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给我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的。
但这学期的课以其创新的教学方法让我明白,哲学也可以“活”起来,能力在于平时的培养和创造。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大学生,首先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思维是推动群体行为的一种强大的能动力。而学会如何开放性思维、学会创新,是当代大学生最应学会的的能力。
一要不畏常规,敢于超越。创新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是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
现在的大学生是从应试教育走过来的,在小学、中学接受的大多是老师机械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而是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注意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重视直觉和灵感的作用,把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善于运用归纳、演绎、推理等多种逻辑思维方式。真正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运用好,实质上也就形成了创新性思维。
具有了创新性思维,才能获得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实践。三要多进行思维训练。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制约,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缺乏非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课堂上应适当进行一些非逻辑思维训练,给学生独立学习时间,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能力。
四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些富有新意的问题提出、分析与解决既是学生的创新过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小心求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课堂上,观看了《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印度大学教育喜剧片,受益良多。宝莱坞的电影通常是音乐片,几乎每一部电影中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场面。
在这部电影中,兰彻、兰俱、法涵三个主人公,以嬉闹的行为抵抗印度的填鸭式教育,主人公的口头禅“Aalizzwell”,即“一切皆好”鼓舞了朋友。不是因为这句话可以解决困难,而是因为记住这句话并不断告诉自己要有勇气面对一切。
剧中让人感受最深的,是兰彻的一句话:“学习就是为了应用。”法涵的:“盐水具有极强的导电性,初二物理知识,我们都学过,只有他会应用。”
说出了教育和学习的本质,如果不是为了应用,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三节课的时间,老师专门用一节课来让大家发现生活中自己所关心、所独到的、可能被他人所忽视的方方面面,以此来做成五分钟创新活动。在这个时间,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学会生活中细节的发现留意,学会去争取机遇,勇敢地做一些事。而一个人创新性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没有高雅的审美情操,不能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就是作为一个健全健康的人也是有困难的。作为当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还要以个性的自由和独立发展为前提,作为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和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要重视自己的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其次,重视自我个性的培养与完善,增强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在大学中,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的时间。我们不仅要学会创新思维,还更应拥有创新实践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运用,重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大胆对前人理论和经验做出质疑,提出改进观点,并实事求是的对新提出的观点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真正的创新。
一、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 热爱生活,关注生活,享受生活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试想一下,如果你都不热爱生活,对生活是一种漠视和冷淡,你又怎会去关注生活呢,不关注生活创新又从何来,创新不可能凭空而来,它不是神话,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
我们只有热爱生活,并关注生活,而且要好好享受生活,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的生活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艺术也一样是源于生活,这一点是相通的,不妨以艺术为例来证明这同一道理。
二、正视创新内核: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创新的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
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谈教育时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劳厄的谈话绝不是否定知识,而是强调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东西。
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智慧。
古希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他说的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的创新的思维。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是精神(即科学精神)。
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廷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
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创新的可开发性是指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和提升的。
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这个显能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后天的创新能力。潜能转化为显能后,人的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强、弱之分。
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
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有句慧语说:“有什么样的思路有就什么样的出路。”
三、生活中有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
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 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班,学习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法,经常做一做创造学家、创新专家设计的训练题,能收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人类才有了无数的发现、发明和创新。
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
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
四、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 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原发布者:温文吻久雯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业能力创业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创业能力则是创业者拥有的关键技能和隐形知识,是个体拥有的一种智力资本,它作为高层次的特征,其中包含个性、技能和知识,被视为创业者能成功履行职责的整体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社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对大学生能否成功创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尤为重要。1、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业意识是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的必要准备,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驱力。对于每一个希望创业的大学生来说,都必须首先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2、掌握好专业知识,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大学生要创业,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要真正实现创业目标还要有过硬的本领。专业知识就是对某一领域内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越深,创业活动就越能有效地开展。