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电子商务在宜昌市的应用状况可以发现,这一新型流通模式虽逐步被广大企业所接受和应用,但总体看来,它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步伐较慢,应用程度不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金融市场还不健全。三是有关电子商务法律法规、鼓励政策等需要完善。四是电子商务相关人才匮乏。
全市将推进实施八大重点工程,并确定了电子商务交易额发展目标,到2015年达到750亿元,到2017年达到2100亿元,从业人数分别达到4万人和10万人。对经认定的电子商务平台,最高可给予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近几年,被誉为掀起IT产业第四次革命的云计算,在高新技术产业界几乎家喻户晓。
但对于我市大部分普通市民来说,却是“云里雾里”,很多人都觉得云计算离自己太过遥远,不过是概念上的炒作而已。但事实上,云计算随处可见。
生活中常见的用手机看电影、聊天,甚至现在流行的微信,这些都是云计算技术的应用。 2012年12月26日,紧邻宜昌高新区管委会的三峡云计算中心隆重揭牌,更是将远在“云端”的“云”带到了每一个宜昌人的身边。
一马当先,云计算中心落户宜昌 用浏览器做接入口,一切交给互联网。 这,就是云计算。
如同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出现、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一样,云计算自被国家列入“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之后,已从近年来的新兴技术发展成为当今的热点技术。 2012年末,最前沿的热点技术项目落户高新区,湖北三峡云计算中心隆重揭牌。
据介绍,三峡云计算中心由曙光公司与原有市电子政务平台运营公司股东单位中船重工七一○研究所和湖北广电网络公司联合成立。三峡云计算中心的成立,意味着我市开启了发展云计算产业和建设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新篇章。
记者了解到,曙光公司在云计算服务领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的优势地位,此前,曙光公司已在成都、无锡成功建设并运营了云计算中心,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先后与南京、哈尔滨、包头等城市签订了云计算中心建设及运营战略合作协议。 曙光公司选择宜昌并不是偶然。
早在2009年,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就采用了虚拟化技术探索了云计算服务,形成了市电子政务云计算服务的雏形。基于我市在电子政务及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全国应用示范,以及在城市管理及社会管理精细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11年,曙光公司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以曙光公司为主体在宜昌建设区域性云计算中心。
一剂良药,降低信息化运营成本 “云计算中心最大的功能就是降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信息化运营成本。”市电子政务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三峡云项目包括一个核心的云计算中心、一个同城灾备中心以及多个行业云或混合云。 未来2年内,三峡云计算中心将重点关注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把我市电子政务、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果,梳理形成完整的政务云及云服务体系,构建城市综合信息云服务体系,并逐步在其他城市成功推广。
5年内,三峡云计算中心还将进一步研发视频云服务及其他云服务产品,将三峡云计算中心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云计算产品提供商、云平台服务提供商以及高端咨询提供商。 那么,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政务云,其功能到底有多强大? 市电子政务办相关负责人打了个比方,他说:“比如说某一地区发生了紧急突发事件,要求相关部门拿出紧急预案,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云计算中心的共享服务平台,直观地看到这一范围内的路况设施和人口信息,然后,相关部门就可以通过这些详细的信息快速地做出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 不过,虽然三峡云计算中心的切入点是为政府提供政务云,但其最大的客户却是企业。 三峡云计算中心大厦承建方、湖北迅算创业园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汉兵介绍说,商务云是云计算中心盈利的保证。
三峡云计算中心将借助曙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积极拓展商业市场领域云应用服务市场,突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云服务产品和增值云服务产品,并逐步成为水电、制药等骨干企业的计算、存储、数据处理核心,为企业降低IT成本,降低IT系统能量消耗,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政府、组织、企业、市民可以像购买水和电的服务一样,通过三峡云计算中心获取所需的信息化及相关应用服务。”
龚汉兵十分憧憬云时代的到来。 一本十利,助力宜昌迈进信息化 “曙光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进驻宜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将对推进宜昌的智能化、信息化,促进电子政务提档升级,快速发展信息产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表示。 对于我市来说,三峡云计算中心是信息名片,也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加速器。
据介绍,三峡云计算中心定位于区域标志性的IT基础设施和国家级高新技术服务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我市应用水平将跃居全国领先行列,届时将成为湖北省、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云计算产业示范基地。 市电子政务办相关负责人说:“基于云计算的社会管理创新平台一旦投入运行,将快速提高城市综合竞争软实力,奠定区域科技发展的引领地位,从而推动我市信息产业、区域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升级,以及物联网、三网融合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百亿规模产业,带动千亿产值的产业链,加速智慧城市、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的建设步伐。
” 此外,三峡云计算还可以促进宜昌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对于软件业、高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具有支撑作用。与此同时,产业的培育将极大地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从而创造工作机会,吸纳大量就业人口。
除此以外,与三峡云计算中心同步,不论是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昌实验。
开发区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制度创 新,吸引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服务水平,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 新驱动转变。
支持开发区内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在有条件的开发区 优先布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部门)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鼓励开发区 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平 台,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 金、产业投资基金,完善融资、咨询、培训、场所等创新服务,培 育创新创业生态,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 创新良好氛围。
支持有条件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国家自 主创新示范区,为在全国范围内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可复制 经验。
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切实增强建设创新型宜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
我们要从现实基础、未来趋势和宏观政策走向等不同层面,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宜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首先,建设创新型宜昌,是提升我市科技支撑能力的现实需要。
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依靠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立市之基、强市之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把科教兴市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方略,以促进“两个转变”为着眼点,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十五”以来,我市狠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省级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为特色,以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为支撑,以新材料、光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一批产业为先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76.51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11.46%;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49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52.29亿元,占到全市高新产业产值的68.34%。
二是科技项目实施绩效提升。“十五”期间,全市通过集成各类科技资源,充分发挥项目对于地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了全市高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水平。
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7项,政府财政投入科技经费5820万元,同时,争取国家、省科技部门科技计划项目297项,争取科技资金4800万元,引导工业企业投入25.9亿元,项目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115亿元,年新增利税66亿多元,年新增创汇2亿多美元。三是自主创新成果明显。
十五期间,全市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372项,其中省级以上217项;受奖励的科技成果255项,其中省级以上54项。全市专利累计授权量1974件,年均递增20%以上,连续5年位居全省市州首位。
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共创省名牌46个,占全省总数的18%。四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建立了市、县(市、区)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的制度,全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五年来,全市选拔了68名市管优秀专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经营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优秀农村乡土拔尖人才,科技人员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2005年,全市科技人员达到了20万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1万余人,拥有中级职称的近6万人。这次会上隆重表彰的宜化集团公司总工程师杨晓勤,就是我市科技界的优秀代表。
五是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了宜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
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办产学研合作基地17个、建立博士后工作站4个、省级技术中心20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3家、企业孵化器3家。围绕六大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市加强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宜昌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当阳、宜都两市成为全省县域技术创新示范县。此外,全市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普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社会文化科技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宜昌已先后五次荣获全国科教兴市或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荣誉称号。为我市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宜昌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先进和发达地区比较,我市现有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度有限。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缺乏,相当多的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对外依赖度较大;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研发机构力量薄弱,缺乏高新技术成果创新的源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创新团队比较匮乏等等。
要解决制约我市科技发展的这些问题,使科技进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我市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快建设创新型宜昌,努力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第二,建设创新型宜昌,是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科技总体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是进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在这次大会上,党中央高扬自主创新的旗帜,提。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2.94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