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
中国历史十大富豪排行 瞒着学校地下创业 亿万富翁成功路
一九四○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十四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是不久父亲就患上了严重的肺病,临终时,他没有交代什么遗言,反而问李嘉诚有什么愿望。李嘉诚当即承诺:“日后一定会令家人有好日子过。”
父亲病逝后,作为长子的李嘉诚为养家糊口放弃学业,去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家塑胶厂当推销员。李嘉诚深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首要是勤奋,其次是头脑灵活。在日后的推销生涯中,李嘉诚便充分发挥了这等“窍门”。当其他同事每天只工作八小时的时候,李嘉诚就工作十六个小时,天天如是。李嘉诚对“打工”的看法是:“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将之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六位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七倍。十八岁的他受到老板的赏识,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嘉诚的快速擢升还有一段插曲:他在厂里当销售员时,再忙也要到夜校进修。他在会考合格后打算去读大学,老板为挽留这个人才,便索性把他提升到总经理的岗位上了。
“长江”最初的风波
经过这短短一役,李嘉诚开始估量自己的实力,他相信若自立门户,成绩可能更好。一九五○年,二十二岁的李嘉诚终于辞去总经理一职,尝试创业。当时,李嘉诚的资金十分有限,两年多来的积蓄仅有七千港元,实不足以设厂。他向叔父李奕及堂弟李澍霖借了四万多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总共五万余港元资本,在港岛的皇后大道西,开设了一家生产塑胶玩具及家庭用品的工厂,并取荀子《劝学篇》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意,将厂名定为“长江”。
起初,李嘉诚只知不停地接订单及出货,忽略了质量控制,致使产品愈来愈粗劣。结果不是延误了交货时间,就是引起退货并要赔偿,工厂收入顿时急跌。加上原料商纷纷上门要求结账还钱,银行又不断催还贷款,“长江”被逼到破产的边缘。这使李嘉诚明白自己实在是操之过急,低估了当老板的风险。
★ 李嘉诚创业史 ★ 李嘉诚经商的秘诀 内容简介: 真正的富贵,要懂得怎么能够用你得来的金钱,尽自己的一点义务,还有责任,贵是从你的行为中来。
——李嘉诚商训 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少年到今天“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缔造的“商业神话”,已成为众多创业者的楷模,他的名字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词。作为屈指可数的华人慈善家,他打破了自古以来“为富不仁”的说法,他的各种慈善事业捐赠已超过8亿美元。
在李嘉诚身上,“富与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本片从李嘉诚艰难的创业历程开始,想观众展示一个书香世家子弟,如何成为一代商界天骄的成功之道。
◆ 艰难的创业历程 ◆ 成功的商道秘诀 ◆ 富贵的人生哲学。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
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
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 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
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
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 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
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 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 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
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
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
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 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
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 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
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
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
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
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 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
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
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 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
