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之中,不少学生将注意力转向“创业”,却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人脉资源稀缺等原因而逡巡不前。而正在各高校不断推进的创业教育,则带来了新的支持——在这里,学生们不再为象牙塔所限;在这里,为创业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和日益周到的服务;在这里,创客们开始走向真正的创业。
日前在郑州大学举行的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发布。
在肯定了2016年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报告指出,当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少部分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理念的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玉分享了这样一个例子:哈工大有一名学生,2009年从黑龙江省鸡西大学考入哈工大,2010年萌生了研制卫星的念头,2012年即组建微纳卫星研制团队,2015年与团队一起,发射了“紫丁香二号”纳卫星,2017年与团队一起,又发射了“紫丁香一号”。
“从这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创新的主动性、有创新的意识和原动力,是因为学校的文化与土壤的激发。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厚的航空航天的科研氛围,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因此,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也是如此。”
“十三五”期间,陕西将认定100个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示范性大学生众创空间,建设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0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0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支持1.5万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同时,推动高校配足配齐配强创业教育专任教师,培育150名创新创业教学名师。
建设6个省级示范培训基地,支持高校与实务部门开展人员互聘交流。 陕西还将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从2016年起,高校获取的省财政增量资金应优先用于支持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比例不少于10%。
毕业去向分布西北工业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主要的去向是“升学”(48.26%)、“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36.79%),硕士、博士毕业生最主要的去向均是“签就业协议形式就业”(分别为88.98%、89.33%)。
签约人数最多的十个城市分布西安市为毕业生就业城市首选,北京市、深圳市和上海市也是部分毕业生的选择,同时也可看出成都市、南京市、杭州市、武汉市、洛阳市等城市也受到了毕业生的青睐。单位性质流向不同学历层次签约单位性质分布存在差异:其中民营企业(42.75%)和国有企业(32.95%)是本科毕业生主要签约流向;国有企业(32.21%)、民营企业(26.97%)和科研设计单位(23.12%)是硕士毕业生主要签约流向;而博士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单位(54.93%),其次是科研设计单位(25.67%)。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 1。
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地各高校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落实创新创业政策。各地教育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落实工商登记、税费减免、创业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
各高校要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完善细化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和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等政策,支持创业学生复学后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3。
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资金投入。各地各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孵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
高校科研设施、仪器设备等资源原则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优先向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转移高校的科技成果。 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4。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国家、省级、高校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政策解读、项目对接和培训实训等指导服务。各地各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创业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
开展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以点带面,引领和推动高校提升创新创业工作质量。
西安工业大学创办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配套项目。
学校长期隶属于兵器工业部门,是国家部署在西北地区惟一的兵器工业高等学校,肩负为国防工业培养高级人才和提供技术支持的使命。1999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学校坚持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办学定位,继续承担为国防工业和陕西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学校与新中国的兵器工业同期诞生,共同成长,心系兵工,献身国防。经过几代西工人的共同奋斗,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兵器工业和区域经济中影响较大、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被陕西省确定为重点建设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现有未央、金花、雁塔三个校区,未央校区主要用于本科生教育,金花校区则以重点研究基地和研究生教育为主,雁塔校区主要用于高职(专科)生教育。学校设有12个学院、1个思政部和1个工业中心等14个教学单位。
各类硕士研究生1700余人,本科生15000余人。现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为重点、文理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
学校占地1150亩,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7亿元,馆藏图书130多万册,并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校园网络功能齐全,运行良好;现有各类实验室114个,基础实验室及服务与共享公共平台完善;拥有一流的工程训练基地——工业中心,有5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并在校外建立了76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办学条件处于同类院校先进水平。
学校现有在编专任教师千余人,其中教授1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0余人。“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等省部级以上称号的专家40余人。
学校拥有“光学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3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级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依托重点学科先后建成了“薄膜与光学制造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1个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学校秉承和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形成了“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办学传统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输送了近6万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骨干力量,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近年来,我校本科生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多次被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不少毕业生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学校的本科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持续提高。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现有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光电信息工程等7个省级名牌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光学零件工艺学、材料科学基础等16门省级精品课程,有“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光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4年以来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200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2008年我校学生在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全国5项、陕西惟一),本科生考取研究生比例在同层次高校中名列前茅。 研究生教育稳步健康发展。
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不少研究生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先进单位”、“研究生培养先进单位”、“研究生创新培养先进单位”。
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国外10余所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西安工业大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学校坚持为国防工业和地方经济服务,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例如为攻克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层在铁路施工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我校研制的“青藏铁路地温远程监测系统”,解决了高精度低温测试、微功耗和GSM-R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其产品全线应用于青藏铁路。
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五年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 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了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学校成立了“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先生亲自担任研究中心主任。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学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16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