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是第17个国家级新区,也是2016年以来国务院同意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是国务院于2016年2月3日批复同意设立。
长春新区紧邻长春市主城区,其主体位于长春东北侧,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长春市朝阳区、宽城区、二道区和九台区部分区域,覆盖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约499平方公里,2014年常住人口约4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0.5亿元
长春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坚实、创新氛围浓厚、开放条件优越、承载能力较强。要把建设好长春新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和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长春新区除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外,长春新区的职能之一是“深化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
2016年3月2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公布《关于印发长春新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461号),长春新区总体方案出炉。
战略定位
1.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北中心功能,建设东北地区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形成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生产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集群,着力提高区域创新水平能力,以创新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升级。
重点任务 长春新区建设重点任务有五个方面。
一是提升创新创业水平。重点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是大力发展创新型产业体系。重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三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重点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国家智 慧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是推动长吉图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推动经济技术互利合作。
五是主动融入和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加强对外投资经贸合作、加强对外科技合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
2.新一轮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新区比较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融合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打造辐射哈长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吉林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3.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充分发挥新区在产业、科技、教育等方面资源优势,打造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重要平台,提升内陆腹地支撑能力,促进长吉图一体化发展,形成内陆腹地与窗口(珲春) 、前沿(延吉、龙井、图们)有机联结、功能协调、有效互动的空间布局,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深化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全方位合作。
4.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勇于先行先试,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行政管理、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激发区域发展活力,形成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户籍制度、土地流转、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开发建设管理模式和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为全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经验和示范。
实施分层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以县级职教中心为主阵地,根据不同群体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和课程体系,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包”,供贫困村民、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转岗待业人员等困难群体自愿选择,按需施教。采取送训下乡、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等多种形式实施基础性、适应性和发展性培训,现已开办果树栽培、草编、食用菌生产技术、焊接技术、电梯维修、叉车技术、汽车维修等多个培训班,积极推荐培训合格人员就业。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组织技术专家开展扶贫助困、送技术下乡活动,为贫困户免费维修、保养农机及培训服务工作。吉林财经学校、吉林信息工程学校为返乡农民工和农村个体经营户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促进“互联网+”下的农村电商“店小二”快速发展。
吉林机械工业学校承训“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中小微企业老板1200人次。
搭建创业创新公共平台,不仅要发展科技园区、高新技术 开发区等“传统孵化器”,更要对创新工厂、车库咖啡、众创空 间等“新型孵化器”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可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 励社会举办公共平台,重点帮助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和中小企业 进行市场分析、制订计划、法律服务等。今年国家将建立公开 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重大科研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将向社会 全面开放。
还要完善“一站式”行政服务甚至网上服务、上门服 务,针对创业创新者的社会保障也要跟上,即使失败了也有“安 全网”兜住底,解除后顾之忧。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主要途径,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也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
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战略地位 回顾该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三次跨越。起步于“八五”阶段,快速发展于“九五”阶段,整合扩张于“十五”阶段。
2000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00亿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一次跨越;200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670亿元,比2000年又翻了一番,实现了第二次跨越;去年突破1800亿元,在2004年基础上再翻一番,实现了第三次跨越。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农业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努力做大做强以玉米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资源大省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强工兴农、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近五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都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最具活力和希望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从五个方面推动了全省经济发展。