业务经。
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诚信做人,是李嘉诚成功的秘诀,也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秘诀。
李嘉诚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傲,他不仅创造了财富神话,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只要你阅读他的财智金典,就会有信心邀游商海,创造成功人生;就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诚信做人,是李嘉诚成功的秘诀,也是每一个成功者的秘诀。 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道路都是不同的。
我们学习成功人士,并不是模仿他们的做法,也不是按照他们做的那样去做,而是要学习他们的那种精神,那种敢于为天下先的勇气与魄力,以及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在这些方面,李嘉诚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首先,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他具有一番雄心壮志,不甘屈于人下,才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其次,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他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创业。他不好高驾远,不依赖任何人,就靠自己实实在在的去干,他的事业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第三,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他能够抓住机会,敢于冒天下先,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创新意识,正是这种意识使他能够抓住机遇,顺势发展;第四,我们可以看到,李嘉诚在遭遇挫折的时候,表现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内在品质。
这些年,关于李嘉诚的书籍很多,研究李嘉诚成果的书籍也很多,我们这本书就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六十六个成功金典,按照李嘉诚一生走过的道路,顺序编排,使大家都能够对李嘉诚的成功有一个完整的感受和认识。
李嘉诚的推销生涯1.看完了李嘉诚的推销生涯,我认为推销人员最重要的就是努力。
无论是推销技巧还是顾客、人脉,这些都是通过努力可以克服的。这里的努力不只指努力工作,更包括努力学习,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自己赢得更多的成功。
李嘉诚从小时候起就努力读书,这个努力,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素质。而后在茶楼的时候,他更是努力工作,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薪水。
同时,他又努力观察生活,观察顾客,观察人生。在努力中,他不断进步。
他的努力换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他观察白铁桶市场,他观察塑胶市场,都是通过他的努力一步步完成的。
他的闹钟更是他的努力的证明,他的时间永远比别人的早,努力给他创造了更多的成功,从而塑造了更完美的李嘉诚。推销人员在工作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努力,不可懈怠。
努力会给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机遇以及带给自己更多的知识。推销人员应该努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市场信息等,在工作的时候更应该努力工作,努力面对生活,努力面对人生,用自己的努力换来自己的成功2.一个优秀推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文化素质。李嘉诚小就酷爱读书,三岁就咏诗诵文,五岁开始上学。
打下了极好的文化功底,养成了高雅的个性、修养和更多的学识,这对他以后从事推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思想素质。这点也是李嘉诚从小养成的。
从教的父亲李云经从小就教育李嘉诚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气、有毅力。对于这些,李嘉诚铭刻于心,从小就立下大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而且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这些都是李嘉诚养成诚实、正直的个人品质。
其后他拒绝了舅舅的帮助,都是他自强不息的表现。在茶楼工作的时候,他更是表现出了敬业爱岗。
不畏艰辛的事业心,每日勤劳工作,以养活家庭。在茶楼老板给他加工资的时候更是知恩图报,努力工作回报老板。
在后期卖表的时候,他的诚实也为他迎来了更多的顾客。李嘉诚广博的学识,待人的诚恳,形成一种独特的魅力,使人们乐意与他交友。
这些都是他个人的思想品质所影响的。业务素质。
李嘉诚具有极高的业务素质。他对于塑胶和白铁桶的市场的把握,他对老板和老板儿子等客户的信息的了解,他幽默的言辞和高深的推销技巧,他能够准确判断客户问题,从而解决客户问题,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在大家都看好杂货铺的时候,李嘉诚却时时绕开代销的线路,向用户直销。这种独特的客户的选择,为他提供了更多的潜在客户。
在做白铁生意的时候,他通过对对手产品的了解从而打开市场,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在不断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铝桶而不是白铁桶。