3、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充满了竞争和风险,创业者要使自己的创业实践活动获得成功,必须重视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能力是创业者在管理上的体现。管理活动贯穿于组织运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是组织正常运行的前提,也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4、提高人际协调能力培养社交能力,借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教学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仅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数学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具有较新的教育理念,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具备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特点与特色。这样教师就能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日趋深化,师生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有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但没有好差之分,这样,教师就能在教育教学中,体现民主平等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次,对待学生要理解、宽容,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再次,教师要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主学习发展的前途,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要美好的情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另外,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和善于创新。三、抓好学生基础有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以及熟练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无基础的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新意识的核心是创新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思维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当思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出现创新成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狠抓“三基”让学生领会和接受前人的思维成果思维方法,为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牛顿之所以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是因为“他站在别人的肩上” 。
这说明著名科学家都必须接受前人的成果,才可能创新辉煌的业绩。所以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应从基础抓起。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这是我自己认识到的,想出来的,独立得出的规律”。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信,就会开发他们的智慧。这种意识到“我有能力”和“自我发现的心理素质”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五、培养学生的情商情商即情绪商数,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认识、理解和控制能力。现在教育界普通认为:一个人的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
谁的情商开发的好,谁成功的机会就大。培养学生的情商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调控自己的情绪,自我探制,善于激励自己,善于和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样的学生就能以良好的心境面对生活。心情好了,心胸开阔了,视野自然也开了,这样他们就益于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成部分,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有效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因为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七、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能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站在数学建模的高度来认识,并按数学建模的过程来实施和操作,要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就必须具有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比例也逐年增加,与这一进步同时出现的还有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在当今社会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已成为当下我国社会及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创业的关键则需要我们具有较高的创业意识,即在创业得实践过程中对于人所起的作用的个性化的意识趋向,包含创业所需要的动机、信念等诸多方面的了解。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也尤为重要。
一、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重要意义 如今自主创业已不单单是一种就业形式,创业得同时,也为其他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创业理解的加强以及国家的调控帮助政策,更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高校最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大学生更应具备相关的创业知识来更快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创业意识是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与提高,以往传统的就业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而知识的转换也不能按传统的方式得到实现,市场经济的完善为资源的配置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
高校大学生作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其人力配置应按照学生所学的专业来进行分配,做到术业有专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价值。因此,高校大学生必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在术业有专攻的同时,也要注重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将来步入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二)创业意识是社会现实的需求 伴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的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就业人数也急剧攀升,导致我国就业问题已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知识的载体,无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地动力与资源,而伴随着就业难问题问题的出现,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尤为重要。
在国家出台一系列就业计划的同时,高校大学生也应该逐步完善自身的能力,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而非仅仅局限于就业。通过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缓解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成长环境 大学生的成长主要处在两个环境中,即学校的教育环境以及家庭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教育理念以及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对其创业意识的培养都有重要的联系,不同的专业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不同,不同的教育也使得学生形成不同的价值理念,都导致他们对于创业形成不同的看法;家庭环境作为孩子的生活环境,对其创业意识的形成尤为突出。
父母的就业观以及经济状况、对孩子的要求等方面都直接影响学生创业意识的形成。通常经济状况越困难的家庭孩子的创业意识较为突出,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则能为孩子创业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
如果父母经常鼓励孩子勇于尝试,那么对于孩子创业意识的培养也有很大的帮助。 (二)个体特征 大学生的自身特征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密不可分,其自身的特征对于创业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就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来看,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自身对就业压力的感觉以及认知主动去进行创业的探索,从而也就具备了相应的创业意识;而其他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不能敏感的做出反应以及自身不具备冒险精神,导致很难形成创业意识,开始自主创业的路程。因此,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征,并且高校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智力支持以及精神保障。