一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稳定了粮食和畜产品市场及其价格,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这是该省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丰收、近三年连创历史新高,2008年产量达到568亿斤的根本原因,也是畜牧业快速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384万吨,人均肉类占有量连续11年居全国之首的基本保证。加工业的发展不仅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到500亿斤阶段性水平,而且也提高了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推动粮食产业走上良性发展之路。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拉长了粮食产业链条,转化增值的幅度不断提高,把几代吉林人的玉米黄金梦变成了现实;另一方面,破解了卖粮难这道困扰我们十几年的难题,彻底扭转了过去丰收后粮食卖不了、储不下、调不出、补不起和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局面。
三是形成了农民多元就业增收、快速增收的新格局。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解决城乡就业近330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形成了就地就近省内为主的就业局面。
同时,使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劳务收入明显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发展,目前广大农民已经形成了多路进财、多元增收的格局。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18.6%,2006年增幅8.8%,2007年增幅10%,2008年达到17%以上。
四是推动了全省工业结构升级。多年来,吉林工业一直是汽车和石化两大产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壮大,使工业经济从两轮驱动转向三足鼎立。
到2008年底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60亿元,增长18%。 五是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多数县份,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县域工业的主导产业,县域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三项指标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08年底,县域GDP增长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30%以上。
“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正在有效改变。 二、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 该省农产品加工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强化措施,合力推进。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农业和农村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
从多年实践探索中我们体会:统筹城乡、工农和整个“三农”工作,必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坚持用效益理念运作农业,坚持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农村经济。为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将农产品加工业打造成该省的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正是我们抓住了农产品加工业这个关键点,不仅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矛盾,而且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不仅使农民分享到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增值收益,而且还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促进了规模发展集约经营,而且还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产品提质增效。全省上下形成了发展粮食不是包袱是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是权宜之计是战略之举的共识。
二是大力培植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上连市场,下连基地,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加工转化、多重增值、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三年来,我们采取内扶外引、重组兼并、技改扩产等措施,新上较大规模农产品加工项目2025个,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的就有52个,形成了玉米、水稻、大豆、肉猪、肉牛、禽业、中药、特产、乳业、绿色食品等10大龙型加工企业群。全省较大规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510多户,省有重点龙头企业320户,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90多个;粮食加工能力达到350亿斤,实际加工280亿斤,畜禽加工能力达到4.1亿头(只),实际加工3.1亿头(只);农产品加工业覆盖农户25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6.4%。
目前,长春大成玉米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之一,。
这个是吉林省提出的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东北地区实施新一轮振兴战略机遇,突出发挥“五个优势”,推进“五项举措”,加快“五大发展”,即:突出发挥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优势,推进体制机制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发展;突出发挥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统筹发展;突出发挥吉林沿边近海优势,推进长吉图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开放发展;突出发挥吉林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转化,加快绿色发展;突出发挥吉林科教、人才、人文优势,推进高教强省、人才兴省、文化大省和法治吉林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排除各类风险隐患,加快安全发展。
将其作为贯彻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主要抓手,作为重要引领和战略指向,不断挖掘吉林的优势和潜力,不断打造吉林的特色和品牌,广泛凝聚共识,努力推动吉林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是农业。主要经济增长点是农业和旅游业。未来吉林市会提升金融供给质量、畅通资金循环堵点,统筹推进稳增长、强基础、补短板、调结构、促融合,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展前景会更好。
吉林市的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1、2017年,吉林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8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实现农业增加值769.91亿元,增长5.3%。