于是,李嘉诚就掉转矛头把目标瞄准中下层居民区。更好的锁定了市场,把握住了市场的信息。
心理和生理素质。这个要求推销员要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积极进取的精神,坚忍不拔的一致,断专不俗的外表和强健的体魄。
在推销的时候,李嘉诚面对困难,从没放弃,而是保持乐观心态,一步步完成自己的目标。在卖白铁桶的时候,如若想进楼上面见这家大酒店的老板,可远非入门那么容易。
不过,李嘉诚还是挟着皮包壮着胆登上了楼梯,这就体现出了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茶楼工作面的时候,每天都要早起,这更为他打下了一定的体力基础,为他从事推销工作提供了体力支持。
他不属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而像文弱书生,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实在勉为其难。幸亏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练就了腿功和毅力。
说服能力。推销要求推销人员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所要推销的商品,这里面,语言包括形体语言、物质载体、文字语言。
说服不只依靠这些,它更依靠为人处世、随机应变以及倾听的技巧。这点,李嘉诚做的很成功,他从最初的腼腆害羞到最后的高深的推销技术以及独具一格的说服能力,成功的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推销。
在推销白铁桶的时候他就从老板不接见到说服老板接受他的产品,从而完成了推销。社交能力。
推销人员应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和联系,善于取的信任与谅解,注意维持和发展与顾客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在各种交际场合周到随和、热情诚恳、应付自如,能设身处地为顾客考虑,体察顾客的难处。对于这点,这是多年的推销工作给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他通过社交,结识了五金老板,从而获得了一次工作体验,又是通过社交,才攻破了酒店老板的儿子那关,从而引起老板的兴趣,通过社交又走进了塑胶市场。一次次成熟的社交能力,一次次的成功完成了推销。
洞察能力。推销人员应能通过对顾客环境的观察与分析,与顾客的接触和交流,抓住多数人所忽略的细枝末节,在头脑中快速形成印象并加以整理,迅速做出判断,发现和掌握顾客的典型特征和内在动机。
李嘉诚在茶楼的工作养成了他的良好的洞察能力。茶楼是个小社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
他们或是贫穷,或是富有,或是豪放,或是沉稳。这一切对李嘉诚这个初涉社会的人来讲,都有一股特别的新鲜感。
在。
78岁的李嘉诚,值得国人学习、了解的地方很多,只要你有这个希望。
在本期的报道专题中,《北京青年》周刊汇集了李嘉诚研究学者、在港传媒人士、市场分析师等相关人士,抽丝拨茧,力图为读者展示一个“大众文化营造的幻想世界”之外的真实李嘉诚。 第一桶金:塑胶花,仅仅是塑胶花。
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香港作为全方位开放的世界自由贸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现了从欧美输入的塑胶制品。
塑胶制品易成型,质量轻,色彩丰富,美观适用,能够替代众多的木质或金属制品。塑胶有易老化、含毒性等缺点,但这些缺点,被人们追赶时髦的风气所湮没。
时至今日,塑胶制品仍大行其道。 1950年夏,李嘉诚在筲箕湾创立长江塑胶厂。
他取“长江”的厂名,来自“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他长江般的雄心大志。 每个人的创业故事都不一样,第一桶金是最吸引人的话题,面对李嘉诚的成功,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不解:靠塑胶花的销售,就真的可以成为亿万富豪?没错,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已经跻身香港巨富行列。
周兆晴:我们分析李嘉诚,无法忽略的是他的头脑和审时度势,这是中国人的良好传统,未雨绸缪。李嘉诚“塑胶花”的发展也不是一步到位,在他创业初期,香港的塑胶及玩具厂已有三百多家,长江厂只是其中经营状况良好,但缺乏特色的一家。
长江厂出口的塑胶玩具,跟同业并无多大区别,只是款式有细微变化而已。此时,李嘉诚开始设想今后的问题——1957年,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十年多,西方国家步入经济快车道,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与日俱增,李嘉诚的工厂迅速转型——主攻塑胶花生产。
塑胶花实际上是鲜花翻版,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追求与尴尬并存的年代——有限的生活水平和膨胀的想法、追求,塑胶花就像一个转轨时代的完美替代品,迅速占领着香港甚至全球市场。 周兆晴:50年代李嘉诚做的事情,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传人——就像浙江商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打火机”出口,这两者有很大的可比性,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批发销售、出口贸易,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就是塑胶花与打火机的技术含量都很低。
1957年开始的几年中,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关键的一点是:他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香港,或者为了街坊而生产,他的产品远销欧美。 端木:50年代末是战后香港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期,转口贸易的蓬勃和贴牌制造商身份使香港市面出现欣欣向荣景象。