三、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一)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搭建创业平台 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的摇篮,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建立相应的教育机制,重视创业意识的培养,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学校还应当积极的建立完善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丰富的资源,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方便学生的了解,建立专业的教师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以及就业指导。
(二)企业应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与理论的指导 单方面的理论知识对于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只有通过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真实的理念。因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企业要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积极的支持以及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
(三)政府应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创业环境 虽然今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对于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仍有很大的压力。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支持自主创业的实施,为自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进一步的支持。
为学生创业意识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与保障。 总而言之,高校大。
(一)大学生创业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的做好准备大学生创业必须有着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否则,往往被创业中的困难、挫折所吓倒。
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志向,有意识的培养创业的意志品质。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不怕困难和挫折,严于律几,出色的完成学业。
同时,应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确立目的、制定计划、选择方法、执行决定和开始行动的整个实践活动中,实现意志目的,锻炼意志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注意培养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命令、自我鼓励的能力。
此外,培养健全的体魄,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锻炼坚强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二)大学生创业需要在创业进程中不断完善提高大学生要想培养商业意识,就应用心去钻研有关商业知识。
特别是在创业实践中善于观察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收集和利用信息,摸清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去寻找和创造商业机会。同时,大学生要想挖掘自己智慧潜能,就必须认识智慧潜能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极其复杂的综合概念。
因此,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业才能时,不能局限于单纯从成才的方面去寻求提高的捷径,而必须在多方面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既有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和智力,还要通过创业和实践来增长才能,也要通过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以求得创业才能得综合性提高。(三)掌握伴随创业过程的进展创业者心理的变化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创业者一般都将经历如下历程:首先,不甘学习、生活和发展现状――建立创业发展规划目标―组织创业团队―为目标实现奋斗;接下来,不考虑任何物质利益的尝试―挫败―失败―再尝试―挫折―局部成功;最后,成功点逐步增多―成功量的累积到阶段性的飞跃――最终走向成功。
伴随这样的进展过程,大学生创业者心态也将发生变化:由起初的兴趣、特长和爱好――目标和热情―团队工作的乐趣―梦想和理想化的前景激烈;接下来是挫折、怀疑和信心的反复摧残和重建;最后是重新评估和队目标和自身的再认识―责任―新的乐趣和兴奋点。(四)根据学习过程积极准备,不断完善提高创业能力、素质大学生创业需要在校期间有意识做好准备。
有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在树立崇高理想的基础上,和实际学习目标结合起来,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培养健全的体魄。大学生创业需要在创业过程中不断完善提高。
大学生在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业才能时,要通过创业实践来增长才能,也要通过在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和自我否定增长才能,以求得创业才能的综合性提高。与创业进程心态变化相对应的学习过程;起初,被动盲目学习和积累―专注目标直接相关内容――扩大目标外延――理解目标的社会背景和真实必要条件;接下来在尝试、失败、总结、调整的循环中发现缺陷(包括知识、能力甚至目标本身)并改进――领悟隐藏在市场、技术、商业背后的秘密即规律性---有的放矢的学习;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维体系---有选择的补充和提升知识水平。
一是创业的帮扶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尽管各高校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的理念,但实际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引导力度还远远不够,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创新创业的强大氛围。另外,社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尽管国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但是对于一些实际的便利和帮扶,如创新创业资金的筹集、场地场所的供应等方面,还没有强大的政策支持。
二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受到经验缺乏和专业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性,仅仅是应学校的学分规定要求而进行相应的创新创业活动,缺乏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树立。
有的学生虽然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但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表示不自信,又得不到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得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性差,尤其缺乏对于创新创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创新创业课程未能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相结合,体现和突出专业特色。
1、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2、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3、将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相结合4、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前提——培养创新意识5、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核心——提高综合能力6、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关键――转变就业观念7、提高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途径――深入开展创业教育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创业教育本质上是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的产生具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指导思想的指引下,丰富创业教育的内涵也是素质教育的提高和归结及升华,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业教育的开展推进素质教育,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规划设计学生职业生涯、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以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从而为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开辟出一条新的途径。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6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