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大办学规模,追求规模效益 我国现有的中等职业规模普遍偏小,规模效益低下,通过原地扩建,撤并、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职教集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进而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
2、加强骨干专业的现代化创新 专业特色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即围绕市场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实现专业设置与市场的良好对接。
从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换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中,从对缺少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中,找到中职教育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才能使中职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3、改革办学体制 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
职业学校体制改革应面对各种层次的学生灵活办学,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改变过去传统职业教育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状况,给学生自主,有的善动手,让他们多学些技能,理论课程可适当降低要求;有的学生有意自主创业,就给他们提供创业教育;有的人准备升学,就提供相关条件。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征求意见稿》提出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拓展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要发挥职业教育集团的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建立三级质量监测体系 教育部计划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还将积极支持各类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等第三方机构开展教学质量评价,以此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 同时,还将组织制定公共基础课程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职教标准。
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标准。
1、建设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研究 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 职业院校教师技术服务和社会服务支持政策研究 2、扩大和深化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合作 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 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中国特色“双元制”模式建设研究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国际化研究 职业教育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鲁班工坊”建设研究 各国典型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 3、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职业人才供需研究 职业教育教研体系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山东职业教育高端智库建设研究 山东省职业教育法律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齐鲁职业教育文化研究。
评价集团化办学质量咋用尺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评价指标中既要有教育指标,也要有经济指标、就业指标、民生指标。
这些指标至少应反映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覆盖产业链的深度、企业总量覆盖程度、全国和区域GDP覆盖比例、财政收入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等。 判断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质量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建设扎实、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显著、保障措施到位、特色与创新突出。
基础建设扎实 构成一个职教集团必须有集团组织、章程制度、目标定位和牵头单位等四个方面的“显性”特征。 集团组织是集团化办学最基本的条件。
它包括集团组建的时间、规模、成员组成机构合理等基本条件指标,集团内部机构(如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协调机构等)设置齐全,职责明确。 章程制度是集团化办学的“法律”依据。
它包括集团章程制定规范、科学,对集团的性质、目标、任务以及成员各方的责权利等界定清晰;集团运行制度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类型的职教集团应有不同的治理结构,代表法人管理的制度化水平。 目标定位是考量集团化办学方向的重要指标。
战略定位对集团的发展规划和各项工作有重大影响,包括在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资源共享、体系构建等方面,定位应科学合理,并有大胆的实践创新。发展规划应涵盖社会服务、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区域(东西部)支援等方面,并与职业教育发展和国家(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牵头单位的作用是集团运行的关键。牵头学校或牵头单位依托的学校应至少为省级示范(骨干)院校,具有一定规模,基础设施完备,办学实力强,有较高的办学水平;教学、科研、社会培训成果丰硕,有省级实训基地、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研成果;其培养的人才受到企业和社会欢迎;办学有特色项目和特色优势。
管理与运行机制完善 集团的管理与运作机制是加强“政、行、校、企、研、其他组织”之间合作,确保集团活动常态化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集团管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信息交流、产权管理、研究探索等四个指标。
成员单位应积极参与集团的计划、总结、会议、活动、档案资料等日常工作,资料齐全,管理规范。集团建立起信息交流平台,平台内容及时更新,信息对称。
集团自身具备资金筹措功能,有稳定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能满足集团日常运行与共享资源维护的需要;经费管理明晰,建立起财务管理制度,管理规范,账目清楚,并定期向成员单位公开;有共享资产,产权明晰,专人管理。集团成员自觉参与科学研究,加强集团化办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集团的运作机制包括会商机制、决策机制、考评机制、奖惩机制等四个指标。内部成员单位之间,集团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之间通过交流平台,建有常态化的定期会商机制,共同对集团建设发展与集团化办学的重点工作开展交流协商;涉及集团章程修改、机构改革、制度制订、考核评比、重点项目建设、成员加盟与退出等重大决策内容时,有规范、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决策结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执行效果良好;建立起各参与主体广泛参与的全面的考核机制,考核标准详细、可操作性强,考核程序严格、规范,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并在奖惩等方面均有应用,考核成效明显;建立起与考评对应的奖惩机制,一方面有各级各类考核主体参与的奖励机制,在精神和物质等方面给予奖励,另一方面有成员单位分级(档)和退出机制,确保成员单位能积极参与职教工作,发挥合作成效。
