究,希望通过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和创业。
[教学目的]:高中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设计这个综合探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认清就业前景,了解就业及自主创业必备的基本素质,从而为成就个人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将来创造社会主义大业做出自己应有贡献。
1知识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就业的形势和自主创业所必须的素质。2能力目标:能概括出当前就业形势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理解良好的道德品质对自主创业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的创业提出建设性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和树立高尚正确的职业理想;促进学生自觉思考并积极行动以提高自身素质。[活动方式]:调查访问、上网找资料、讨论、谈体会。
[教学构思]: 1、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大部分学生“走出去”了解现实中关于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自主创业的知识,并对活动的内容和自己在活动中提高的能力向全班同学分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2、理论组向全班同学提出现实中自主创业失败的例子,由策划小组为主的全班同学出点子。
3、这样既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机会,又可以给同学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深入研究的舞台;既让学生懂得就业或自主创业具备的基本素质,又锻练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与人沟通、搜索信息和筛选信息等综合能力。[教学流程]:[课前准备]:把全班按兴趣分为“就业与自主创业调查组5个、自主创业策划组2个、自主创业理论组1个”。
每一组选出组长1名,小理论家兼发言人1人。每组成员分工负责,每成员有一主要职责,当他完成主要职责时,其它成员协助。
各组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调查访问、查找资料、组织小品等活动。[资料整理]:每组成员对自己调查访问的内容,进行整理、剪裁、配音;每组成员对查找的资料分类整理,去粗取精,整理成册;制作课件。
然后在上课时进行交流成果和体会、讨论将来自主创业的目标及现在的任务。[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话题--《大学生靠卖“理念鸡蛋”走上致富路》(3分钟)2、学生展示自己活动的内容包括:就业与自主创业调查小组演示调查访问的录像、问卷调查表及数据以及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经过、访问对象、所学知识(课本或课外知识)、能力的锻练和提高、自己的体会。
这是初步探究的过程(15分钟)3、就业与自主创业理论小组运用课本所学的联系来分析刚才的调查资料,这是深入探究的阶段(3分钟)4、讨论:(1)就业与自主创业理论小组提出自主创业者失败的案例,要求策划组即刻为他设计方案(出点子),其它组也可以设计方案(出点子);(2)就业与自主创业策划小组调查家长目前自己的企业存在的问题,由策划组现场为他出点子,其它组也可以出点子。上面选择其中之一展开讨论。
这个活动是对探究的理论进行运用的阶段(12分钟)5、教师对整个活动探究课进行点评总结(5分钟),听一首歌来鼓舞学生增强奋斗的意识6、课外作业:每小组对各自的活动写一篇感想、对活动整个过程制作课件。要求:全组成员参与、分工合作。
创新教育课程有哪些内容?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创新人才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
所谓创新人才,应该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相关层面。其中,创新精神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品质构成。
创新能力则包括人的创新感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从两者的关系看,创新精神是影响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而创新能力提高则是丰富创新精神的最有利的理性支持。
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而创新精神和能力不是天生的,它虽然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
创新教育的过程,不是受教育者消极被动的被塑造的过程,而是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主动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受教育者不断认识、追求探索和完善自身的过程,亦即培养受教育者独立学习、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工具材料:创新教育类型学习电脑操作方法01转变教育观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和前提,教师观念不改变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首先,要认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和作用,教与学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课堂活动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评价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要把教师的意识强加于学生;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合作者,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意志对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处理所获起的信息,使新旧知识融合贯通,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满足心里上的需求,体现自我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增加创新意识。02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 课堂教学氛围是师生即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由师生的情绪、情感、教与学的态度、教师的威信、学生的注意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由师生共同调节控制形成的,实质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真正使学生感受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合、合作、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学习,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探讨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才能活跃,只有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创新能力的舞台。03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常规的思维过程,又高于常规的思维,它是指对某种事物、问题、观点产生新的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新的见解。
它的特征是超越或突破人们固有的认识,使人们的认识“更上一层楼”。因此,创造思维是创造能力的催化剂。
提问是启迪创造思维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通过特定的问题使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通过想象可以使人们看问题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已知推及未知,使思维活动起质的飞跃,丰富的想象力能“撞击”出新的“火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发学生的想象思维。04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任何新的发现,新的科学成果都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和论证。
因此,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尽量改变传统的演示性实验。
验证性试验为探索性实验;另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材料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有时实验不一定获得预期的效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从中吸取教训,重新进行实验,直到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止。
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05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知识重量的增长及更新换代加速、。
课程特点:1. 幼儿离不开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本课程采用幼儿所喜爱的低结构、快速塑型材料,让孩子们能够使用点、线、面、轴、齿这5个基本元素进行自由拼插。
在游戏中,幼儿能够使用运动方舟创造力游戏材料,借助“积木语言”,运用与身俱来或自己所创造的符号系统,表现自我,满足自我,实现自我。2.体能创新课程的创造力游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由动态到机械联动的建构模式,让孩子在玩游戏过程中完成一维、二维、三维再到四维的持续渐进学习。
3.3-7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体能创新课程的创造力课程结合27项手部训练,锻炼孩子手部精细化程度,使孩子得到手手协调,手眼协调以及手脑协调的全面锻炼,从而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本课程运用独特的设计理念让孩子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情绪饱满,态度积极,通过眼、耳、手、口、鼻、身、心等多感官共同协调锻炼,促进丰富而健康的脑神经链接,构建出优质、高效的大脑神经网咯、从而达到促进孩子全脑发育和开发的目标。
这套课程结合运动方舟运动器械多变的特点,一物多用、一物多练开发了科学,规范以及充满童趣的体育活动,既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性,又关注幼儿发展的整体性,最终促成幼儿全面发展的目标。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6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