2、林业增加值62.01亿元,下降5.4%;牧业增加值570.06亿元,增长2.5%;渔业增加值27.23亿元,增长3.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52.91亿元,增长2.6%。
扩展资料:
吉林市未来的改革方向:
1、丰富融资模式,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鼓励银行、担保、创投等机构加强合作,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入合格投资者。吉林省还设立了省级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国开行吉林省分行深化银政企合作,引导和支持成长型企业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与企业在专项建设基金、技术改造项目贷款、PPP等领域深化合作,优先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纳入省级拟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吉林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经济网-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穿越产销那道“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吉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首先就全国而言长春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一百名开外,其次长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院校,它的王牌专业是机械的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等理工类专业。
像工商管理这类文史类专业并不是强项。所以应该很一般,而且现在几乎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造成相关毕业生急剧增多。
如果你想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那么你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考上全国排名前二十的学校,否则将来就业会很困难的。附:1.长春学校现有 3 个国家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大豆深加工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吉林分中心、国家高等教育视障资源中心。
1 个吉林省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残疾人康复设备及技术科技创新中心; 1 个省级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1 个吉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深加工吉林省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2 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萨满文化吉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8 个校级研究所, 13 个校级重点学科。2.长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gram) 一、专业简介 工商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学制四年,本科,学生学业修满后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专业是长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着传授管理理论 知识和培养管理操作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方针,以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工商企业管理理论为依托,同 时又密切结合战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企业识别系统策划、企业资源计划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与 实践的模拟结合运作,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操作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合作 意识;培养具有扎实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外语、计算机等现代管理的基本技能; 培养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型综合管理人才。 三、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工商管理。
主要课程:管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经济法、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质量管理、创业管理、研究与开发、CI策划、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与实 务、物流学、消费行为学、商务礼仪等。 四、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级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调查、预测及规划工作;胜 任工商企业、商贸企业、涉外公司或投资部门的计划、组织、控制和技术、质量、营销以及相关的策划、开发、创新等项现代化管理工作。
3.全国工商管理排名排名 1 A++ 西安交通大学 2 A++ 清华大学 3 A++ 浙江大学 4 A++ 上海交通大学 5 A++ 北京大学 6 A++ 武汉大学 7 A++ 中国人民大学 8 A+ 复旦大学 9 A+ 南京大学 10 A+ 天津大学 11 A+ 厦门大学 12 A+ 中山大学 13 A+ 南开大学 14 A+ 华中科技大学 15 A 上海财经大学 16 A 四川大学 17 A 东南大学 18 A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 A 北京师范大学 20 A 哈尔滨工业大学 21 A 南京农业大学 22 A 同济大学 23 A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4 A 重庆大学 25 A 东北财经大学 26 A 大连理工大学 27 A 西南交通大学 28 A 中南大学 29 A 中国农业大学 30 A 华南理工大学 31 A 东北大学 32 A 武汉理工大学 33 A 吉林大学 34 A 暨南大学 35 A 湖南大学 36 A 华中农业大学 37 A 浙江工商大学 38 A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9 B+ 山东大学 40 B+ 苏州大学 41 B+ 南京师范大学 42 B+ 中国矿业大学 43 B+ 南京财经大学 44 B+ 西南财经大学 45 B+ 陕西师范大学 46 B+ 上海大学 47 B+ 电子科技大学 48 B+ 浙江财经学院 49 B+ 华东师范大学 50 B+ 天津财经大学 51 B+ 华中师范大学 52 B+ 北京交通大学 53 B+ 湖南师范大学 54 B+ 河海大学 55 B+ 山西大学 56 B+ 中央财经大学 57 B+ 南京理工大学 58 B+ 哈尔滨工程大学 59 B+ 湖北大学 60 B+ 安徽财经大学 61 B+ 北京理工大学 62 B+ 江西财经大学 63 B+ 福州大学 64 B+ 黑龙江大学 65 B+ 山西财经大学 66 B+ 西南大学 67 B+ 合肥工业大学 68 B+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69 B+ 郑州大学 70 B+ 深圳大学 71 B+ 山东农业大学 72 B+ 北京工业大学 73 B+ 上海理工大学 74 B 扬州大学 75 B 西北工业大学 76 B 江苏大学 77 B 中国地质大学 78 B 中国海洋大学 79 B 昆明理工大学 80 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81 B 华南农业大学 82 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83 B 浙江工业大学 84 B 浙江师范大学 85 B 华南师范大学 86 B 安徽大学 87 B 汕头大学 88 B 北京工商大学 89 B 宁波大学 90 B 云南大学 91 B 湖南科技大学 92 B 湘潭大学 93 B 西北大学 94 B 山东经济学院 95 B 广东商学院 96 B 西安理工大学 97 B 武汉科技大学 98 B 辽宁大学 99 B 哈尔滨理工大学 100 B 兰州大学。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59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