合作机制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机制、校校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等三个指标。校企合作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集团通过专业共建、人才共培、科研共攻、文化共传等校企合作机制,确保校企参与各方的正当利益,并形成长远合作的利益链;校校合作机制是实现院校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集团通过建立专业统筹、资源共享、人才连培、服务共推等机制,更好地服务行业或区域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机制是提高集团服务能力的重要载体,集团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国际交流等区域合作机制实现以城带农、以强带弱,促进整体水平提高。
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显著 集团化办学的服务能力和运行成效主要是指集团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能力和成效,这是体现集团辐射性、示范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指标。 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主要是指集团化办学具有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能力。
集团内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吻合,能够为当地支柱产业、新型战略产业培养足够的技术技能人才。校企、校校合作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推进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等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较高。
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主要是集团化办学具有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成效。资源整合能力反映集团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是考查集团有效性的重要指标,表现在集团内人力资源综合利用效果较好、课程开放程度较高、以强带弱促进区域职教规模整体扩大能力较强等。
社会服务是集团实现知识链、利益链、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的重要措施,通过。
“中介”的前提和基础,具有重要的实践相结合的学习 创建“中介”学校的做法,例如 - 天津职业大学 摘要:结合学习的核心理念,模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探索发展之路的“学校和社会设施,专业和工业设施,课程和的工作设施”设施“的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关键词: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工程设施;前提基础“的工作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合作教育”,日本“大学与产业相结合的合作澳大利亚产业为主导的培训模式“TAFE”的做法不同程度的成功。
工作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学习和工作相结合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了准确定位职业导向,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不同的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课堂教学的学校社会工作教育与直接访问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提供就业学生的社会空间和最充分的保障。 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着特征,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
实施“学校和社会设施,专业和工业设施,课程和工作设施”设施“的发展道路,这创新”工学结合的前提和基础,在多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天津职业大学实践中,然后了解经济,社会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学校和社会设施:职业文化和产业发展的“零距离” 学校和社会设施的基点是科学确定的方向,真正融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学校的。
的学校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搏息息相通的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开发和血液是大学之间不同的症状和特点。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职业文化“的创建,是一个根本性质的工作,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根据高等教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的全球趋势。个基点,至终身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为基础,每个人的需求。
1。时代的发展趋势,指导施工的职业文化“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全面发展,人们的需求 - 这个时代的出现和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是相同的,不同的文化和大学文化。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方面是深刻的,有理想,信念和追求,并逐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点,反映了学校的历史,同样是为了维持运转的内在力量,凝聚力和团结的源泉,打下的思想,理论和文化基础,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职业大学的文化内涵和共同的文化。职业文化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行业和企业,社会领域,都有其职业的根本属性: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线,高素质的技术专业知识,他们的职业特点,职业和环境,职业技能,专业道德,文化素质构成的职业文化丰富的内容。
天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文化,称为一个“职业文化”在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和铅的功能逐步扩大,通过多年的积累水平的基础点是:针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学定位,突出内涵创新工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形成的前提,规范和完善学校的教育特点,遵循”撞击反射“,在综合考虑的原则,要知道自己,充分了解服务对象 - 一个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从它的追随者和学习,宣传,员工共同持有,并在实践中实现真正的价值理念定义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精神和文化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学校建设,构成了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成为进取的活力和增值潜力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文化”,导致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技术培训水平,教育评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以及校战略,加强我们的推进落实及其他部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活动,进一步提升职业的文化品位和内涵,建立共同的价值观的概念? 2。