塑胶花生产厂家其实很多,长江只是其中很普通的一间,在“商圈”看来,塑胶花就算做到再大的名气也不过就是小贩,而无法真正进入“企业界”,所以当时称呼李嘉诚为“塑胶花大王”,多少还有些轻视的感觉。 李嘉诚知道依靠塑胶花出口绝非长久之计,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生命力上永远都不会长久,他企盼着人生一次变革。
转型伊始:李嘉诚的60年代 背景:香港情况很特殊,地势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1951年,香港人口才过200万,20世纪50年代末,数量逼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
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量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生产塑胶花,只是李嘉诚赚钱的手段,是他基业的原始积累。
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端木:以香港为例,在今天,百亿身价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
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
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周兆晴: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现在看起来这几乎有些保守,因为他的营利重点放在收租物业。 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同样惊叹于李嘉诚的保守:期房买卖、银行抵押按揭几乎是地产界不二法门,在李嘉诚眼中却成了危机的伏笔,当然,这样的表态需要巨大的财力后盾撑腰,“塑胶花大王”绝非浪得虚名。
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端木:60年代初期兴建的大厦现在还有很多,甚至在中环这样的黄金地带时不时还可以见到古旧老楼,四十多年来,物业不断增值,租金收入稳步提高,这些大厦的业主成为最有保障的一批人。
在上世纪60年代的前五年,李嘉诚双管齐下,塑胶花生意日益做大,地产投资稳健升值,一个更大的理想逐渐成型。 1965年,35岁的巴菲特开始显露头角,他投资的“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开始私募基金,而他个人财富总额。
1957年春天,李嘉诚揣着强烈的希冀和求知欲,登上飞往意大利的班机去考察。
他在一间小旅社安下身,就及不可待地去寻访那家在世界上开风气之先的塑胶公司的地址,经过两天的奔波,李嘉诚风尘仆仆来到该公司门口,但却戛然却步。
他素知厂家对新产品技术的保守与戒备。也许应该名正言顺购买技术专利,然而,一来,长江厂小本经营,绝对付不起昂贵的专利费;二来,厂家绝不会轻易出卖专利,它往往要在充分占领市场,赚得盘满钵满,直到准备淘汰这项技术时方肯出手。
情急之中,李嘉诚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这家公司的塑胶厂招聘工人,他去报了名,被派往车间做打杂的工人。李嘉诚只有旅游签证,按规定,持有这种签证的人是不能够打工的,老板给李嘉诚的工薪不及同类工人的一半,他知道这位亚裔劳工非法打工,不敢控告他。
李嘉诚负责清除废品废料,他能够推着小车在厂区各个工段来回走动,双眼却恨不得把生产流程吞下去。李嘉诚收工后,急忙赶回旅店,把观察到的一切记录在笔记本上。
整个生产流程都熟悉了。可是,属于保密的技术环节还是不得而知。假日,李嘉诚邀请数位新结识的朋友,到城里的中国餐馆吃饭,这些朋友都是某一工序的技术工人。李嘉诚用英语向他们请教有关技术,佯称他打算到其他的厂应聘技术工人。李嘉诚通过眼观耳听,大致悟出塑胶花制作配色的技术要领。
李嘉诚满载而归。随机到达的,还有几大箱塑胶花样品和资料。临行前,塑胶花已推向市场,李嘉诚跑了好多家花店,了解销售情况。他发现绣球花最畅销,立即买下好些绣球花作样品。
李嘉诚回到长江塑胶厂不动声色地把几个部门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召集到办公室,他宣布,长江厂将以塑胶花为主攻方向,一定要使其成为本厂的拳头产品,使长江厂更上一层楼。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按理说,物以稀为贵,卖高价在情理之中。但是李嘉诚明察秋毫,他认为塑胶花工艺并不复杂,因此,长江厂的塑胶花一面市,其他塑胶厂势必会在极短时间内跟着模仿上市。倒不如在人无我有、独家推出的极短的第一时间,以适中的价位迅速抢占香港的所有塑胶花市场,一举打出长江厂的旗号,掀起新的消费热潮。卖得快,必产得多,以销促产,比居奇为贵更符合商界的游戏规则。这样,即使效颦者风涌,长江厂也早已站稳了脚跟,长江厂的塑胶花也深深植入了消费者心中。
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
李嘉诚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果不出所料,很快,香港冒出数家塑胶花专业厂。长江厂只是先行一步,等待它的,将是与同业的公平而无情的竞争。大家都在抢占市场,而长江厂的现有规模,无法保证长江号在同业的龙头地位。
李嘉诚到亲友中集资招股,筹集的资金用于租赁厂房,添置设备。他赴意大利考察塑胶花,同时对欧洲的企业结构和管理方式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深知私营企业财力单薄,发展缓慢。他看好股份制企业,他决定分两步走。第一步,组建合伙性的有限公司;第二步,发展到相当规模时,申请上市,成为公众性的有限公司。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
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蜀ICP备2020033479号-4 Copyright © 2016 学习鸟. 页面生成时间:4.315秒