赞助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创新的服务理念 精神文化建设是职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包括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风,教学,研究,校徽,校歌和其他内容。 的教育理念是在较高的职业文化,同一所学校的座右铭,校风,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长期积累后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建设大局的根本指导思想,的追求。
学校建立一个面向服务的应用为根,质量立身一个独特的群体“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那就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的内化和升华结晶的理论抽象的价值简洁不可避免的,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功能,质量和价值。 “面向服务的应用程序的根”高层次概述了学校的定位和标准的培训,质量立身独特的群体的“缩影的学校现实的精神和意识的创新。”
文化“的座右铭和”专业性“的特征是不同的传统,精神的格言,校风,学校学校的理性抽象和认同他们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学校精神,也是文化意识和习惯的学校的传统和精神的校训。显示的“文化牌”,构成了学生的思维和行为的不同文化模式。
道德教育,教育可以强制真正的,新的力量“学校培训和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学校走向社会的高度概括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统一的和标准化的代码为教职员和学生的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在以服务为导向,应用为根,质量立。
一名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开始参加学习,我们总能欣喜地看到孩子们是如此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对学校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求是如此地让人们感到惊叹!几乎没有一位家长、教师会说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几乎没有一个孩子天生不愿意上学。
从教育的微观结角度上分析,教学的最终达成目的也是非常明确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学习得开心,然后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学生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良好的考试成绩,并以良好的学业成绩来获得较强的工作能力,这是比较有功利性的意愿;学校则希望在本校接受教育的所有孩子都能获得成功,这种成功从近期的学业成功到远期的事业成功,从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招收更优秀的学生,实现学校教育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办学宗旨使教育的最终达成目标更符合上述结论。
然而,9年制义务教育实施的应试教育却很大程度上把一大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磨灭得几近荡然无存(社会环境等客观问题暂不作讨论),面对这样一个教育群体,普通职业学校教师可能认为,能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已经着实不易,谈何培养创新型中职生? 前不久,与企业一位老总聊天时,听说九阳公司花200万元买下一个生产豆腐脑机器的专利,而机器的发明人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职业学校学生,很是受震动。其实,这样的案例应该是不会少的,很多学生的潜质里确实有这样的天份,去年接手二5班教学工作时,第一天就让学生谈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向,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到喜欢小机器的拆装、小制作、小创作等。
创新本来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在很多小发明未为人们所知时,人们会感觉创新非常神秘!而一旦成品在你面前时,人们才会发现,原来这个东西这么简单。生活中,象基因、计算技术这种原始创新是极其罕见的,因为,这些创新可能会改变一个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改变人类的命运,而更多的创新则是在生产实践中的一些小改小革,在企业工作时,生产一线的老师傅小学都没有毕业,但是,他对生产工艺的小改革却引起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很大提高,所以,中职生通过一定的生产实践后,经过自身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这一点恰恰是人们所不易注重的。
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入推进阶段,新课改到底应该培养中职生哪些综合职业能力?如何去实现?对于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有没有积极意义?这些问题是需要思考的,以下谈一些个人肤浅之见:一、课改深入实践的必要性 中职的课改就是针对中考失败学生而量身定做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中职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源于思,创新同样源于对生产实践问题的思考,所以,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是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因而,课改内容里必须体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内容(实训指导、操作过程、质量检测、自我评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等都属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内容)。显然,在仿真工作情境下,实施做中学的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从学校角度来说,必须加快为满足教学模式改变而进行理实一体教学硬件调整的步伐,没有必要的教学场所,新课改的理念就是一纸空文。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克服理实一体教学中的各种困难,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全面实施新课改。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模式,在实践中行动起来,通过自身的实践培养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二、学校管理培训的必要性 领导意识非常重要,新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传统思维对其冲击是必然存在的,传统意识对中职教育的鄙薄等因素,时刻冲击着领导的思想,因此,对于学校领导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地贯彻与落实新课程理念,都需要必需的培训。
事实上,中职学校要让社会刮目相看,光靠呼吁、呐喊是不够的,还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教育实践来向社会证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离不开中职教育,实践证明这一点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到了。但是,还不够,中职教育虽然逐步走出低谷,但是,人们观念中依然仅仅把中职学生看成是生产一线最低等的劳动者。
我们并不否认中职教育服务于生产一线的事实,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努力,把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上升到创新与创业的层面,环顾四周的企业家,有多少又是名牌高校毕业生呢?又有多少不是从生产实践的一线中发奋图强而掘起的呢?所以,学校领导绝不能忘记,创业与创新来源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业与创新。领导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努力将学生向这样的方向培养!三、教师教学培训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需要培养吗?新课改需要一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理实一体教学场所实施教学比起课堂教学来自然是辛苦百倍,很多教学准备工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做,学生在课堂上的创新能力的测评等等工作,是一线老师很难适应的主要原因。
另外,教学素材的缺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教。
首先声明:我不是大师,我是小师傅。
怎么才1000字以上,太少了!我给你2000字~~~2007年6月《餐饮实务实训》自评报告天津职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始建于2000年,2001年经英国爱德斯国家学历与职业资格考试委员会和市教委批准,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BTEC教学中心.2006年被确立为国家首批高职示范校建设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餐饮实务实训》课程主要适用于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本课程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实际能力为目的.主要是通过酒店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具有餐饮服务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服务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该课程学时总计54学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餐厅服务员"工种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考取 "餐厅服务师"中级证书.《餐饮实务实训》课程的主要特色如下:1,职业性,过程化.教学全过程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校内专业技能实训+校外四,五星级酒店顶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较好的实践条件下学习,使学院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率为100%.2,突出能力培养.针对酒店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课证融合.根据酒店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根据职业岗位标准确定技能要点,实现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课程中,实施"双证书",适应了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认为:《餐饮实务实训》课程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一,教学内容1-1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与组织安排方面:该课程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通过"课证融合"的教学内容和"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适应酒店及餐饮企业服务与管理一线发展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课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酒店管理专业的突出特色,即:将职业资格的标准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在知识和职业技能上均达到饭店"餐厅服务师"的水平,毕业时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这一双证书模式的深化,适应了酒店行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需要.在《餐饮实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安排上,突出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职业性,过程化.教学全过程突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课程的学习中,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多家高星级酒店顶岗实习,教学做一体.在教学中,由学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共同授课和指导实训,保证了课程的职业特色.——突出能力培养.针对酒店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除BTEC教学模式所强调的七种通用能力以外,改课程的能力结构要求是:①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②具有运用计算机进行业务操作的能力.③具有一定和人际交往和社会协作能力.④具有胜任餐饮服务的操作能力.⑤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⑥具有吸收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⑦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创业能力.——进行课证融合:根据酒店行业对餐饮岗位的要求,选定了如下教学内容:托盘,餐巾折花,铺台布,中餐摆台,斟酒服务,上菜和分菜服务等,实现了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同时根据这该工种的中级职业岗位标准,确定技能要点,实现了学生技能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并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考试大纲纳入教学计划中,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程中,实施"双证书"制.《餐饮实务实训》课程一方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体现以上三个特色,课程教学内容规范,信息量大,能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和酒店业最新发展成果引入教学,同时根据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和餐饮职业岗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必需够用为度,统筹考虑来选取教学内容.在课程的设计上,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以真实餐饮服务为基础,设计了10个实训教学项目.在实训教学中,对于职业技能掌握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合理设计,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1-2在教材及相关资料方面:《餐饮实务实训》课程组注重加强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编写适合高职学生使用的实训教材,并为学生推荐进一步学习的扩展教材和参考资料,保证了学生知识的获取;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使所有教学资源全部上网,并开放式持续建设.专业教师编写出了系列教材,并已经投入到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选用了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成果教材《餐厅服务技能综合实训》作为本课程的教材.该教材针对饭店餐厅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实际工作需要,从提高饭店餐厅管理与服务人员的实践技能出发,借鉴加拿大CBE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下的教材建设经验进行构思,设计和编写.形式新颖,选材独到,内容精练,针对性强,对高职高专院校饭店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餐厅管理与。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3.43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